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姓和项姓的来历(谢氏得姓的人文始祖)
谢姓和项姓的来历(谢氏得姓的人文始祖)2017年5月27日,谢民与姓氏文化学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王大良教授在中国家文化论坛上▼2010年5月,谢民与谢氏文化研究专家广东谢汉清会长,河南社科院研究员任崇岳教授在谢氏文化研讨会上▼ 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多源多流,源远流长谢源于射,射人即谢人,是最早发明和使用弓箭的人。在远古的时代,射人聚居于深山密林中,以狩猎为生,他们发明并率先使用了弓箭,被称为射人部落。他们在高坡上用竹木材料和树枝搭制了一种顶上有蓬盖四周无遮挡的棚子,用于狩猎。这种棚子古称为榭,建于水面者则称水榭。中国古文字中,射、榭、谢三字通假。这就是最早的谢源。
作者谢民——
全球谢氏文化联谊大使
中华谢氏联谊总会副总会长
北京谢氏文化委员会执行会长
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多源多流,源远流长
谢源于射,射人即谢人,是最早发明和使用弓箭的人。在远古的时代,射人聚居于深山密林中,以狩猎为生,他们发明并率先使用了弓箭,被称为射人部落。他们在高坡上用竹木材料和树枝搭制了一种顶上有蓬盖四周无遮挡的棚子,用于狩猎。这种棚子古称为榭,建于水面者则称水榭。中国古文字中,射、榭、谢三字通假。这就是最早的谢源。
2010年5月,谢民与谢氏文化研究专家广东谢汉清会长,河南社科院研究员任崇岳教授在谢氏文化研讨会上▼
2017年5月27日,谢民与姓氏文化学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王大良教授在中国家文化论坛上▼
东山四友
谢俊明,谢 民
谢佰荣,谢招修
2010年7月17日,应浙江上虞市委市政府的邀请,中华谢氏总会筹委会主任谢俊明,副主任谢民,谢佰荣,谢招修等前来参加东山谢氏文化风景区及大傅殿建设,出谋划策。
四人捐献巨资塑安公玄公灵运公雕像,捐建东山再起大照壁及大香炉,牌楼匾额等,贡献巨大▼
谢民与台湾新党前主席谢启大宗嫒,中国三文化创始人谢德民教授在中华谢氏总会筹备大会上▼
谢民与谢启大主席,福建侨联谢小健主席在中华谢氏总会成立大会上。▼
《范文正公文集·宋故太子宾客分司西京谢公神道碑》载: 谢氏之先出黄帝。后始为十姓,谢居其一焉,三代以还,不显其大。至晋宋,乃为盛族。
范仲淹官至副宰相兼兵部尚书(相当于今国防部长),其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4 其他诸多古代名臣学者持相同的观点 除上述两位宰相一位副宰相的观点外,还有诸多古代名臣学者持相同的观点。 南宋姓学名家邓名世、邓椿父子合著的《古今姓氏书辨证》(史称,该父子二人参订得失,无一字无来处、且对穿凿讹谬,必辩驳之。尤针砭唐人林宝之杜撰)载: 谢,出自黄帝之后,任姓之别为十族,谢其一也。……,三代之际微不见,至《诗•崧高》,始言周宣王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国,子孙散亡,以国为氏。 北宋名臣,著名谱学大家彭龟年为谢氏谱序言曰:氏族之学难稽者久矣,君子必质诸《世本》者,以其原于周官小史著姓之说,理当可信不诬。谢氏之裔出于炎帝,则《世本》果安在哉?(彭龟年特别强调,姓氏之学,长期以来,难以稽考,靠谱的做法必须要在《世本》中寻找正确答案。他还说,如果谢氏是炎帝的后裔,除非没有《世本》这本书。)
直到清代,学者郝懿行在其所著《丽书堂文集·谢氏族谱叙》亦说:“谢氏之先,盖鼻祖于黄帝"。 以上诸贤,都是非常靠谱的名臣学者,他们观点一致:谢姓源自谢国,谢国是黄帝少子禹阳所建。 谢人因为失国,子孙逃散,为怀念故国,遂以国为氏,即为谢氏。 这才是谢氏得姓的正宗正源。5 中国谢氏源流首届学术讨论会的观点 1991年10月20日至22日,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共河南省南阳县委统战部、南阳县海外联谊会联合举办的中国谢氏源流首届学术讨论会,在中国历史名城南阳市召开。来自京、津、沪、辽、湘、青、鄂、豫八个省市的社科院、高校等单位的二十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讨论会,共收到论文十余篇。其中,钱林书、陈连开、何光岳、肜良翰、周乾潆、艾延丁等学者一致认为:谢氏得姓于谢国,是黄帝的后裔。(详见当时出版的《谢氏源流论文集》和2008年1月1日发行的《全球谢氏通讯》第17期35-36页)▼
谢氏文化资深研究学员、《中华谢氏总谱》提纲起草人之一、著名律师、湖南省谢氏文化研究暨宗亲联谊会五八宗长
广西谢氏宗亲联谊会创会会长、第一届会长继铭宗长、第三届会长朝生宗长、第四届会长显凤大哥
广东宝树经济文化促进会谢铖会长
贵州谱牒研究者、贵州省谢氏联谊会道扬秘书长
山东谢氏宗亲联谊总会谢恩钦执行会长
华夏谢氏文化研究会占民副会长、艳霞秘书长、俊博副秘书长
已故的:华夏谢氏纯灵执行会长
广东两陆谢氏谢燕会长
湘北鄂南八县吉陵房通谱主编远明宗长
还有正在涌现的年轻一代学者——谢剑、海志、瀚林、先松等,都与我进行过或深或浅的探讨和交流。 与上述诸位宗亲的交流探索中,留下诸多难忘瞬间: 如与广州汉清老大哥,他一次又一次邀请我到白云山下谢家庄作客,共商推动谢氏正本清源大业。2007年谢家庄谢氏大宗祠落成时,汉清宗长还请我作了一副长联,联曰:黄帝禹阳之胤,缵衡裒安之脉,四千年前源谢国
陈郡谢氏世第,大江南北辗转,万里派衍谢家庄
汉清宗长说,他和谢家庄的宗亲们对我所撰长联非常满意,说长联道出了他们的心声,当时即已制作成长匾悬挂于大宗祠正堂。下图为下联▼道扬主编的《谢氏贵州政公支系族谱·乙未(2015年)续谱》所涉及源流的结论激起无尽的话题▼
又有一次冒雨来访,几乎浑身湿透,我说赶紧回家换衣服,否则感冒着凉。继铭说,他是专门来找我谈谈正本清源的大事,倾诉内心的焦虑与苦恼,结果我一谈就是两个小时。在送别他的时候,看着他满身雨水欢快而去的身影,我的泪水也随雨而下。这是一种怎样的执着?
7 综上所述,史载清晰,观点明确 谢人因谢国而得姓,是谢国之人;而建立谢国者,是禹阳。那么,我们谢氏的得姓始祖,便是禹阳无疑了。这样的推断,就如同申人认同申伯为他们的得姓始祖一样,这样的道理,这样的伦理,同样是无庸置疑的。
一个顺利成章的结论,为何还有许许多多的宗亲,想不通,绕不开,放不下呢?
8 我对申伯的情怀 2017年8月26日上午,中华谢氏联谊总会俊明总会长约我聊天喝咖啡,甫一见面,总会长就问我:"谢民兄,听别人说你反对申伯?" 我说:"没有的事。肯定是别人的误解。" 我说:“在微信中确实有恶意者说我反申伯,还说我忽悠别人反对申伯。这绝对是误会、是中伤,甚至是别有用心!我从来没有反对过申伯,也没有任何忽悠别人反对申伯的言行。申伯是位了不起的大人物,佐王太师,申国君主,他建立了申国,屏翰周邦,勋名卓著,诗经有载,读史者都知道这一点。我对申伯是尊敬有加的,而且我的谱里也有关于申伯的记载。 “但是,尊重敬畏是一码事,认他作谢氏得姓始祖却又是另一码事啦!“申伯因为是周宣王的元舅,所以得以入谢邑立申国。注意,申伯建立的是申国,而不是谢国。申伯乃申氏的得姓始祖,这是我在阅读申氏谱,与申家人的交流探讨中确凿无疑证实的。历史上并没有申谢一家,申谢同源之说。显然,申谢同祖,肯定有一姓不靠谱!
“我们谢家人供奉申伯公为得姓始祖,无论从道理上、伦理上、历史上都说不通。更严重的问题是,申姓人并不认可这一点,他们对于谢氏谱中关于‘申改姓谢’以及‘别姜为谢’十分反感,认为谢家人在杜撰,在辱没他们的祖先。 “那么我们的许多家乘族谱是不是有问题呢?如果有问题是不是可以思考呢?思考的结果是不是可以自由表达呢?“这些疑问,都是我们应该坦然面对的。质疑不是件坏事,相反是一种促进是一种提高。同时,恰好说明了,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思想开放的时代。
“申伯显然不是谢人的得姓始祖。从《诗经》中可知,召伯灭谢国营谢邑时,申伯于邑于谢时,谢国谢邑早已经存在,而且已经存在一千多年了。申伯本事再大,也绝无可能穿越时空,回到千年前的古谢国去为老谢家开山立姓! “‘吾手写吾口,吾口述吾心’,这是您的同乡 伟大的思想家梅县人黄遵宪的语录。他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这样一个真理,人人都有自由思想、自由表达的权利,而且还强调必须真心、真言、真实。 “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会应该做到这一点,让别人思想,尊重别人的思想,尊重别人自由表达的权利。同样,一个开放包容的社团,亦应该具备这样一种大胸怀大格局,具备有错必纠的勇气与担当。”俊明总会长认为我的观点值得尊重和深思。
尊重包容,友爱互动。
应该成为我们中华谢氏大家庭的一种共识。
所以,打开胸襟,放开怀抱,回眸历史,平静面对,我们不仅能够厘清脉络,找到真相,正本清源,还能够解开纠结,平息纷争,构建和谐,找回"团结和谐 同舟共济 兄弟同心 其利断金"的谢氏北府精神。重现东山竟秀,
重振北府雄风。第三章 全信谱,不如没谱 谢氏族谱中,普遍存在尊申伯为谢氏得姓始祖的现象,这与上述观点是相悖的。这是专家学者及天下谢氏宗亲都必须坦然面对并正确处理的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呢?我们得从一个叫林宝的姓氏学者说起。唐人林宝在当朝宰相李吉甫支持下作了一本名为《元和姓纂》的姓氏专著。书上记载,谢姓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大略的记述是,西周末,周宣王以召伯灭谢国营谢邑,赐予元舅建申国封申伯。申国后为楚灭,子孙也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称为谢氏。林宝此说的依据,就是
《诗经》中的两首诗《崧高》和《黍苗》中关于申伯和谢的诗句。
亹亹申伯,王缵之事。
于邑于谢,南国是式。 —— 《崧高》肃肃谢功,召伯营之。
烈烈征师,召伯成之。 ——《黍苗》林宝,唐朝济南人,生卒年不详,官至朝议郎、太常博士。新旧唐书均无载,其名仅见于艺文志中。据传此人以姓氏学见长,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命其修撰姓氏谱牒。元和七年(公元812年)成书,故称《元和姓纂》。
后世学者对林宝及其《元和姓纂》颇多诟病。南宋学者邓名世邓椿父子著《古今姓氏书辨证》,其出发点就是要纠正林宝的杜撰。
南宋学者郑樵,一个曾经推崇林宝的人,也讥讽他作《元和姓纂》却不知道自己林姓所出,连比干与林姓的关系都搞不清。后在《四库全书提要》里,更是把林宝及其著作批驳得体无完肤,说他攀援附会、颠倒时代、悖谬显然、诞妄最多。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这样一个不靠谱的作者的作品,竟被一位谢氏老人和两位苏姓友人如获至宝。从此,谢姓的历史被改写。 唐广明元年(公元880年),时任岭南道容州经略使的谢肇,为陈郡阳夏《谢氏族谱》撰《谢氏宗支避地会稽序》,就直接引用了林宝同学的观点。此时距《元和姓纂》成书过了仅68年。▼彭龟年序另言▲——“昔者苏老泉作族谱引有一人之身分,而至于途人之叹?余味其言而悲之。”为什么呢?正是在批评苏老泉为谢氏谱序不靠谱。通读苏老泉序,导致“途人而叹”、导致作者“味其言而悲之”的“有一人的身分”不就是指“申伯”吗!
各位看官,试问: 事实是这样子吗? 我从事谢氏文化联谊,族务族谱的考察研究,已近二十五年。期间,踏遍千山万水,近乎走透谢氏的热点重点,阅谱无数,藏谱七十有余。每每茶余饭后,与族老族亲聊天,掩倦而问,能叫得出祖父大名者,寥寥无几,更枉论高曾远祖。可见,由已身述至申伯,再上溯至炎帝,环环相扣,一代不拉,显然是杜撰,无中生有之举。
古语云:全信书不如无书! 民哥说:全信谱不如无谱!实事求是,正本清源。认祖归宗,黄帝轩辕。
这才是我们应有的正确认知。图文 北京谢民 8月31日于京北塞外谢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