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有4000亿只蝗虫吗:出现在非洲的海里的 蝗虫
真的有4000亿只蝗虫吗:出现在非洲的海里的 蝗虫正在进行拖网作业的工业捕捞船“赛科”贸易起初是西非沿海地区的一种非正式贸易模式。国外的工业捕捞船(拖网作业)会将捕捞到的无用的“小杂鱼”卖给当地专门来收货的小木船,换取其他的物品。原本只是边缘化的非正式贸易活动,却随着渔业资源的枯竭慢慢变成了主流。按照规定,这些工业拖网船只允许捕捞底栖鱼类,可因为非洲缺乏强有力的国家管控渔业资源,西非的渔场各类经济型渔业资源,早已慢慢被这些工业拖网渔船榨取干净。很快,这些工业渔船发现还是抓小鱼,来钱多,就干脆专门从事起“赛科”贸易。这个词,最早是从日本渔民那里来的。上世纪70年代,日本渔民用“saiko”(最低)这个词来形容被拖网渔船丢弃的“不好的/垃圾”鱼。可对于穷苦的非洲人民来说,有口吃的就不错了,哪还会挑三拣四的,所以这些被日本人称为“垃圾鱼”的沙丁鱼和鲭鱼等小型鱼类,因为数量大,价格便宜,反而是非洲当地居民消费量最高的食物,是他们优质的蛋白质来源。
今年年初,漫天的蝗虫在苦难深重的非洲东部肆虐的景象,大家至今历历在目。虽然蝗虫迁移了,却又来了疫情,更要命的是,据说第一波蝗虫留下的后代马上就要孵化,正在酝酿比第一波强度高上20倍的重磅蝗灾,听着就让人瑟瑟发抖。这块地球上最惨的大陆,就没有让人能愉快生存下去的土地么?
自己都吃不饱,还得喂蝗虫
西非好歹还有一个知名的渔场,附近沿海国家的居民至少不用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做苦逼的农民吧?也确实,从海里捕捞海鲜比搞畜牧业和种植业来得更加高效,成本也更低,除了要面对海上的各类突发事件,总体风险也相对更小。所以,照道理来说,这些沿海地区的居民的日子应该相对好过一些,可好日子纵然有,却也逃不掉被海里的“蝗虫”——“赛科”(saiko)捕鱼啃食干净的命运。
什么是“赛科”(saiko)这个词,最早是从日本渔民那里来的。上世纪70年代,日本渔民用“saiko”(最低)这个词来形容被拖网渔船丢弃的“不好的/垃圾”鱼。可对于穷苦的非洲人民来说,有口吃的就不错了,哪还会挑三拣四的,所以这些被日本人称为“垃圾鱼”的沙丁鱼和鲭鱼等小型鱼类,因为数量大,价格便宜,反而是非洲当地居民消费量最高的食物,是他们优质的蛋白质来源。对于穷苦的非洲人民来说,“赛科”的意思又变成了“好的/有用的”鱼。
头顶“赛科”的非洲人民 图片来源:环境正义基金会
“赛科”贸易“赛科”贸易起初是西非沿海地区的一种非正式贸易模式。国外的工业捕捞船(拖网作业)会将捕捞到的无用的“小杂鱼”卖给当地专门来收货的小木船,换取其他的物品。原本只是边缘化的非正式贸易活动,却随着渔业资源的枯竭慢慢变成了主流。按照规定,这些工业拖网船只允许捕捞底栖鱼类,可因为非洲缺乏强有力的国家管控渔业资源,西非的渔场各类经济型渔业资源,早已慢慢被这些工业拖网渔船榨取干净。很快,这些工业渔船发现还是抓小鱼,来钱多,就干脆专门从事起“赛科”贸易。
正在进行拖网作业的工业捕捞船
大船抓小鱼也能挣钱?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的环境正义基金会(EJF)对“赛科”贸易的重灾区加纳进行了相关调查。根据环境正义基金会的数据,2017年,加纳非法的“赛科”捕捞(大船抓小鱼后在海上卖给小船)渔获量达到了10万吨。这些渔获让这些工业捕捞船在海上直接获利的金额大概在4100万到5100万美元,当然这些钱大部分都流入了渔船背后的跨国渔业公司。鱼贩们再将收来的鱼冻成鱼块卖给当地居民。由于大船加入捕小鱼行列,给当地的经济和生态带来了双重打击。
从事“赛科”贸易的木船,远处就是当地渔民用的小渔船 图片来源:环境正义基金会
大船抢小船的饭碗由于大船的加入,首当其冲的肯定是当地的土著渔民们。由于资金有限,加纳当地的渔民基本都是依靠小船捕捞中上层小鱼的模式来谋生。虽然捕捞的都是价值量不高的“小杂鱼”,但胜在市场巨大,还是能够勉强维持。近几年随着小船的数量不断增加,沙丁鱼和鲭鱼等小型中上层鱼类资源原本就已经告急,再加上这些效率惊人的大船,更加加剧了“小杂鱼”资源的崩溃。
加纳非政府组织Hen Mpoano负责人科菲·阿格伯伽称:“赛科”捕鱼已经对加纳渔业产生了致命的影响。过去10-15年间,小型渔船的收入已经下降了40%。虽然当地小渔船数量的不断增加也难辞其咎,可主要的麻烦还是来自这些高效的大船,让越来越多的小渔船捕不到鱼,渔民被迫失去生计,狠狠助推了当地的失业率。
以沙丁鱼为主的“小杂鱼”
吃鱼还得靠进口前文提及的2017年加纳非法的“赛科”捕捞渔获在海上交易金额大概在4100万到5100万美元,而这些鱼到了港口之后的售价则达到了5300万到8100万,直接拉高了当地的物价,让很多贫困的居民也吃不起原来廉价的海鲜。在西非地区,无论是沿海还是内陆,这种廉价优质的蛋白质来源承包了大半非洲人民的蛋白质摄入,保障了当地人口的身体健康。
“赛科”捕捞,加剧了鱼荒,拉高了鱼价,让原本自足有余的渔业重镇,不得不依靠进口来度日。如今,迫于无奈,加纳国内消费的海鲜产品中有一半多是靠进口的。那些原本就贫穷的人们只能减少鱼类的消费,而鱼类摄入不足,必然会对人民的身体健康带来无法预计的影响。环境正义基金会执行董事史蒂夫·特伦特表示:“赛科”捕捞引发的是一场人为的生态危机,当地民众因此被剥夺了生计,深陷收入和粮食安全困境。
一般的穷苦人民只能消费这些低档鱼 图片来源:网络
政府的“无能为力”虽然早在2002年,加纳便通了一项法律,禁止任何外国(控股)船只悬挂加纳国旗进行工业捕捞,来借此保护国内的渔业收入。可那些渔业公司有的是办法来钻空子。他们利用“幌子公司”将自己的船只进口到加纳并获取捕捞许可,并利用各种手段来掩盖外资身份来规避审查。而且越是贫穷的国家,政治机器就越腐化堕落,监管和执法不力,更加给了那些外资企业操作空间,让穷人的生活更加水深火热。
结语:环境正义基金会(EJF)也为加纳政府给出了建议,包括明确“赛科”捕捞的法律地位;彻底调查主要涉事案件和涉事企业;加强与各国政府合作来打击非法渔业企业;设定严格的捕捞制度等。虽然都是对症下药的好建议,可如果政府没有强有力的执行能力,这一切都将无从谈起,只能眼睁睁看着这只海里的“蝗虫”把非洲的海洋资源一步一步掏空。
参考:加纳每年因“赛科”捕捞损失千万美元 中外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