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强化课程(教师的教学要强化课程意识)
教师强化课程(教师的教学要强化课程意识)要保证课程内容实施到位,需要建构自己的课程模式,围绕课程目标,进行精准的课程教学设计。通过扎实的教学活动,以保证课程实施结果的高质量。因此,推动课程教学评一致性,有助于提升课程实施的高水平。教师要聚焦课程目标,领会核心素养,强化精准评价的意识,借助课程评价活动的实施,推动课程目标的高水平达成。教师通过教学评一致性活动的实践,为课程高品质达成提供有效保证。 三、课程的实施需要强化教师教学评的一致性 客观上说,学校是育人的重要场所,而课程是学校育人的重要载体。要保证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精准落地,需要课程教学的精准实施。而课程精准实施则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课程意识。课程专家泰勒认为,一门规范的课程包括:确定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根据目标评价课程四个核心要素。作为教师,强化一定的课程意识,能够提高教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为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活动过
教师的教学要强化课程意识
南京市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 丁玉祥
未来的国际竞争,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从国际教育发展与课程变革的趋势看,确保包容、公平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以培养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公民,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新目标。当前,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学校课程改革,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紧扣核心素养培育,明确要求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对落实育人目标的主动回应。而学生的校园生活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的课程体验与经验,是学生丰富人生体验,成长为未来国家公民的人生基础。因此学校课程的实施,要通过学生的自我探索,来不断丰富学生自我的心智发展,以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一、课程意识是保证课程有效落地的基本前提
客观上说,学校是育人的重要场所,而课程是学校育人的重要载体。要保证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精准落地,需要课程教学的精准实施。而课程精准实施则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课程意识。课程专家泰勒认为,一门规范的课程包括:确定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根据目标评价课程四个核心要素。作为教师,强化一定的课程意识,能够提高教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为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蕴含着育人活动的发生。高品质的课程教学活动,才能够保证育人目标的高质量落实。为此,教师在教学中提高课程意识,能够进一步巩固和增强育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二、课程的层次性是影响课程实施质量的重要因素
学者古德莱德提出,一门课程具备五个层次: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实施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增强教师对课程的领悟能力,是增进教师对课程深度理解的必要前提。课程的层次性在客观上反映了课程实施存在一定落差,要保证课程实施的高质量,需要进一步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增进教师对课程的深度理解。只有对课程加深理解,才能有保证课程目标高质量的落实,也才能保证育人目标的高品质实现。也是就说,才能保证培养出合格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三、课程的实施需要强化教师教学评的一致性
要保证课程内容实施到位,需要建构自己的课程模式,围绕课程目标,进行精准的课程教学设计。通过扎实的教学活动,以保证课程实施结果的高质量。因此,推动课程教学评一致性,有助于提升课程实施的高水平。教师要聚焦课程目标,领会核心素养,强化精准评价的意识,借助课程评价活动的实施,推动课程目标的高水平达成。教师通过教学评一致性活动的实践,为课程高品质达成提供有效保证。
四、课程的管理需要强化教师的规范意识
课程的核心是促进学生个性和素质充分发展,让学生尽情享受生命精彩。学校要把课程目标与内容的具体要求真正落实在不同的时段、学段、不同学科的课程设计之中。归根结底,教师的课程设计必须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实质性的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作为应付检查、评估的一种装饰。学校课程管理者要保证课程实施的规范执行,需要规划、设计与课程目标一致的课程结构,厘清学校育人的教育价值,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明确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化方向,聚焦课程标准和学业质量标准,提高育人的品质与规格。在学校的课程管理实践中,科学规划好课程实施的行动路径,明晰学校的课程哲学,优化学校的课程结构,精简学校的课程内容,规范学校的课程实施,组织课程的精准评价,同时增强课程的选择性和丰富性,就能够保证课程整体水平的高质量。
总之,通过教师课程意识的强化,增强课程内容选择的逻辑性、适切性、统整性,让课程的开发不再神秘,课程的设计不再繁杂,课程的选择不再单一,课程的实施不再复杂,课程的管理不再冗长,课程的评价不再模糊。有人说,课程不变,学校不变;课程改变,学校改变。那么教师课程意识的增强,教师的课堂一定会发生改变。因此,教师要努力让课堂学习成为师生共度的一段生命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