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杜某枝五句话的叙事语境)
(从杜某枝五句话的叙事语境)正常语境下的表达应是:我从来都不知道郭威竟然不是亲生的(此处应有伤心),但我以后一定会像亲生的那样对他(现在和以后才能视如己出)。这是在错换事件被曝光后,杜某枝对大家说的。这句话粗看没毛病,显示了对郭威的深情,细品就觉得哪里不对劲。因为她说的是“一直视如己出”,意思是“28年来都是视如己出”——这必须“一直”知道郭威不是亲生的才能有这样的语境和说出这样的话。正常语境下的表达应是:表示惊讶,询问对方是否搞错了,有什么证据等。实在嫌麻烦或不相信就直接挂掉电话。这句话是在得知许妈姚爸和郭威验过DNA后说的,作为一个母亲突然被告知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会感到惊讶是正常的。但同时应该感到气愤。因为第一反应肯定是不相信,会觉得别人是在造谣。但杜某枝的反应却是惊慌失措,“五雷轰顶”,似有“东窗事发了,怎么办”的意味。正常语境下的表达应是:你们是不是搞错了,我们养了二十多年的孩子怎么是你们的呢,打死我也不信!
我们知道,每个人的表达,都是有叙事语境的。叙事语境不同,引发的心理驱动也不同,催生的表达结果也不同。
比如,单位领导问你,你觉得张三这个人怎么样。如果你和张三很熟,你大概率会说,我觉得他还行。如果你和张三一般熟,你大概率会说,我和他不太熟,不好发表意见。如果你根本不认识张三,你大概率会反问,张三是谁,我不认识他呢。诸如此类的表达,都属于正常语境下的表达,我们不会觉得异常。如果你和张三很熟,你回答的却是“张三是谁,我不认识他”,就会让人觉得不对劲。
二八事件发生以来,很多网友觉得杜某枝的言辞“雷人”——那么到底“雷”在哪,我们从正常和非正常语境角度,挑几句来对比分析一下看。
1、“我有病,你们不要来找我,等我死了再来找我。”这句话是许妈姚爸初次通过电话联系杜某枝时,杜某枝说的。随后杜某枝还打电话通知郭威,不要接陌生人的电话,同时自己则拔掉了电话卡。这一系列动作存在明显的防御过度,好像很怕对方找来一样。但其实只是初次接触,为什么会惊慌、敌视成这样?
正常语境下的表达应是:表示惊讶,询问对方是否搞错了,有什么证据等。实在嫌麻烦或不相信就直接挂掉电话。
2、“怎么办,已经验过DNA了,简直就是五雷轰顶。”这句话是在得知许妈姚爸和郭威验过DNA后说的,作为一个母亲突然被告知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会感到惊讶是正常的。但同时应该感到气愤。因为第一反应肯定是不相信,会觉得别人是在造谣。但杜某枝的反应却是惊慌失措,“五雷轰顶”,似有“东窗事发了,怎么办”的意味。
正常语境下的表达应是:你们是不是搞错了,我们养了二十多年的孩子怎么是你们的呢,打死我也不信!还有你们说这个孩子不是我们的,那我们的孩子在哪呢?
这是在错换事件被曝光后,杜某枝对大家说的。这句话粗看没毛病,显示了对郭威的深情,细品就觉得哪里不对劲。因为她说的是“一直视如己出”,意思是“28年来都是视如己出”——这必须“一直”知道郭威不是亲生的才能有这样的语境和说出这样的话。
正常语境下的表达应是:我从来都不知道郭威竟然不是亲生的(此处应有伤心),但我以后一定会像亲生的那样对他(现在和以后才能视如己出)。
很多人觉得姚策是非常聪明的。在一次录音中姚策明确说过:“(错换)99%是人为,人家护士吃饱了撑的,两边父母总归有一方有问题。”他与杜某枝曾经有一次对话(很多网友怀疑策是在故意套话),姚策问杜某枝:“我小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来找我?”杜新枝随口说道:“我那个时候生意忙,哪有时间。”据说当时姚策的眼角滑过一滴泪,他可能已经得出了某个答案——能说出这句话的语境,必须是杜某枝早在“那个时候”就“已经知道”要找了,只是“没时间找”而已。
正常语境下的表达应是:那时候妈妈带着郭威,哪里知道你才是亲生的呢?不过还算幸运,现在总找到你了!
对二八事件,许妈姚爸以及众多网友,都很关心事件的真相,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应该由谁来担责。姚策留下的《绝笔信》中提到两个“不甘心”,也是在追问真相。但作为姚策的亲生父母,面对姚策的离去,以及“管理混乱”的笼统“真相”,迫不及待宣布“这件事画上了圆满句号”,似有“如释重负”感,急于想要翻篇。那么是在什么样的心理背景下才会说出这样的话呢,难道杜某枝内心背负某个心结已然太久,所以才会这么如释重负,急需“圆满”结束、急需快速翻篇?
正常语境下的表达应是:姚策虽然走了,但姚策不能就这么不明不白走了,他还有两个不甘心没有了结。我们作为他的父母必将坚定不移将真相追查到底,给苦命的孩子一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交代,为我们受到的无辜伤害讨回公道。
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杜某枝不按正常语境出牌,发出一系列“雷人”言论,让诸多网友如坠云雾之中。但杜某枝能说出这样的话肯定是有原因的——不是因为她的脑回路与众不同,而是因为她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语境。也就是很可能像网友们推测的那样,她或许早已知道了某个真相。所以她说的话大多数好像是基于“已知”的语境,而不是基于大家常态认知下的“未知”语境,所以会让人感觉懵圈。
本文基于常理角度分析,不作为法理判断,仅供参考,允许争鸣。大家觉得如何,欢迎留言讨论。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若水三千,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教育工作者。本文系原创文章,独家授权今日头条首发。未经同意,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