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人生一次次告别是为了更好的成长(给生命以尊严的最好方式)

人生一次次告别是为了更好的成长(给生命以尊严的最好方式)这显然不容易,但他通过几个美国的养老机构事例说明,谁说养老院只能是白色床单上的苟延残喘?一样可以绿意盎然,可以猫狗遍地、虫鸣鸟叫。但我们是否想过,这是老人想要的生活吗?他们也许丧失了部分生理能力,却不想躺在那里只是等死。葛文德医生认为,即使是不能行动的老人,也应当尊重他们的意愿,尽力让他们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据他观察,在工业还不发达的时候,家族成员会选择共同居住,老人会在大家庭中得到晚辈的照顾,安详辞世。在发达的社会里,家族聚居的形式大多消失,一个家庭里最多只有两代人生活在一起。上了年纪的老人,尚有自理能力的时候,就独自生活。当老人不能自理时,只能按自己的条件选择养老院,在孤独中等待最后的时刻。其实中国的情况也差不多,农村的老人一般就是在自己的村宅中度过余生,儿女委托同村的年轻一些的老人帮忙照料。城市中的老人则会在独居中由保姆照料,儿女有空时探望一下。

当生命即将走到终点的时候,是要好好地死去吗?

在《最好的告别》这本书里,我看到的答案居然是:好好活着。

除却意外情况,一个人要么是缓慢衰老,直至生命终结;要么是罹患绝症,在受尽痛苦后离去。对于这两种情况来说,怎样才算是最好的告别?

人生一次次告别是为了更好的成长(给生命以尊严的最好方式)(1)

《最好的告别》作者阿图·葛文德医生是印度人,后来随父母移民美国。这使得他有机会跨越文化的边界,探讨不同社会中,人们是如何处理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

据他观察,在工业还不发达的时候,家族成员会选择共同居住,老人会在大家庭中得到晚辈的照顾,安详辞世。在发达的社会里,家族聚居的形式大多消失,一个家庭里最多只有两代人生活在一起。

上了年纪的老人,尚有自理能力的时候,就独自生活。当老人不能自理时,只能按自己的条件选择养老院,在孤独中等待最后的时刻。

人生一次次告别是为了更好的成长(给生命以尊严的最好方式)(2)

其实中国的情况也差不多,农村的老人一般就是在自己的村宅中度过余生,儿女委托同村的年轻一些的老人帮忙照料。城市中的老人则会在独居中由保姆照料,儿女有空时探望一下。

但我们是否想过,这是老人想要的生活吗?他们也许丧失了部分生理能力,却不想躺在那里只是等死。葛文德医生认为,即使是不能行动的老人,也应当尊重他们的意愿,尽力让他们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显然不容易,但他通过几个美国的养老机构事例说明,谁说养老院只能是白色床单上的苟延残喘?一样可以绿意盎然,可以猫狗遍地、虫鸣鸟叫。

我们国家要做到这种程度,除了观念上的改变,也需要社会的共同支持。当我们不再忌讳谈论死亡的话题,并认真思考老了以后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时,这才是最重要的。

人生一次次告别是为了更好的成长(给生命以尊严的最好方式)(3)

再说疾病,这是比衰老更加让国人避之不及的话题。大家都想平安地度过这一生,不希望厄运降临到自己头上。而一旦大难临头时,许多人想的是不惜代价挽救自己的生命。

所以,在医院里就有太多苦苦挣扎的生命,但可惜的是耗尽家财也无力回天,反而在过度医疗的痛苦中含恨离世。

葛文德医生坦承,现代医学在那些绝症面前,并不比中世纪先进多少。他对于绝症晚期的病人要如何生存,观点还是很鲜明的。就是接受生命的无常,不要成为过度医疗的受害者,选择姑息治疗,减少痛苦,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

人生一次次告别是为了更好的成长(给生命以尊严的最好方式)(4)

可能是他从小生长在印度的缘故,受到当地宗教的影响。尽管葛文德医生是位无神论者,但童年时期就在思想中打下的烙印还是很深刻的。

葛文德的父亲因病离世之后,送回印度安葬。当时有个仪式是要葛文德喝一口恒河水,他非常清楚恒河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但他仍然选择事先服下抗生素,喝了一口充满各种细菌和微水物的水。

这种态度和印度教的影响显然密不可分,就是接受命运的无常,有点尽人事听天命的意味。

人生一次次告别是为了更好的成长(给生命以尊严的最好方式)(5)

恒河,印度人最终的归宿

在葛文德医生看来,患者和医生存在三种关系,分别是家长型、资讯型、解释型。

家长型,医生是绝对权威,患者只需言听计从;资讯型,医生只说明可选择的治疗方案,不承担任何责任,完全由患者自己负责;解释型,医生与患者同处一个战壕,会说清楚每种治疗方案的利弊,帮助患者做出选择。

从描述来看,解释型医患关系无疑是最优的,但国内的医疗环境显然还需要大力改善,才能期望达到这样的效果。这里面存在一个认知差异,就是对医疗技术不熟悉的患者,会存在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只要医生能提供治疗方法,那病就一定能治好,治不好就是他的责任。

可医院其实对很多病都没有什么办法,只能是把人放置在 ICU 病房中,浑身插满维持生命体征的管子,然后让病人在无尽的痛苦中离去。现代医院的理念是要采用任何办法来延长生命,但生命应当是有尊严地得到尊重。

人生一次次告别是为了更好的成长(给生命以尊严的最好方式)(6)

不过,这也不意味着要大力推广安乐死。这看起来是病人自己的选择,也可以尽快结束痛苦。但它的滥用,会将告别生命的过程,扭曲成好好的死去就是最好的选择。

不是这样的,姑息治疗手段,可以让生命在最后阶段仍然拥有良好的体验——减轻痛苦,与家人好好团聚,甚至享受一场旅行,完成最后的工作。这就是激进的治疗、安乐死之外的第三种选择。

最后,用书中一句话作为结束吧:不去努力活得更长,才能活得更长。

人生一次次告别是为了更好的成长(给生命以尊严的最好方式)(7)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