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宇宙的过客(人生是无数个可能的重组)
人生就是宇宙的过客(人生是无数个可能的重组)代际割裂,选择与成功,存在与虚无。由于主题太多,我想就挑选三个和我产生共鸣最强烈的主题做个简单的分享:正当他们准备被审计局喊去谈税务问题的时候,丈夫的灵魂突然在电梯里变成了另一宇宙的自己,并给了伊夫琳一套指示,告诉她如何能够进入所谓的“多元宇宙”,看到不同平行世界的自己,同时对抗穿梭于不同宇宙的大魔王Jobu。进入不同宇宙的条件是,需要做出自己在现实世界里从来不会做也不敢做的事情,比如故意穿错鞋、一拳打向审计员、和陌生人接吻、吃别人吃过的口香糖……甚至当中还有大量荒诞离奇的片段。奇妙魔幻的剧情在伊夫琳进入不同宇宙后展开冒险后正式开启。这部电影呈现的主题极其丰富,饱含深意,母亲和女儿、丈夫和妻子、成年和出柜、存在与虚无、成功与失败、差异性和归属感、代沟和信息过载等等话题,都用不同平行宇宙的切换,将这些碎片主题完整的串联了起来。
“你做的任何一个决定,你说的每一句话,你的每一次想法,都会把你引向不同的人生。”
——《瞬息全宇宙》
前阵子看了一部电影《瞬息全宇宙》,关于这部电影的评价相对也比较两极化,喜欢的很喜欢,讨厌的也不少。不过我自己是旗帜鲜明的前者,我非常喜欢这部电影,因为有好几幕引发我强烈的思考和共鸣。
电影主角伊夫琳是一个正在遭遇着中年危机的已婚妇女,年轻时随丈夫私奔去了美国,生下一个女儿,在加州经营着一家濒临倒闭的自助洗衣店,人生面临着一系列的税收及经营问题。
而她的丈夫虽然是一个善良乐观的人,可在她眼里丈夫软弱无能,女儿叛逆,还是个同性恋,自己的父亲年迈痴呆,濒临破碎的家庭关系与生意问题,让她的人生陷入一团乱麻。
正当他们准备被审计局喊去谈税务问题的时候,丈夫的灵魂突然在电梯里变成了另一宇宙的自己,并给了伊夫琳一套指示,告诉她如何能够进入所谓的“多元宇宙”,看到不同平行世界的自己,同时对抗穿梭于不同宇宙的大魔王Jobu。
进入不同宇宙的条件是,需要做出自己在现实世界里从来不会做也不敢做的事情,比如故意穿错鞋、一拳打向审计员、和陌生人接吻、吃别人吃过的口香糖……甚至当中还有大量荒诞离奇的片段。奇妙魔幻的剧情在伊夫琳进入不同宇宙后展开冒险后正式开启。
这部电影呈现的主题极其丰富,饱含深意,母亲和女儿、丈夫和妻子、成年和出柜、存在与虚无、成功与失败、差异性和归属感、代沟和信息过载等等话题,都用不同平行宇宙的切换,将这些碎片主题完整的串联了起来。
由于主题太多,我想就挑选三个和我产生共鸣最强烈的主题做个简单的分享:
代际割裂,选择与成功,存在与虚无。
稍作提醒:本文会有剧透,建议看完电影阅读可能观影体验会更好,如果你不介意,阅读后再观影也可。
(1)代际割裂
如果用一句话简单概括“代际割裂”篇章,那么这部电影讲述的只是一个移民美国的亚裔家庭之间剑拔弩张的亲子关系修复故事。
美国亚裔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国内我们会用“ABC”三个单词来称呼出身在美国,生长在美国的华人,而此前我在研究文化土壤所对个体成长塑造相关内容时,发现在美国的亚裔所面临的困境无外乎于“身份认同”问题。
一方面,他们拥有典型的黄肤黑发亚裔面孔,而另一方面,他们从小接触的文化及教育,生长的环境都决定了他们的性格和身份归属不会靠近东方文化。
在美国的环境里,亚裔注定会遭遇大量来自白种人的歧视、霸凌,看过《叶问4》的朋友,如果有印象应该记得那位华人街老大的女儿在美国高中所遭遇的白人同学校园霸凌的片段。
如果你能够接触国外的华裔,你会发现许多年轻华裔(纯黄种人血统)是不会愿意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的,基本的表达是“我的父母/我的外公外婆”是中国人,但主动对外表达诸如“我是中国人”这种话的并不多见。
因此,这也导致许多中国人看到这类长着亚裔面孔却又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的“中国人”会充满反感和敌意,认为他们忘了自己的老祖宗,吃里扒外,崇洋媚外。
在白人所主导的文化环境里,亚裔不被尊重,甚至遭遇歧视是普遍现象,而在中国人的环境里,亚裔们又会因为对中文及中华文明的教育缺失,导致很难产生所谓的“中国人身份认同感”,更何况一些亚裔会因为自己的亚裔外表所遭受的屈辱和不公,进而产生对华人的仇恨。这也是ABC们会处在文化的巨大割裂中。
在这部影片中,伊夫琳的女儿虽然是中国人面孔,但是她在这种资本主义下的“丛林法则”环境中成长起来,她身上充满着许多家长厌恶甚至感到耻辱的行为想法特征。
无论是奇装异服来彰显个性,嘴里讲着脏话、抽烟、纹身大声咀嚼口香糖,充满敌视的目光和攻击性的性格,甚至手里拿着男性生殖器作为武器,浑身的乖张、狠戾都呈现出“强悍”、表达着自己不好惹的气息。这也注定代际之间会存在巨大的割裂。
父母作为第一代移民,仍然习惯于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骨子里依旧存留着对中国文化的认可,性格相对勤劳、善良、温和、老实,而子女作为受歧视的少数族裔,想要在丛林社会里生存,就不得不长出獠牙来保护自己。
在“保守”文化教育下生长的父母,一方面无法帮助子女在弱肉强食的环境里获得他人的尊重,另一方面又会因为子女的离经叛道,不认可、不接纳,甚至视其为自己的耻辱。
家庭所带来的亲密关系的割裂,会再次加剧亚裔子女成为精神上的流浪汉,找寻不到任何的文化认同与身份归属感。
有趣的是,这部影片将大反派Jobu设定为伊夫琳的女儿,更是加剧了这种代际之间的矛盾冲突。
伊夫琳的女儿成为Jobu(大魔王)后拥有穿梭多重宇宙的能力,而Jobu的出现恰恰是伊夫琳在另一个平行宇宙(Alpha宇宙)在发现了女儿的天赋后,对女儿过度开发,导致她大量穿梭里不同宇宙感知过载,拥有了大段不同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后,心智直接破碎,彻底变成黑化版的大反派Jobu。
伊夫琳的父亲同样有着典型中国式家长特征,对孩子掌控欲极强,甚至希望伊夫琳能够把她的“败类”女儿杀死,所幸的是,伊夫琳没有这样选择,反而寻求另一种方式企图将Jobu从她女儿身体里驱逐走。当她父亲发现她的行为违背自己的意志时,甚至派出部下想要围剿杀死自己的女儿。
为什么导演会把女儿设置为“魔王形态”,并使其在不同宇宙中穿梭,成为破坏世界的不稳定因子呢?
事实上,Jobu本身所代表的就是大多数青少年,在家庭和社会中都找不到自我存在意义,被父母的掌控和贬低,面对无数的外界压力,他们会企图通过奇装异服的打扮,组织甚至加入各种亚文化圈,谋求“个性”,找寻归属。
“亚文化”(Subculture)一词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弥尔顿·戈登于1947年提出来的。他认为“亚文化”是指基于种族、经济、宗教和地区等不同社会因素而产生的差异文化。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青年集结成各种亚文化群体。他们用自主、另类的穿搭符号和崇尚音乐、暴力、酒精的另类行径,向主流世界宣示自己的不满和桀骜不驯。
此前,李一帆曾于2020年在一席的做过一次演讲——《我拍了杀马特》,当时他为了了解杀马特文化现象特地去采访了杀马特的早期创始成员罗福兴,询问他为什么会成为杀马特。
罗福兴表示,他年轻时外出打工,经常被骗被欺负,而且很多人都有类似经历。“有时候头发给了你一个勇气,从外在有一种震慑感,在大家印象中这都是坏孩子,坏孩子感觉就是不会被欺负。”
李一帆在调查结束后说:
“我有时候就反省自己,我以前以为的通过自我否定来抵抗这个时代是多么可笑。他们好多人连保护自己都还没学会,哪里有能力反抗啊。
这其实是一帮最可怜的人,他们只是打开了一个保护自己的装置而已。但我们的社会真的非常不宽容,杀马特不过是希望通过身体改造来保护自己的那么一点装饰,就那么一点点异质的东西,让他们被全社会视为异端。”
同理,虽然Jobu虽然杀人如麻,冷血无情,可是她身上有着无数青少年拥有的特征:迷茫、混沌、虚无。经历了一切,却又彻底崩坏。
可伊夫琳却认为那些恶俗的亚文化、流行元素都是腐化女儿的恶魔,最开始她一直不认为Jobu(黑化态)同样是自己的女儿,不相信自己的女儿有如此极端、邪恶、可怕的一面,反而会认为女儿只是被操纵。
在亚裔父母眼里,这种对奇装异服的追求,并不是一个丧失自我的青年在绝望的泥潭里寻找自我拯救的树枝,反而是不知感恩的堕落。
伊夫琳自己在成长过程中被自己的父亲控制,而如今代际传递又将这种控制施加给了女儿,根本意识不到是自己对孩子过度保护、过度要求,扼杀了她对自我主体性的感知,这才造就了这种以奇装异服来自我表达的客体文化。
所幸的是,Jobu在无数个宇宙搜寻伊夫琳并不是为了杀死自己的母亲,而是希望自己的母亲能够感受自己的感受和痛苦,希望母亲帮她找到存在的意义,并轻声告诉她,这个世界还有值得你去爱的东西。
《瞬息全宇宙》看上去是一部荒诞喜剧,而它的本质却是一个家庭悲剧。伊夫琳当年和丈夫私奔,自己的父亲不予以阻拦,从小得不到父亲的关爱,人到中年又临近事业失败,婚姻危机,和女儿关系的剑拔弩张,而这种“一塌糊涂的混乱人生和对生活的窒息感,再度延续到了下一代身上。
这部分家庭关系的主题在某种程度上和我产生过极强烈的共鸣,我同样生长于被掌控的高压环境下,导致叛逆、桀骜不驯、撕扯、拒绝沟通,与父母的关系极其紧张,直到彻底离家后的几年,随着自己的心智成长,也懂得用更包容的心态去重新审视一起,家庭关系才趋于缓和。
固然,父母会将自己曾经没实现的人生愿望,强加于下一代,指望着自己的后代替自己去实现那个目标,可是恰恰在这个过程中,却忽略了孩子作为崭新的独立个体的自我意志。
(2)选择与成功
那么怎样的人生才算得上是成功的?名垂青史或是腰缠万贯?
关于“成功”,每个人都有一套符合自己想象和形容,来描述你眼里的“成功”。
对于伊夫琳而言,当她开启了一个又一个的平行宇宙,她不断见证了自己可能的人生景象,尤其是在其中一个宇宙中的自己,当年没有选择和Waymond私奔,她会习武,并以功夫女星的身份在好莱坞大红大紫。
她甚至在看到这一重宇宙后,扭头对着现在的丈夫说:“You don't know how successful I am if I didn't marry you”(如果我没有嫁给你,你不知道我有多成功。)
可如今的她万万没想到,自己当年不顾父母劝阻,与丈夫私奔去美国恰恰成了人生失败的起点。
而在 Alpha宇宙穿越回来的丈夫告诉她,正因为她是所有宇宙中最废物、最失败、没有追逐过任何梦想、混得最差的那个人,反而她成了万里挑一的独特存在。
我认为这部分是非常有东方哲学智慧的,如果还记得当年张三丰在传授张无忌太极剑法时,那段对话至今令我印象深刻:
“无忌,我教你的还记得多少?”“回太师傅,我只记得一大半”“ 那,现在呢?”“已经剩下一小半了”“那,现在呢?”“我已经把所有的全忘记了!”“好,你可以上了…”
为什么“忘记”反而能“得到”?
“忘记”并非字面意思,而是意为不要拘泥于招式,而失去了应对无限情况的能力。把眼光看深一层,从招式中把握住招式背后更本源的东西。由记得转化为有如本能一般,终能不受原来招式所限,随意出招自成章法。
你会发现张无忌在倚天屠龙记掌握的武功五花八门,罗汉拳、九阳神功、乾坤大挪移、太极剑……而太极剑却成为他日后的重要武学,因为太极所蕴含的哲理远高于许多武学的一招一式。
太极和道家的“无”相通,「无」并非一无所有,无是一种未分化,但充实的状态。无中生有,有是从无分化出来的,招式是从它背后那些更本源更抽象的东西中分化出来的。
而太极拳剑本就是为了打破形式,天下武学有柔有刚,有快有慢,一旦你选择一边,就会被另一边克制,太极剑法刚柔并济,快慢随心,只有领悟到本源,许多招式你不必学,自动地就会了。
同理,Alpha宇宙的丈夫对废柴伊夫琳说:“正因为你什么都做不好,所以你无所不能。”
听起来像是一句非常前后矛盾的对话,但是如果你细细品味,就能发现这当中的道理和“道家”学说中的一些理念不谋而合,阴、阳,无、有,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地切换形态。
如果一条路走得固定,那么思维定势对一个人的束缚就越强,而要改变并触类旁通其他世界会变得异常困难,恰恰这个世界的伊夫琳看似没有得到任何东西,因此可以做到很快触类旁通,拥有开启更大的潜能。
在影片中,有一个黑色的贝果悬浮空中,这个贝果就是大魔王Jobu创造出来的,她在经历和体验无数的人生后,将她脑海里的一切认知都放在了一个贝果上。
这颗贝果则成了影片重要的符号,看似拥有一些,实在虚无不堪,贝果的中心却是个巨大的空洞,似乎想要吞噬一切的意义。
此时的她因为感知过载,经历了无数人生,掌获了一切,却最终陷入虚无状态,只愿逃离形而上学的折磨与吞。一旦人失去了对意义的追寻,那么距离「自我毁灭」也不远了。
Jobu找寻到了伊夫琳后,希望母亲感受到自己的痛苦和虚无,并将母亲一起带入混沌,而当伊夫琳穿越并体验了无数多元宇宙后,她终于进入了和女儿一样的意识状态,她无法忍受因此试图在不同宇宙开始毁灭和破坏,甚至在某个宇宙拿刀刺伤了自己的丈夫。
可此时,在她眼里那个一无是处的丈夫,却成为关键的所在。虽然她的丈夫并不符合“成功”的定义,甚至看上去“傻呆”“软弱”,丈夫的内核却始终保持着善良,乐观,这就是他的处世之道。
看起来软弱无能只有着一颗善良之心的丈夫,却能无数次帮助伊夫琳解决生活中发生的种种矛盾,无论是好言劝阻审计员放宽期限,还是为了哄客人开心跟客人跳舞帮伊夫琳解围,他始终在用自己的方式挽救生活中的困难。
正是这样充满善意和爱的为人处世之道,让伊夫琳醒悟了过来,她学会了像丈夫一样去战斗,此时,在她的额头出现了一只眼睛,我认为这是“我看见你”的表达。
最后丈夫的这种处世之道不仅帮助伊夫琳在经历混乱后濒临毁灭的状态中抽离出来,也让伊夫琳拯救了陷入虚无主义状态的女儿。
恶魔Jobu哭着问自己的母亲,既然你见识过人生的无限可能,为什么还要选择回到人生最失败的宇宙中来?
这一切似乎都在指向着“母爱”,一个望子成凤的母亲在经历了女儿所遭受的一切痛苦后,理解并尊重女儿的选择,可是无论是Jobu选择从山崖中坠落又或是推开自己的母亲,选择跳入贝果的黑洞时,她都没再阻拦,而是表达出“我尊重你”的意志,我看见你的存在。
无论是你是否成功失败,是否优秀与否,在我眼里,只有你,当我看着你时,你对我而言就是有意义的。
我选择你,不是因为你是个外在怎样成功的人,只是因为你是我的女儿,我爱你,我只想陪伴你。
而在另一个宇宙里的伊夫琳放弃私奔,虽然成为了光鲜亮丽的著名功夫影星,获得世俗意义的成功,Waymond则在美国打拼并成为有名的企业家,他们并没有在一起,也没有女儿,可是Waymond在看到多重宇宙后,却依旧告诉伊夫琳,他会坚定不移地选择“最糟糕的宇宙”和她在一起。
影片的最后,伊夫琳的一家又回归到了正常生活。一切就像是一场仿佛从来没有发生过的梦,让人区分不清楚是想象还是真实存在。
伊夫琳仍是那个需要去税务局报税经营着洗衣店的家庭主妇,可是她和丈夫,她和女儿的亲密关系,却变得其乐融融。
外部视角看起来,并没有什么“成功”可言,但从内部窥探,每个人的内心都变得温柔友善,这种对“成功”的重新塑造恰恰超过了其他平行宇宙里所呈现的世俗意义的成功。
回到我自己身上,片中最大的共鸣无外乎是人生的每一次选择会将你推向截然不同的人生剧本,这也是我看完影片后,脑海里顿生出一句话:
人生是无数个可能的重组。
于是我决定将这篇文章的标题命名为这句话。
看着此刻的自己,我也曾幻想过如果当时不做那个选择,如果当时不动念决定xx,如果当时……会怎样?
我深刻意识到能走到今天,是无数的选择所组合而成的。而今天的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所处的环境,所接触的人,所选择的伴侣,所共事的朋友,所经历的一切……都是概率的组合而成,这种概率在我看来微乎其微。
如果人生没有那些“一时起念”而引起的“意外事件”,或许我的人生剧本又会在另一个平行宇宙里以另一种方式进行着。
我的职业不会是自由职业,我的伴侣不会是身边的人,我此刻不会身处拉美,我对于“成功”的心态不会是此时的心态,或许我的人生会比现在更好,功成名就,或许我的人生会更糟。
可是走到今天,我很满足于我此刻拥有的生活,即便我在另一个宇宙里光鲜亮丽功成名就,我想我不会羡慕,因为我对于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的贪婪并不执着,因此我挺感激当初那个将我推向此时的自己的自己,感激无数次的一时起念,将我引领到了今天这条人生的道路。
未来的剧本会怎么写?我不知道,可想必也是又许多临时起意的选择而构成,究竟会引导我走向更好或者更坏,我想只要拥有善良和爱,那么无论面对怎样动荡的外部环境,人生都不会过得糟糕。
(3)存在与虚无
这部电影在我眼里并非只停留在家庭关系之间的矛盾,代际沟通问题,也非停留在人生的选择及对成功的重新诠释,否则我想未必能赢得那么多人的青睐。
Jobu之所以会成为邪恶力量的代表,恰恰是暗含着人类内心的虚无,而伊夫琳作为母亲却需要将女儿从这种虚无主义中解救出来,不仅如此,同样需要解决一团乱麻的自己。
说到“虚无”,不得不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 (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主义是最关切人在世界境遇的哲学,它从根本上有别于分析哲学冷冰冰的逻辑推演,正如萨特所言,“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Existentialism is a Humanism)。
他认为人的意识本身就是空无一物,只有当有什么内容填充进来之后,人才会获得自己的本质。所以人并没有什么预定的本质,人的存在就是虚无(天人合一),它的本质是“有待形成”的。
存在先于本质,先有了虚无的存在,然后我们才要去找到自己的本质。
那么如何获得本质?
人是自为的存在,不断为自己寻找本质,不断变化。换句话说,人永远不会“是”什么,而是永远都正在“成为”什么。
在这个意义上,人是自由的。这种自由不是建立在强大的能力基础之上的,而是建立在人的存在之上、建立在最根本的虚无之上。
可恰恰是因为人的存在本身没有意义,作为“存在”的人,面对的最大敌人是“虚无”,人是在认清存在本身的无意义后,去重塑自我、创造自我,自己在不断的选择中去发现意义。
然而自由选择同样存在代价,没有任何人可以承担这份责任,你做出了选择,你就要独自承担责任。
你所有的选择,依据都只能是你自己。“上帝死了”以后,就不存在客观绝对的普遍标准可,人也没有外在的标准可以依赖。于是,你不仅必须做出选择,还必须为自己确立选择的标准。
我们的每一次决定都在改变自己的人生,可意义的坍塌也恰恰在于选择的坍塌。
作为一个生长在美国的亚裔,女儿的虚无和痛苦看似与母亲关系的割裂及东亚家庭环境的压抑相连,但恰恰是因为个体的身份被限制住,以至于她的自由意志被收缴。
当母亲面对魔王状态的女儿,并不认为这是自己的女儿,反而认为是邪恶灵魂占据了女儿的躯体,她不愿意接受那个“黑化”的女儿是自己女儿的事实,当个体得不到尊重的爱,那么必然会加速通向毁灭。
换言之,存在主义的解法是需要不断“创造你自己”,认清到你生命的意义是在选择中完成,是在不断“成为”中找寻,所以伊芙琳才要体验如此多的宇宙,感受如果自己当初做了其他选择,生命会有怎样的不同。
当参透一切时,发现人类的渺小和愚蠢,感受到人生的虚无,那么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不如毁灭回归最初是的状态。这就来到了影片最有趣的沉默对白:
我们渺小而愚蠢,可恰恰我们因为存在、经历、体验才产生意义的,因而我们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在定义自己的人生意义。
到头来,能够拯救“虚无”的解药到底是什么呢?
影片最后伊夫琳看到丈夫用他的方式去善待他人,无条件的包容和爱自己时,她顿悟了。她的额头长出了一只眼睛,虽然这种闹洞呈现方式很荒诞,但这第三只眼却能洞察到每个人的生活。
她在“打斗”过程中,并非是以粗暴的武力去消除眼前的敌人,而是用“我看见你”的方式,对待他们。包括其中SM这一段,虽然许多人会觉得低俗、恶心,但恰恰这种不为人所知且充满羞耻的内心,在那一刻被“看见”了,被“接纳”了,这的确让我无比惊叹。
面对女儿,她不再用一种充满控制欲的爱去表达,而是尊重她的选择。这和心理学的疗愈有异曲同工之妙,“我看见你”,我感受着你的感受,我共情你的心路历程。
你可以选择滚下山坡,你可以选择跳进贝果的黑洞里,让自己被吞噬,但作为母亲,我共情着你的感受和痛苦,可我同样需要表达我对你的感情,我不能眼睁睁看着你走向虚无,所以我要跟你一起滑下山坡,我要和你一起跳进黑洞,无论你成为怎样的人,是否成功与否,我都不在意,我只知道我会包容你,接纳你,爱你,陪伴着你。
伊夫琳经历了无数个宇宙,感受到了生命的虚无和痛苦,可在最后也明白了人生需要用宽怀与善意的姿态处世,以慈悲之心去接纳和爱众人。
这部电影至此,已不只是停留在家庭关系矛盾化解和母爱的主题,我想对于对抗“虚无”的方式,支撑自己找寻存在的意义,都藏在了那些琐碎却容易被忽视的日常里。
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凝视、看见,相互尊重,彼此接纳,爱具体的人,保持善意,用积极的态度,美好的心念去看待周围的人与事,这就是存在的意义。
不为功名利禄,不为声名显赫,不为腰缠万贯,不为成为多么优秀的人,当我能看见你,你能看见我,我们彼此理解、尊重、共情,我们的交往无需为争夺主体性而斗争,那么存在即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