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日喀则纪录片(为了11年前的承诺)

日喀则纪录片(为了11年前的承诺)在适应高原环境中,繁忙开工“曾经我在这里一边付出一边成长,如今,我更有底气,要为这片土地带来新的东西。”张小波说。张小波安全无虞,但看到当地很多群众受灾,心里非常难受。此后的两个月时间,他把重心从团工作转移到了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离开前,他深觉自己与这座城市的羁绊更深,对前来送行的当地干部说:“如果有机会,我一定再回来。”2022年,张小波找到了机会,重返日喀则。这一次,他作为上海市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队30名教师中的领队,赴任日喀则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校长,扛起西藏教育发展路上的一面大旗。

澎湃新闻记者 邹佳雯

2011年9月18日,张小波在西藏经历了毕生难忘的1分40秒。人在屋中,地面骤然剧烈摇晃,他判断跑出去的风险更大,只能留在原地,祈祷钢筋水泥的屋子能多撑一会儿。

那年,张小波31岁,作为高校派出挂职锻炼的青年团干部,前往西藏日喀则市亚东县援藏一年。距离返程还剩2个月,印度锡金邦发生6.8级地震,西藏日喀则、山南两地18县被波及。

日喀则纪录片(为了11年前的承诺)(1)

张小波在西藏。 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 供图

张小波安全无虞,但看到当地很多群众受灾,心里非常难受。此后的两个月时间,他把重心从团工作转移到了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离开前,他深觉自己与这座城市的羁绊更深,对前来送行的当地干部说:“如果有机会,我一定再回来。”

2022年,张小波找到了机会,重返日喀则。

这一次,他作为上海市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队30名教师中的领队,赴任日喀则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校长,扛起西藏教育发展路上的一面大旗。

“曾经我在这里一边付出一边成长,如今,我更有底气,要为这片土地带来新的东西。”张小波说。

在适应高原环境中,繁忙开工

再次援藏的机会,张小波一直在等。

2022年,驻守三年的第二批上海市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队即将返回,第三批队伍选派工作正式启动,同样为期三年。张小波评估了家庭和工作情况,在家人和工作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的支持下,自告奋勇应征援藏。

7月22日,包括张小波在内的6名管理干部先行开拔进藏对接工作。尽管已经在西藏生活过一年,心理上也有了充分的准备,但生理上,高原反应还是让张小波度过了不好受的两周:头晕、胸闷、晚上睡一会儿就伴随着头痛醒来、早上起来鼻子里都是血……7月23日,更有一位队员深夜突发低烧咳嗽,血压直线飙升,吓坏了张小波等一干人,当机立断送往医院住院治疗。

日喀则纪录片(为了11年前的承诺)(2)

7月,上海市教育援藏工作队轮换交接会。

考虑到其他几位队员也是初上高原,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作为领队的张小波尽管也症状明显,但还是咬牙坚持,主动承担起送餐与陪护任务,直至这位队员康复出院。

8月4日,24名专任教师进藏,张小波的工作节奏也越变越快。身兼日喀则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和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校长,张小波每天都非常充实:和上一批离开西藏的工作队交接工作,对日喀则当地和对口支援学校的教育现况进行进一步的调研,配合相关部委开展调研工作,根据调研和研讨得到的结果、科学制定这一批教育援藏工作队未来三年的工作计划……

8月上旬,西藏开始连日新增本土新冠确诊病例——他与队员们不得不着手应对疫情带来的考验。

推进线上教学,不放弃每个孩子

8月15日,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就将迎来新学期开学。而在8月8日观察西藏疫情形势后,张小波和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领导班子迅速作出反应:从线下转为线上教学的概率极高。当日召开紧急会议后,8月9日,《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线上教学工作方案》紧急出炉。

张小波带着上海市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队和学校领导班子,在线上教学开始前,迅速落实好了三项工作:第一,德育处做好全面的排摸工作,建立学生“一人一档”,确保线上教学期间一个都不能少;第二,教务处做好合理的教学安排,督促各教研组在援藏教师的指导下开展集体备课,保证线上教学的质量;第三,信息部门做好相关的培训工作,指导师生完成线上教学平台的测试,确保线上教学顺利开展。

日喀则纪录片(为了11年前的承诺)(3)

线上会议。

“西藏当地的孩子是不是都具备线上学习的条件?这个和我们在上海的孩子是有差异的,所以更要认真排摸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张小波说,一排摸下来,需要重点关注的特殊情况确实不少——有些孩子是从福利院来的,少的学段三五人,最多的学段有十几人。他们沟通下来,保证了每个年级起码要有一台线上设备;还有学生是牧区家庭,因为常年居所不定,没办法参加线上教学,只能电话沟通,“没有办法了,只能多打打电话,告诉他每天要学什么课程,课后做什么习题,定期地问问进度,问问有没有问题,尽可能地保证每个学生都不漏下。”

学生以外,线上授课对于西藏当地老师也是一个挑战。张小波介绍,上海市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队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对受援学校教师进行“传、帮、带”,即帮助教师们提升教学水平与能力,进而通过辐射效应,提升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因此,援藏教师们迅速地来到各学段各学科的教研组,指导帮助藏区教师们集体备课,“线上授课事实上对老师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提前的备课一定要更充分。”

在反复测试线上授课平台、备好备用平台后,8月12日,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的线上教学准备工作已基本到位。8月14日,日喀则市教育局在一场会议上向全市中小学各教育主管们正式推出了实验学校的案例。

线上教学正式开始后,张小波也没闲着,每天召开工作例会,听取督导组反馈当天的教学情况,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他自己也会悄悄“潜进”一些线上课堂,看看老师学生的情况。

令张小波印象深刻的是,学生虽然在课上不开摄像头,但很多会选择在课后呈递上自己的笔记本,那些笔迹端正、工工整整的课堂笔记,令老师们非常感动,“西藏的孩子普遍电子产品玩得少一些,很多孩子线上学习比我们想象的要认真。”

日喀则纪录片(为了11年前的承诺)(4)

线上学习的西藏孩子。

不少老师也令张小波十分感慨。受信息化水平的制约,有的老师制作课件能力比较薄弱,有的老师干脆就把镜头对着自己的教参,直接投屏给学生看,“那本教参备注得非常详细,他一点点往下推。不管用什么方式,只要有心,教育始终会进行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初期,张小波及时将日喀则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中所面临的困难向上海后方作了汇报并发出支援请求。在上海市教委、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复星基金会和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多方的支持下,他为当地教育系统共筹集到近45万元的防疫物资。

日喀则纪录片(为了11年前的承诺)(5)

逐步完成从输血到造血的改变

张小波坦言,时日尚短,又逢疫情,他亲身接触的学生还不够多。最近,他还要负责给封闭管理中的教师们提供志愿服务,不时要承担核酸采样和公寓送餐等工作。

但空下来的时间,他就开始观察、调研和反复推敲教育问题。张小波发现,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拥有当地最好的学生和师资队伍,学生们比上海的孩子们更朴素内向,求知欲望普遍更强烈,很多都攒着劲,想要考到教育水平更高的“内高班”去。此外,这里的孩子很多因为家里住得远,经常一整个学期都待在学校,这也意味着,他们的成长,学校教育承担了很重的部分。

“这就更要求我们老师,有更好的水平可以指导学生。”张小波和队里的专任教师们探讨出一套方案和理念——最关键的是要通过专业上的指导、带教,提升当地老师们的教学水平。每位援藏教师带教1~4位同样学科的教师,个性化制定带教工作。全程听当地教师们的课堂,指出问题,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改进,争取每周能完整听上3节课。

“三年的时间,从头到尾带着当地的老师们,量身定制他们的发展之路。这样慢慢地,就能完成从输血到造血的改变。”张小博说。

同时他也在筹划启动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的校本项目,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题库的建设,“教、学、评,每一环都至关重要,我们想要建立一套可落地的属于当地的教学评价产物。”

张小波解释,受当地教学水平的限制,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的校本题库完全依靠当地教师的开发还有些难度,但是他们希望之后可以通过援藏教师、当地学科骨干、以及上海后方的专家力量,组成一个团队形成合力,把适用于不同学校、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题库一一建起,“前两批‘组团式’教育援藏团队已经打下良好基础,但这个任务非常艰巨,希望三年过去,我们能为当地留下这样一份东西。”

张小波说,11年后再一次踏上日喀则,他发现这片土地有了很多变化,市容市貌变好了,基础建设也更完善了,一路过来,绿化植被比记忆中的多了不少,“高原的水土种活树木很不容易啊,可以想像,对口援建在方方面面做了多大的努力,”张小波说,自己要和团队在这儿待三年,不知道能带来多少变化,“教育带来的变化是缓慢但深刻的,再过十年,希望我也能说,我在为这片土地带来多多少少的改变。”

时值第38个教师节,又恰逢中秋节,在张小波所在的学校,一场线上教师节日会将到来。老师们可以欣赏表演,还可以通过连线收到来自大后方家人、同事的祝福。提起给家人的祝福,张小波笑了,“对我来说,这次前来是出于责任和情怀,但这真的离不开我家人的支持。没有太多可以说的,感谢,我祝他们幸福安康。”

本期资深编辑 邢潭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