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之城是哪(上帝之城里没有上帝)
上帝之城是哪(上帝之城里没有上帝)而那个扣动扳机的小孩呢?当他被问及为何想卷入帮派斗争时,他说:“我吸烟,我打鼾。我杀人抢劫过。我是一个男人”。在影片结束时,当小流氓们谋杀了小豆子,并正在讨论他们将如何接管他的生意,成为贫民窟的领袖时,他们缺乏教育的问题就突出了,没人会写字,就没法列举出一个他们需要谋杀的人员名单。这些孩子要么没有机会接受教育,要么更关心他们在贫民窟的生存,他们认为上学是生活中不必要的一部分。电影中有几个关键的主题,我将在下面概述,并提出了与贫民窟居民的现实生活有关的讨论要点。除了选择的主题,这部电影还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有哪些生存选择?这部电影最令人震惊和饱受批评的特点之一,是它对贫民区儿童实施暴力的描述。就如贫民窟里一群不到8岁的孩子,他们认为犯罪和成为毒品团伙成员是他们未来唯一的选择。电影强调了他们幼小的年纪,当他们坐在一个隔离的小隔间里,讨论着要接管贫民窟里最强大的贩毒集团,而
导演费尔南多·梅雷莱斯的电影《上帝之城》是根据保罗·林斯1996年的同名巴西小说改编的。”上帝之城”是林斯成长的贫民窟的名字,这部小说是根据林斯在贫民窟8年时间里对毒品贩运和帮派战争的采访和研究得出的真实故事改编的。这部电影因其对贫民区内部问题的直面,以及拍摄时所采用的现实主义手法,以及对贫民区内部暴力的毫不掩饰的刻画,带来了巨大的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部电影绝对足够伟大。
电影《上帝之城》将贫民窟从巴西社会的边缘地带带到了国际公众的意识中。贫民窟”菲维拉”已经成为里约热内卢的文化象征,就像明信片上科帕卡巴纳海滩和科科瓦多山上救世主基督雕像一样著名。
影片由两位主要人物之一阿炮讲述,讲述了他自己和小豆子的人生。小豆子是在“上帝之城”长大的孩子,他们有着相似的成长环境,但却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在电影中,阿炮这个角色象征着希望,因为他梦想成为一名摄影师,而这在电影中被用作一种载体,向电影中媒体和观众拍摄贫民窟的图像。小豆子是一个有着“犯罪天赋”的孩子,长大后成为贫民窟里最强大、最臭名昭著的毒贩。两人的命运是交织在一起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阿炮成为一名摄影师的梦想是通过他在贫民窟的生活,以及他对小豆子和他的团伙犯下的罪行的拍照而实现的。
影片的开场和结尾都有一个360度旋转的镜头,阿炮站在歹徒和警察对峙的中心,不知道该转向哪里。这是电影故事的象征,因为他的生活可以朝任何一个方向发展。然后,故事被分解成一系列的小插曲,讲述贫民窟和关键人物的故事,并最终决定走哪条路。
我认为这部电影必然会提高人们对于里约贫民窟中存在的问题的认识,它是第一批从巴西出现的文化代表之一,展示了城市的阴暗面和里约热内卢的另一种现实,也就是在明信片中美丽的海滩,日落和桑巴背后的贫困与暴力。通过这一文化载体,我认为,由于外国人对观看和体验贫民窟生活的兴趣,在这座城市开展“贫民窟之旅”和“贫民窟派对”等商业活动是可行的。不过这也引出了一个问题:这部电影是在宣传贫民窟的生活,还是在反应贫民窟的暴力?自那以后,外国公众意识的提高对这些城市空间的居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当然,这部电影的一个关键优势就是真实。演员都是贫民窟里的业余演员,主角阿炮(亚历山大·罗德里格斯饰)来自“上帝之城”贫民窟,这给角色带来了真实性和个人视角。而且电影是在一个真实的贫民窟而不是电影摄影棚中拍摄的,将观众直接带入贫民窟居民的城市空间。
电影中有几个关键的主题,我将在下面概述,并提出了与贫民窟居民的现实生活有关的讨论要点。除了选择的主题,这部电影还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有哪些生存选择?这部电影最令人震惊和饱受批评的特点之一,是它对贫民区儿童实施暴力的描述。就如贫民窟里一群不到8岁的孩子,他们认为犯罪和成为毒品团伙成员是他们未来唯一的选择。电影强调了他们幼小的年纪,当他们坐在一个隔离的小隔间里,讨论着要接管贫民窟里最强大的贩毒集团,而这个小隔间就像是孩子们的游戏室。这一幕的高潮可能是电影中最令人难忘和震惊的一幕,一个孩子想要加入小豆子的团伙,却不得不在两个孩子之间选择他要杀掉哪一个。我们可以注意到他对所处形势的异常冷漠。其中一个孩子的生命正在被他人“决定”,他突然大哭起来,通过一张他的脸的特写镜头,我们立刻被他对自己处境的极度恐惧所吸引,以及他不超过5岁的年龄。
而那个扣动扳机的小孩呢?当他被问及为何想卷入帮派斗争时,他说:“我吸烟,我打鼾。我杀人抢劫过。我是一个男人”。在影片结束时,当小流氓们谋杀了小豆子,并正在讨论他们将如何接管他的生意,成为贫民窟的领袖时,他们缺乏教育的问题就突出了,没人会写字,就没法列举出一个他们需要谋杀的人员名单。这些孩子要么没有机会接受教育,要么更关心他们在贫民窟的生存,他们认为上学是生活中不必要的一部分。
这部电影拍摄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这部电影饱受批评的一个特点,就是漠视。观众对暴力行为和他们所扮演的角色的感受,隐喻了里约热内卢这个曾经巴西的首都的社会对贫民窟的感受——漠视、隔离、遗忘。贫民窟里发生的事情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不会影响住在外面的人。电影中的大部分角色都是一维的,没有表现出情感。因此,当他们被谋杀时,他们只是几个死亡人数的数字而已。人物是在远处拍摄的,面部特写镜头的缺乏给观众带来了情感上的漠视感。
唯一的例外是对黑帮人物班尼的刻画。班尼是小豆子最好的朋友,他决定要远离犯罪和贫民窟的生活。我们看到他阻止小豆子给那些欠他钱的人拍照,他善良地免除人们脱欠他的债务,他想给阿炮一个相机去追求他的梦想,以及他与女朋友的亲密感情。当班尼被一个瘾君子杀害,再也离不开贫民窟时,我们感受到了电影中唯一的悔恨时刻。这也是小豆子唯一表现出情感的时刻,镜头停留在死亡现场,观众在某种意义上为他的失落而悲伤。他的死也是至关重要的,它深刻地反映出在贫民窟里努力做一个好人或试图离开这里是多么的困难。
我想讨论的电影的最后一个关键主题是里约的警察腐败,这在电影中被清楚地描述为毒环生存和武器扩散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影片的高潮部分,当两个毒枭对头小豆子和红毛被警方抓获时,我们见证了两个重要事件:红毛被警方拘留,警方说他将是“媒体的礼物”,而小豆子被释放,通过阿炮的相机镜头,我们看到警方一直在向他提供武器和毒品以获得金钱和回报。
“为何留在上帝遗忘的上帝之城?”这里没有上帝,只有无休止的暴力、贫穷与腐败。但尽管如此我依旧希望所有人都能在安定、和平的环境下成长,接受良好的教育,特别是如电影中的那样小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