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曾仕强(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曾仕强(道德经第七十七章)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我们平时倒茶的时候看到哪个茶杯空了,就先倒上,茶满的就不倒,其实这么简单的事情就是根据天道自然来安排的。太高了就调低一点,太低了提高一点,弦太长了调短一点,太短了调长一点,总之,我们随时调整弓和弦的位置,直至合乎我们的要求。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道就是大自然的规律,如果万物多余就让它损一点,如果万物不足就会给它补一些。水就是大自然中很好的例子,满了就一定会溢出来,不够上游自然会填补。
这章老子阐述了天道具有制衡作用,它也是最公正的,人道有时候可能相反,因为人的制衡经常带有私心。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老子把天道比作搭弓射箭,如果要射中目标,弓和弦怎么去配合非常关键。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太高了就调低一点,太低了提高一点,弦太长了调短一点,太短了调长一点,总之,我们随时调整弓和弦的位置,直至合乎我们的要求。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道就是大自然的规律,如果万物多余就让它损一点,如果万物不足就会给它补一些。水就是大自然中很好的例子,满了就一定会溢出来,不够上游自然会填补。
我们平时倒茶的时候看到哪个茶杯空了,就先倒上,茶满的就不倒,其实这么简单的事情就是根据天道自然来安排的。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人道与天道不同,其中往往添加了我们的私心,有些人偏偏对穷人很刻薄,却去巴结那些富有的人,这样导致穷人更穷,富人更富的结果。对于那些富有的人,如果他们能自动拿一些钱出来做公益就是人之道。
这里简单解释一下我们常说的“替天行道”,我们可以再进一步体会一下,应该改为“体天行道”是不是更合适一些,当年108条好汉应该就是没有体会“体天行道”的真正内涵才会有那样的结局,只有在“体天行道”后,我们才能够把多余的部分供给不足的人,历史上像辅助朱元璋的周颠(名字可能不详),只要皇帝有难就出来帮忙,功成之后就走了,就是因为这样,才能保得住身,凡是功成之后没有退的,最后都难逃被杀的命运。
传说周颠在庐山仙人洞附近的白鹿升仙台上升仙而去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谁能够用多余的东西来奉献天下呢,老子告诉我们只有那些真正行道的人做得到,因为他们成就万物而不居功,无私无欲。相反现在从事公益的人很多,但背后的目的大多是谋私利,一旦真相公开,他一生的荣誉就荡然无存。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圣人做事情都是很自然的事,他不居功,不去炫耀是我的功劳,谁要功劳就给谁,这样的人只要国家有难他就出现,国家平安他就隐居。
真正有圣名的人,他不会觉得自己圣明,因为他压根就没有这种想法,他认为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无心最好。
老子提醒我们现代人,要消解外面的有余来充实内在的不足,我们要修富贵道,而不是富贵让我们奢华,炫富、甚至祸延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