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丸是哪个国家的(探寻那些与里斯本丸)
里斯本丸是哪个国家的(探寻那些与里斯本丸)1942年10月,日军征用“里斯本丸”号客货船押运1800多名英军战俘从香港返回日本,途经舟山附近海域时被美军击中,那天天刚蒙蒙亮,东极渔民被“轰”的一声巨响,唤出了家门。映入眼帘的是逐渐下沉的轮船以及漂浮在海面上的人。“有人落海了,不救怎么行!”淳朴的东极渔民,本着善良勇敢的赤子之心,不分国籍和种族,将危难中的英国军人救上岸,缔造了中英人民结下深厚情谊的历史佳话。灰色的方砖上有三个红圈,最中间自上而下标有5行英文,依稀能辨认出“PAVAGES”“PONT”“MAXENCE”等单词。“这是我爷爷当年救英军的时候,对方赠送给他的礼物。一共有2块,还有一块我大哥收藏着。”严亚君对记者说。郑贤昌指向当年救游客的海域当年给3个获救生病英军煎药的药罐普陀区东极镇庙子湖岛村民严亚君的家里,珍藏着一块灰色的方砖。这块方砖距今已有80年历史,是她爷爷流传下来的“宝贝”。
来源:【舟山日报-舟山网】
舟山日报记者昨走访东极老渔民后代,从一些老物件中探寻那些与“里斯本丸”营救事件有关的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块有故事的方砖 一只救了3人的药罐
被救英军战俘赠给严亚君爷爷的方砖
郑贤昌指向当年救游客的海域
当年给3个获救生病英军煎药的药罐
普陀区东极镇庙子湖岛村民严亚君的家里,珍藏着一块灰色的方砖。这块方砖距今已有80年历史,是她爷爷流传下来的“宝贝”。
灰色的方砖上有三个红圈,最中间自上而下标有5行英文,依稀能辨认出“PAVAGES”“PONT”“MAXENCE”等单词。“这是我爷爷当年救英军的时候,对方赠送给他的礼物。一共有2块,还有一块我大哥收藏着。”严亚君对记者说。
1942年10月,日军征用“里斯本丸”号客货船押运1800多名英军战俘从香港返回日本,途经舟山附近海域时被美军击中,那天天刚蒙蒙亮,东极渔民被“轰”的一声巨响,唤出了家门。映入眼帘的是逐渐下沉的轮船以及漂浮在海面上的人。“有人落海了,不救怎么行!”淳朴的东极渔民,本着善良勇敢的赤子之心,不分国籍和种族,将危难中的英国军人救上岸,缔造了中英人民结下深厚情谊的历史佳话。
昨天,记者先后踏上东极青浜岛、庙子湖岛,走访老渔民后代,从他们珍藏的一些老物件中探寻那些与“里斯本丸”营救事件有关的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块灰色方砖的故事
在东极,跟当年英国军人所送的灰色方砖有缘的,除严亚君一家外,还有陈瑞菊一家。
“我当时还没有出生,救人的故事是小时候听我父母讲的。”昨天上午10时许,在青浜岛瑞菊面馆,老板娘陈瑞菊娓娓讲述当年的故事。
当时,陈瑞菊的父母不过二三十岁。一开始,远远看到海里漂着珍贵的布匹,她的父亲邱阿伟便摇着小船去打捞,母亲则抱着襁褓里的哥哥在岸边观望。
船慢慢划近,邱阿伟发现有不少落水的人。这些人都是白皮肤、高鼻梁,以前从未见过。3名落水的英军看到了船,用尽力气游了过来,双手紧紧抓住船舷。他们看上去不过20出头的样子,非常年轻,邱阿伟当即决定救人。
就这样,3名英军住进了邱阿伟的草屋。怕他们着凉,邱阿伟和妻子拿来干草和柴铺在地上。随后,烧了番薯饭和鱼、乌贼等海鲜给他们吃。又冷又饿的英军,不会用筷子,便用手扒饭,很快每人吃下了2碗饭。看他们还没吃饱,邱阿伟夫妻笑着让他们接着吃。3名英军看了看站在一旁的一家四口,却慢慢放下了碗,指指肚子示意已经饱了。邱阿伟的心里清楚,他们是觉得自己一家并不富裕,不忍心吃掉太多食物。
第二天,日军登上青浜岛,挨家挨户进行搜查。为了不连累邱阿伟一家,3名英军选择跟随军官主动集合。离别前,其中一名英军朝着邱阿伟做了一个抹脖子的动作,随即红了眼眶。邱阿伟清楚,他是在说自己可能活不久了。3名英军出门前,齐齐跪了下来,向他们的救命恩人致谢。一名英军还拿出一块方砖赠送给了邱阿伟。
“这块砖我们本来一直藏着,搬了几次家后,就找不到了。”说到此处,陈瑞菊连呼“太可惜了”。
陈瑞菊的海鲜面店已经开了9年。每当游客问起街上随处可见的“小孩洞”字样,她总会一遍遍讲起当年的故事。“我是救过英军战俘的老渔民后代。”每次谈及,她都倍感自豪。
一只药罐的故事
位于东极庙子湖岛上的“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纪念馆里,展出了当年遗留下来的部分物件,其中有一件是给3个获救生病英军煎药的药罐。66岁的翁茂良从小听着这个故事长大,因为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他的爷爷翁阿川。
“不光是我,整个青浜岛上的人几乎都知道当年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面对记者,翁茂良将自己从爷爷那里听来的故事娓娓道来。
日军开始登岛搜查英军战俘后,翁阿川决定将住在自己家里的3名英军战俘藏起来。藏到哪里呢?大家聚在一起商量,有人提议将他们藏到岛北边的小孩洞里。这处山洞是岛上的几个小孩在玩耍时无意中发现的,洞口很小,从外头看难以察觉,里面却别有洞天。翁阿川自告奋勇,立刻带着这3人躲到了小孩洞。
尽管大家细心照顾,但这3人还是生病发烧了。“躲在小孩洞的几天里,奶奶和姑姑经常去那里给他们送饭送药。”翁茂良说,这个药罐就是当年煎药时用的。这3人最终幸运地躲过了日军的搜查,后来几经辗转送到了重庆,最终成功回到了英国。
当年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现在讲来不过短短几句话,但当时的渔民们,在救人时都冒着极大的风险,一不小心可能惹来杀身之祸。没有别的理由,这群淳朴的东极人民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都是一条条命,看见了总要救。
在危难之际,东极渔民身上迸发出的人性之光,拯救了英军战俘。而获救的英军战俘也没有忘记自己的救命恩人。“还没解放的时候,他们就请我爷爷去香港,还邀请他定居在那。”翁茂良说,爷爷在那里待了半个月,最终还是选择回到家乡。
在几十年时间里,因为“里斯本丸”号救援而延伸出来的中英人民之间的故事一直没有断过:2005年6月23日,应香港二战退役军人会的邀请,5名勇救英军战俘的普陀东极老渔民赴港进行访问。2005年8月,“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英军幸存者、家属和遇难者家属来到舟山,重新见到了当年参与救助的老渔民……因为这场英勇营救,“里斯本丸”号船幸存者及家属与舟山人民结下了深厚友谊。
三面锦旗的故事
80年过去了,参与“里斯本丸”号救援的渔民已全部离世。但这段印刻着大爱的故事,并未随之沉寂,而是在岛上代代相传,并影响着现在的人们。
今年68岁的郑贤昌当了很多年船老大,2016年上岸开起了民宿。在他的民宿里,有一个特别的装饰,那就是三面锦旗。这既是他英勇救人的见证,也是东极渔民勇敢善良精神的传承。
30多年前3月的一天,海上雾气弥漫。两船发生相撞,船上1人当场身亡,剩下7人在海面上漂浮,等待救援。由于浓雾不散,过往的船只以及搜寻的渔政船等都没能发现。
漂了七八个小时,天色即将转暗,生存希望越来越渺茫,7人正心灰意冷之际,结束作业回来的郑贤昌发现了他们。
赶快救人!郑贤昌没有犹豫,马上调转船头,迅速扔下缆绳,一边喊话安抚。7人上船后,有人紧紧抱着郑贤昌的大腿,激动得落泪。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郑贤昌不止一次从大海里夺回鲜活的生命。
2016年,采完贝壳开船回来的郑贤昌远远看到一对夫妻站在礁石上拍照,丈夫在前,妻子在后。等船再靠近一些时,望过去已经没了男子的身影,郑贤昌起初以为男子走到了背面,仔细一想不对,他立马让船老大加快速度,朝礁石方向驶去。靠近一看,男子被海浪裹挟着一次又一次撞向礁石。郑贤昌拉了根绳子一个猛子潜入海中,将男子拉上岸来,随后立刻对其进行急救,终于把人救了回来。
“海里救人,时间很要紧的,慢一点说不定就没救了。”2017年,郑贤昌在自家民宿前,发现海面上一艘皮划艇翻了,3名学生落水。他来不及穿鞋就一路跑下去救人。
大海变幻莫测,水性再好的人下海救人,也不敢保证万无一失。在一次次跳下大海的瞬间,他在想些什么?这名朴实的渔家汉子笑着说:“我的亲人们当年也参与了救援英军,他们在救人时也都冒着风险,但大家还是义无反顾地做出了选择。我也一样。一条生命在眼前,总归要救。要是想多了,就不会下去救了。”
纪念馆里的新故事
走进位于东极历史文化博物馆二楼的“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纪念馆,率先映入眼帘的是当年幸存者和救人渔民紧紧相拥的雕像。
纪念馆以图文形式介绍了“里斯本丸”营救事件,同时展出了当年遗留下来的部分物件。给英军战俘送饭的饭桶、取暖用的铜壶……这些带着时代痕迹的展品,无一不显露出当年东极渔民为了拯救英军战俘所付出的努力。
“‘里斯本丸’事件虽然东极人都知道,但外面还有很多人不清楚,我们想把这个历史故事展示出来,让更多人来了解。”东极镇文化站站长梁银娣向记者介绍了建馆初衷。
2005年,东极镇开始谋划建设纪念馆,并于2009年5月1日建成对外开放。
“镇里确定要建馆后,我就挨个拜访当年参与救援的渔民后人,请他们把当年救人的老物件捐赠给博物馆。他们都很配合。”梁银娣说,纪念馆开放后,前来参观的游客、社会团体等络绎不绝。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游客最喜欢的东极文化景点。
数据显示,从2009年至今,“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纪念馆已接待游客几十万人次。在梁银娣看来,这个纪念馆不仅仅是对过去历史的展示,也是东极渔民勇敢善良精神发扬、传承的载体以及中英友谊的见证。
当天,记者在纪念馆里见到了东极镇政府工作人员李辉,作为纪念馆青蓝讲解员,他正为游客讲述当年的救援故事。李辉说:“作为年轻一代,我们有义务和责任扛起铭记历史、宣讲历史的责任,向更多游客讲述当年的故事,让他们了解东极渔民的勇敢、善良和大爱以及中英人民间深厚的情谊。同时,要号召村民牢记历史,将伟大精神继续传承、发扬。”
本文来自【舟山日报-舟山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