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创新人才资助(人才强校获批)
博士后创新人才资助(人才强校获批)供图:人才工作办公室供稿:人才工作办公室“十四五”期间,学校全面启动实施博士后倍增工程,将博士后纳入学校师资人才队伍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有效发挥博士后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生力军的重要作用。此次基金申报,科研院及各院系将博士后纳入申报培训辅导范围,同等对待,为博士后自科基金突破奠定了重要基础。2021年,学校出台了“1 1 4”博士后改革系列文件,明确了博士后身份定位,提出了扩大招收规模,提升培养质量,健全培养机制,构建奖惩体系,拓宽职业通道等具体要求,初步构建了涵盖博士后纳入师资计划、合作导师“减负”支持奖励计划、优秀博士后评选、校地合作(资源拓展)博士后专项等“四梁八柱”的政策制度体系。今年,学校已招收博士后165人,在站人数为452人,历史上首次突破400人,与2019年相比已实现翻番。在高水平科研论文方面,2021年11月16日至今,在站博士后作为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参与的文
9月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期部分项目的评审结果。全校共计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302项,其中博士后申请170项,占全部申请人数的56.3%;全校共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02项,其中博士后获批52项,占获批总数的51%,占比首次突破半数。与2021年相比,获批项目净增23项,增幅79%;获批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超过30%(全国整体资助率为16.5%)。博士后获批青年基金整体水平提升显著,获批情况与学校青年教师基本相当,且仍具有潜力。
据悉,为深入落实“5 1工程”中的人才强校工程,学校“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实施博士后倍增工程,即在“十四五”期间,重新定位博士后,改革博士后制度,将博士后纳入师资人才队伍“同等对待”,实现博士后规模相比“十三五”末翻倍,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提高培养质量,让博士后成为学校师资人才队伍的源头活水,成为学校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从博士后获批基金的依托学院来看,农学院6项,园艺学院4项,植保学院8项,生物学院8项,资环学院6项,动科学院4项,动医学院1项,食品学院4项,工学院4项,水院4项,经管学院1项,土地学院1项,营养系1项,依托学院的覆盖面和获批数量均有较大提升。从在站时间来看,获批博士后进站时间平均为18个月左右,基金获批与设站院系、科研平台和合作导师的高质量培养密不可分。
博士后获批基金单位及负责人
“十四五”期间,学校全面启动实施博士后倍增工程,将博士后纳入学校师资人才队伍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有效发挥博士后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生力军的重要作用。此次基金申报,科研院及各院系将博士后纳入申报培训辅导范围,同等对待,为博士后自科基金突破奠定了重要基础。2021年,学校出台了“1 1 4”博士后改革系列文件,明确了博士后身份定位,提出了扩大招收规模,提升培养质量,健全培养机制,构建奖惩体系,拓宽职业通道等具体要求,初步构建了涵盖博士后纳入师资计划、合作导师“减负”支持奖励计划、优秀博士后评选、校地合作(资源拓展)博士后专项等“四梁八柱”的政策制度体系。
今年,学校已招收博士后165人,在站人数为452人,历史上首次突破400人,与2019年相比已实现翻番。在高水平科研论文方面,2021年11月16日至今,在站博士后作为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参与的文章占比学校官网主页人才强校板块近25%,不少发表在《科学》(Science)、《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自然-食品》(Nature Food)、《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植物细胞》(The Plant Cell)等期刊中,显示出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学校在没有明显增加人均投入的情况下,主要通过制度改革和创新,有效激发了博士后的创新活力。
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任务需求,学校将持续加强博士后队伍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加强学科交叉合作,营造良好学术生态,面向海内外招收优秀博士后,积极吸纳博士后参与重大任务攻关,支持博士后潜心开展高水平研究,将博士后作为师资的重要来源,让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着力建设与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青年人才发展与培育体系。
供稿:人才工作办公室
供图:人才工作办公室
编辑:孟祥慈
责编:李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