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二战巨无霸重型坦克(末路征服者)
美国二战巨无霸重型坦克(末路征服者)但在随后的1945年9月二战胜利大阅兵中,苏军的IS-3重型坦克进一步将达摩斯克利剑悬于英国坦克头顶,其首上装甲厚达200毫米以上,且有45度的倾角,英军当时的反坦克主力火炮17磅炮根本啃不动这个铁乌龟,甚至最新研制的20磅炮也无能为力。而苏联的IS系列重型坦克数量大大超过了德国“虎豹”群的数量。面对这一钢铁洪流,仅靠英军当时手头的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甚至设计中的万能坦克,不但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完全是螳臂当车,不堪一击。作为紧急应对方案,英国军方将蒙哥马利元帅的万能坦克概念作为战后新型坦克的研究基础,消除步兵坦克与巡洋坦克的界限——这一概念事实上已经与后世的主战坦克概念极为接近,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以及视野,该坦克并未被命名为“主战坦克”,而是被命名为“FV(Fighting Vehicle)”,即战斗车辆。而由A-45坦克发展而来的FV-200系列,在英军的坦克建设规划中,形成了包括
与德国的“猛兽”系、美国的“著名军官”等坦克命名规则不同,英国的坦克往往以历史名人(例如克伦威尔、丘吉尔)或人群(例如挑战者、百人队长、玛蒂尔达)等命名,这些名称往往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紧密联系。如“十字军”坦克命名于1939年初,当时的欧洲大陆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英国将其坦克命名为十字军(Crusader),包含了深刻的寓意——将法西斯看做当年十字军的征伐对象,从而号召现代战士们进行新一轮的战斗。本文要介绍的就是英国末代重型坦克“征服者”(Conqueror)(征服者原意是指于11世纪中叶打败英国大封建主哈罗德夺取了英国王位的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
诞生于技术进步与需求矛盾之中
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在二战开始之前,已然暮霭沉沉,生产技术在多方面被美、德、法等国家超越。过于传统导致因循守旧,在英国的坦克研发与制造领域表现的尤为突出。作为坦克最早的研制国家,英国长期将坦克视作陆地战舰,试图通过轻型(侦察、袭扰)、巡洋(机动作战)与步兵(伴随作战)坦克三种,来组建分工明确的陆上舰队。诚然,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在科学技术尚不能使坦克的“火力-机动-防护”三大性能均衡发展时,这种思路是有一定实际意义的,更何况当时英国的科学技术在这三个相关领域并没有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冷战伊始,其他国家的重型坦克时时触痛着英国装甲兵敏感的神经。首先是1942年开始的北非战役中,英国坦克远落后于德国的新型坦克,即使当时最新型的“彗星”坦克也难以抵挡德国88毫米高射炮及坦克炮(“虎”式坦克)。靠强大的海空力量打赢了北非战役后,痛定思痛的英国坦克技术委员会清醒了,决定于1944年开始重点研制新型的重型巡洋坦克(即著名的“百人队长”),但仍不肯放弃步兵坦克,A-45重型步兵坦克由此而来。
由于A-41的防护需求(侧面也能够承受88毫米炮的攻击)指标过高,导致车重过大,当时的发动机技术难以满足,使得其装备部队的时间一拖再拖。而在这段时间中,A-45的开发进程并未停止,英国设计人员偷梁换柱,旧瓶装新酒——将A-41作为A-45的研制原型基础,进一步将其装甲设计为前装甲150毫米厚和侧面装甲100毫米厚的步兵坦克。但上述设计很快又受到了来自于蒙哥马利元帅的“需求”和苏联坦克的“挑战”——1944年秋,诺曼底登陆之后,蒙哥马利元帅要求提供能与纳粹德国的“虎豹”相抗衡,但又兼具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功能的万能坦克。英国坦克业界对此却拿出了3个解决方案——即将列装的A-43“黑王子”(装17磅炮的“丘吉尔”步兵坦克)、即将交付的A-41坦克和计划在1946年完成样车设计的A-45坦克。但蒙哥马利元帅毕竟是在北非沙漠与欧洲树篱丛中浴血拼杀出的宿将,其严苛的要求——坦克战斗全重不宜超过50吨,弹药基数不少于80发,火炮既能发射大威力榴弹,又具有良好的反坦克性能,导致“黑王子”和A-41被“斩于马下”,而A-45的研制需求也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临近结束而变得似乎没有那么迫切了。
但在随后的1945年9月二战胜利大阅兵中,苏军的IS-3重型坦克进一步将达摩斯克利剑悬于英国坦克头顶,其首上装甲厚达200毫米以上,且有45度的倾角,英军当时的反坦克主力火炮17磅炮根本啃不动这个铁乌龟,甚至最新研制的20磅炮也无能为力。而苏联的IS系列重型坦克数量大大超过了德国“虎豹”群的数量。面对这一钢铁洪流,仅靠英军当时手头的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甚至设计中的万能坦克,不但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完全是螳臂当车,不堪一击。作为紧急应对方案,英国军方将蒙哥马利元帅的万能坦克概念作为战后新型坦克的研究基础,消除步兵坦克与巡洋坦克的界限——这一概念事实上已经与后世的主战坦克概念极为接近,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以及视野,该坦克并未被命名为“主战坦克”,而是被命名为“FV(Fighting Vehicle)”,即战斗车辆。而由A-45坦克发展而来的FV-200系列,在英军的坦克建设规划中,形成了包括FV-201万能坦克、FV-202自行火炮、FV-203喷火坦克、FV-204扫雷坦克等坦克装甲车辆的、完整的车族体系。为了保证FV-201的“万能性”,英国装甲车辆发展研究处为其装备了复杂多样的设备,不但有喷火器与车载机枪,而且能够安装潜渡设备,还可以安装推土铲和扫雷器,可谓样样俱全。但为了这个万能性,FV-301的重量超过了“百人队长”7吨,也远超过了蒙哥马利元帅提出的50吨以内的要求。
更让英国装甲部队难以接受的是,尽管重量增加很多,功能“齐全”,但其用来完成“主业”的坦克炮仍然是20磅炮(改进型,能够击穿240毫米的垂直装甲),这显然还是不足以对付IS系列重型坦克。而该车由于“追大求全”导致的车体超大超宽,在增添涉水装置后,无法用当时装备量最大的MKVIII坦克登陆艇运输——这意味着欧洲一旦燃起战火,征服者无法进行快速部署和驰援。基于上述沉疾,眼见FV-201坦克的研制陷入了泥潭。然而世界军事政治格局往往是瞬息万变,峰回路转的,苏联于1948年对西柏林的封锁,使得英国的莱茵军团强烈要求军方发展能够对付IS-3的重型坦克。英国当时能够从正面击毁它的,仅有120毫米线膛炮,而该火炮硕大如同水泥电线杆(重量则远远超出),英国现役及在研的坦克底盘中,只有FV201能够扛起和容纳这门大炮。于是英国战斗车辆研究发展处将FV201底盘定为120毫米坦克炮的载具,同时为了尽可能保障该底盘的承载能力,将其他“万能”工具,如扫雷器、推土铲等统统拆除,保留出承载能力来担负120毫米坦克炮及其新型炮塔。但由于装备120毫米的炮塔并非一时三刻能够研制出来的,因此英军为应急,将“百人队长”的20磅炮及其炮塔安装在FV201地盘上“充数”(该车即是短命的FV221中型炮塔坦克)。好在新炮塔研制速度很快,仅生产了20辆FV221后,后续的FV201底盘就装上了与之匹配的重型炮塔和120毫米坦克炮,该型车被命名为FV214“征服者”坦克。最终,作为英国第一款也是最后一款中型坦克,英国雄心勃勃地计划生产“征服者”1 830辆,其中936辆部署在冷战一线部队与美国的M103一起抵挡IS系列和T系列重型坦克的锋锐,其余的部署在本土用于训练、储备和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