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中学校长对学生的寄语(校长金句广东广雅中学叶丽琳)
青岛中学校长对学生的寄语(校长金句广东广雅中学叶丽琳)文字整理/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刘晓星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马俊贤第三,科学精神需要融会贯通的能力。科学精神是我们面对社会公共事件时应有的公民素养,它的最高层次是促进深度学习并实现跨学科的联接融合,进而形成融会贯通的思维能カ。广雅书院朱一新山长在《无邪堂问答》中就曾提出“学贯天人”的思想,认为世间大儒都是知识广博、学贯天人,并非局限于某一专门学问。从《无邪堂答问》的记载来看,当时书院的学习内容相当广泛,从黑龙江边防,到新疆形势,从明儒学案,到汉书食货志,从论语义疏真伪,到史记体例,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性格陶冶、做人道理,无不涉及。当时的师生已能平等、开放、自由地进行讨论,老师在这里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在这里审问、慎思、明辨,师生默契配合,教学相长,士君子“有实而善韬”,学子“广博而雅正”。前年我在接受郑令瑜、周心予两位同学参加“百位生物名师教我学”的采访时也谈到,“学科的相通相融能帮助我
广东广雅中学校长叶丽琳 :让科学精神照耀未来(节选)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让科学精神照耀未来》。
首先,科学精神需要求真务实的作风。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求真务实。求真求实与广雅的校训“务本求实”异曲同工。许多科学家的优势态度不仅靠智力,更主要的是专注和勤奋,经过长期探索而在某个领域形成优势。今年已经70岁的著名地质学家朱照宇校友,历经15年持之以恒的研究,2017年在陕西发现了距今212万年的人类遗址,2018年,他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发表论文,将古人类活动年代推前到距今212万年,他的研究成果获得了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他在受邀返回母校的演讲中说,这份荣誉得益于当年在广雅学习时奠定的基础,让他在后来的科研工作中处顺境而不轻狂,陷逆境而不颓丧。正是这种务本求实的科学精神,引领他成为科学研究的重大贡献者。刚刚获得全国生物联赛(广东赛区)一等奖的张壹同学也在感言中说,“在学习竞赛的过程中,我收获最大的是它让我懂得了要为自己喜爱的东西去付出、去奋斗,它让我懂得要耐得住寂寞,因为热爱,不为功利,心怀最纯粹的热忱,专注努力,只有这样,你才能享受别人享受不到的世界。”这种专注和勤奋就是广雅学子“务本求实”的展现,它并不遥远,就在我们平时的点滴学习中不断积蓄形成难能可贵的作风。
其次,科学精神需要质疑批判的态度。著名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说:“科学态度即批判态度。”质疑是一种学习能力,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大胆的想象力,没有质疑就没有问题,也就没有科学探究。2008届汤俊良校友从小就对科技创造产生浓厚兴趣,他经常对各种生活现象进行质疑和创新,先后获得了60多项科技创新项目的奖励;2016届王子凡校友在开展化学探究实验时正是基于对纳米材料的质疑,让他这一领域产生了强烈兴趣,他跟随中山大学童叶翔教授开展相关研究并远赴日本与诺贝尔奖获得者白川英树先生进行研讨,2016年他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引起广泛关注;2015届毕业校友毕晓琳同学在进入华南理工大学学习时,对传统光谱仪的应用产生了质疑并尝试改进,2019年由她负责的项目“基于云数据的手持式智能光谱仪”在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微软“创新杯”决赛中获得第一名!这些校友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在不断提升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中成为思想深刻的人。
第三,科学精神需要融会贯通的能力。科学精神是我们面对社会公共事件时应有的公民素养,它的最高层次是促进深度学习并实现跨学科的联接融合,进而形成融会贯通的思维能カ。广雅书院朱一新山长在《无邪堂问答》中就曾提出“学贯天人”的思想,认为世间大儒都是知识广博、学贯天人,并非局限于某一专门学问。从《无邪堂答问》的记载来看,当时书院的学习内容相当广泛,从黑龙江边防,到新疆形势,从明儒学案,到汉书食货志,从论语义疏真伪,到史记体例,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性格陶冶、做人道理,无不涉及。当时的师生已能平等、开放、自由地进行讨论,老师在这里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在这里审问、慎思、明辨,师生默契配合,教学相长,士君子“有实而善韬”,学子“广博而雅正”。前年我在接受郑令瑜、周心予两位同学参加“百位生物名师教我学”的采访时也谈到,“学科的相通相融能帮助我们对同一现象有不同角度和不同维度的理解,让我们对事物的本质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最终形成良好的整体观、系统观和平衡观,成为指导我们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大智慧。”世界越大,信息越多,也越难选择取舍,只有通过深度学习,锻炼和拓宽自己的思维方式,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从传统的思维禁锢中走出来,让自己具有正确的选择,拥有独立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理性的眼光观察世界和思考问题。
第四,科学精神需要人文高尚的情怀。追求人类幸福与社会进步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人文情怀始终引导着科学的前进方向。当你们走进科学殿堂,享受科学的美妙,沐浴科学精神的阳光雨露时,就要努力培养人文情怀。年仅34岁的2005届校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林毅恒去年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关于“原子与分子间的量子纠缠”的重磅研究成果,引起物理学界的广泛关注。他在接受采访中说:“如果你们想使工作有益于人类,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这是一位年轻科学家高尚的人文情怀。纵观世界,伟大的科学家始终深情地凝望全人类,始终胸怀祖国和人民,希望同学们在追寻科学精神的过程中,涵养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人文情怀。
同学们,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处身于百年未有的大变局,“科技兴国”是时代的主旋律,科学精神正成为我们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强进动力。百年广雅拥有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条件,努为为今天的莘莘学子,明日的国家栋梁,营造“精神的家园”。希望同学们珍惜优异的学习条件,善于发现,勇于奋发,始于行动。让我们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学术品格和神气度,成为国家未来不可或缺的坚定力量!惟创新者进,惟奋斗者强,惟拼搏者胜!让我们共同努力!
文字整理/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刘晓星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马俊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