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名篇概述(陀思妥耶夫斯基传)
陀思妥耶夫斯基名篇概述(陀思妥耶夫斯基传)正如没有提奥就没有梵高一样,我们或许也可以说没有米哈伊尔就没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米哈伊尔一直是最能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并且也一直相信弟弟的创作才能,米哈伊尔在60年代还与弟弟一同创办了《时代》杂志,让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了东山再起的机会。这家共有七个孩子,但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传》中,安德里亚斯并没有详细提及手足七人的手足之情。在所有兄弟姐妹中,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最为亲密的无疑是大哥米哈伊尔。借助陀翁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历程,安德里亚斯·古斯基为我们缓缓道来,陀翁如何成为陀翁?又如何封圣?01.一鸣惊人1821年,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一个底层贵族家庭。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传》中,作者安德里亚斯表示,陀翁经常会把写作这项工作称作“苦役”,这个词在其生命的最后几个月,被反复提及。
可即便如此,陀翁依旧把这场“苦役”延续到了生命尽头,就在他去世之前,他刚刚出版了《卡拉马佐夫兄弟》,他的事业因此达到了巅峰,而他的生命则在巅峰时陨落。
这本陀翁传记细致地回顾了陀翁的人生经历,并将这些经历与陀翁的著作联系起来,因此它不单单是一本传记,还是一本阅读陀翁作品的入门指南。
从陀翁的处女作《穷人》,再到最后一部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本书中提及了陀翁创作这些小说的背景和过程,为读者还原200年前陀翁讲述故事的年代。
借助陀翁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历程,安德里亚斯·古斯基为我们缓缓道来,陀翁如何成为陀翁?又如何封圣?
01.一鸣惊人
1821年,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一个底层贵族家庭。
这家共有七个孩子,但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传》中,安德里亚斯并没有详细提及手足七人的手足之情。在所有兄弟姐妹中,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最为亲密的无疑是大哥米哈伊尔。
正如没有提奥就没有梵高一样,我们或许也可以说没有米哈伊尔就没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米哈伊尔一直是最能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并且也一直相信弟弟的创作才能,米哈伊尔在60年代还与弟弟一同创办了《时代》杂志,让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而直到米哈伊尔去世,陀翁才意识到,这位兄长为他的创作承担了多少琐碎繁杂的工作。
相比于米哈伊尔和费奥多尔兄弟俩的交往,他们的父母在这本传记中似乎只是匆匆而过。二人的母亲于1837年去世,父亲则死于两年后(还引发了一段离奇公案)。
父母死后,库马宁夫妇承担起了照顾七个孩子的责任,库马宁太太亚历山德拉是费奥多尔母亲玛利亚的姐姐。
19世纪四十年代,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文坛初放光芒,他的处女座《穷人》大获成功,还受到了俄国文学界泰斗级人物别林斯基的称赞。
由此来看,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之路的开端是尤为成功的,然而这种成功却没能延续下去,他随后创作的两部作品都远未达到处女作的成功,甚至别林斯基评价“这位他曾经看好的年轻作家在文学道路上已彻底步入了迷途”。
创作道路的受挫并非是陀翁面对的唯一困境,更糟糕的是,他因为参与“反宗教反政府信件传播”而被逮捕,甚至被判处死刑。
戏剧性的是,在临行前的最后一刻,陀思妥耶夫斯基被告知“沙皇赦免了他们的死刑”。于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逃过一劫,但最后被判处流放西伯利亚四年苦役。
02.东山再起
陀思妥耶夫斯基再度回归人们视线要等到十年后了。
19世纪60年代初,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哥哥米哈伊尔合办《时代》杂志,陀翁的两部重要作品《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以及《死屋手记》开始在杂志上连载,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因此迎来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1961年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让陀思妥耶夫斯基赢得了读者认可,而1962年的《死屋手记》则轰动了整个文坛。安德里亚斯认为,正是《死屋手记》让陀思妥耶夫斯基东山再起。
60年代大概是陀翁最高产的一段时期,除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和《死屋手记》,《地下室手记》和《罪与罚》也在这一时期问世,为陀翁带来了更高的声誉。
凭借上述作品,陀思妥耶夫斯基事实上完全有机会过上富足的生活。但现实并非如此,无论是成名前还是成名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始终在被金钱困扰,造成这一困境的一个原因在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赌博嗜好。
在这本陀翁传记中,作者没有过分拔高陀翁的形象,书中没有回避陀翁的负面缺陷。赌博即是一例。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这一爱好让他屡屡陷入经济困境,甚至需要靠妻子抵当财物才能维持生活,再加上陀翁向来不擅长合理规划收入,他的生活始终捉襟见肘。
在接下来的70年代,陀思妥耶夫斯基也陆续有新作问世,其中《作家日记》的出版更是被安德里亚斯称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商业上的天才创意”。
但即便《作家手记》大受欢迎,并且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带来了可观收入,可真正让他达到事业巅峰的并不是这部作品,而是他最后一部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去世前完成了这部作品,也为他的事业划上了完美的句点。
1881年1月,陀思妥耶夫斯基病逝,他的人生永远停留了那一年,但他的影响在两百年后依旧历久不衰。
03.几个17年
如果我们去了解一些文学家和艺术家的人生,就会发现,很多我们当下被捧上神坛的作家和艺术家们,在他们生前却寂寂无名,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梵高、简·奥斯汀、达芬奇……
和他们相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道路无疑要顺遂许多,他的处女座就已经大获成功,为他迎来了声誉。
但事实上,陀翁的文学价值以及崇高声誉也是在他去世之后才被慢慢挖掘的。一个明显的例证是,陀翁去世时,圣彼得堡大主教伊西多尔最初并不同意将他葬入大修道院墓地,他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不过是“一位没写过什么严肃作品的浪漫派平庸作家”。
我们当下很难想象,这一标签居然能贴在陀翁的身上。但事实上,在陀翁生活的年代,对作家身份的认可远不及我们当下时代。这也意味着,在那个时候,成为一名作家,需要极大的勇气。
安德里亚斯在本书中提及,“在俄国选择文学事业是有风险的”。在俄国,作家直到19世纪仍然是没有归属的职业。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陀翁坚定地相信自己的才华,并且坚持在文学之路上步履不停,这一点也让人尤为感动。
我们知道陀翁凭借处女座《穷人》成功在文坛崭露头角,但从《穷人》的一鸣惊人再到《死屋手记》的东山再起,从1846年到1862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足足用了17年时间。
陀翁整个创作生涯也不过35年的时间,也就是说,在陀翁声名显赫的背后,他有一半的时间都寂寂无名,以至于被负面评价摧残。
于是安德里亚斯在书中感叹,“如今,同时代人的评价很少再被视作衡量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和影响力的可信标准”。
在当下我们已然明白,文学经典和作家巨匠的出现是有滞后性的,许多名人的遭遇证实了这一点,陀翁也不例外。
即便他在生前就已经赢得了累累荣誉,即便他在去世前就已经到达了事业的巅峰。但对于陀翁的认识,从来没有因为他的离世而终止。
在去世后的一百余年间,陀翁的文学价值被一再挖掘,他的作品为其遗孀带来了无比的财富。而这一切,都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前不敢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