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沁阳各村老戏曲(岚县戏曲往事记忆)

沁阳各村老戏曲(岚县戏曲往事记忆)1950年 岚县文工团在全县村镇的下乡演出 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苦于没有文化艺术生活享受的广大人民群众,自然对剧团的演出热爱至极 不管剧团演出技艺和水平的高低 不管服饰是否鲜艳 道具是否齐全 它总归是自己家乡土生土长的一支戏曲队伍。那份新鲜感,那份喜悦之情是无法形容的 所以他们纷纷邀请剧团到自己村里来演出。张宝珍原来在普明小学教书,因他人生得俊俏被调来扮小旦角色。而从东村原业余班合并过来的都不享受政府待遇。那时,农村演出的戏钱为小米 所以每台戏下来,这些不享受政府待遇的演职人员则按人分配不等数量的小米(都是按斗计称)。经过一冬的紧张排练 1950年正月十五元宵节 业余晋剧班正式在东村戏台上亮相演出 他们当时能上演剧目有《打金枝》、《牧牛卷》、《金水桥》、《见皇姑》、《走山》、《辕门斩子》等。正当东村业余晋剧班的演出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赞扬的时候 从县政府传来一个好消息,岚县人民

建国初期的戏剧事业刘海珍

沁阳各村老戏曲(岚县戏曲往事记忆)(1)

新中国成立前 岚县境内无晋剧演出团体 若遇各大村镇举行庙会社火活动 均邀请临县等外县晋剧团来岚演出。

1946年 贺龙部队进驻岚县后 绥蒙剧社 七月剧社等边区剧社先后来岚为革命老区人民进行慰问演出。七月剧社于1939年7月在隰县郑家岭建立 不久即转到晋西北的兴县 归晋绥分局领导剧社先由叶石、高禹等同志担任社长 主要演员有郭云山,冀兰香等。绥蒙剧社又称人民剧社 1948年改为边区人民剧社 社长是张焕同志 指导员是胡宗武同志。主要演员有雷补枝(艺名二梅兰)、“海棠花”王秀英、“夏花园” 陈云山 曹正国等。于1949年冬转到太原 进行了改编。

由于这些剧社当时在边区 文化艺术界人士受我党政策的重视和保护 所以 这些剧社成了很多文艺界人士向往和云集之地从演职人员、阵容、服装到道具及演员的演技上均为一流水平。如在我县浮家峪村慰问我军伤员演出时“二梅兰”、“海棠花”、“十三红”(郭云山)等名角的精湛表演 给我县人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在东村、西村、东土峪等大村镇演出时 更是万人空巷,盛况空前。当年看过演出的老人们至今念念不忘,说起来津津乐道。这些剧社为我县人民送来了有史以来最美最为丰盛的精神文化大餐。时间推到了1949年 这时 岚县解放已有四年时间(1945年日寇投降) 四年里 新成立的岚县人民政府带领全县人民积极恢复生产 医治战争创伤 全县经济逐步复苏 人民生活安定 县内各项工作基本走上了平稳运行的轨道。这年冬天东村出了一件新鲜事 由郭马子 张杰等人提议牵头 组合了一批晋剧业余爱好者成立起了东村业余晋剧班。这些人每到晚上就聚集在东村东河滩商联会门前(今东河滩李海珍住处)刘二孩开设的饭馆里拉打弹唱,排练晋剧戏文。刘二孩 天洼村人 为人热情随和 他不仅热爱晋剧还自习会了拉晋胡,所以这班人都乐于来他饭馆活动。当时参加活动的人有:牛白子(牛奶子之父)、郭马子(郭喜旺之父)、张子文(张元喜之父)、张杰(张连珍之父)、贾牛只(贾乃只之父)、杨长珠(杨宝宝之父)、程三旦(程德华之父)、程三全(程云太之父)、闫长成(闫卯生之父)、聂驼小(聂玉兰之父) 还有临县来岚的鼓师老珠日(真名不详) 打马锣的赵秃子(老家芦家洼村人) 弹三弦的冯继明(我县后沟村人、后在忻州工作) 有照明师苏拐子(苏卯珍之父)、不详甜(苏虎珍之父)兄弟二人。

不久 晋剧戏班根据各人的条件特长和爱好进行了行当的分配 他们分别是:郭马子(青衣)、牛白子(须生)、张杰(大花脸)、张子文(须生)、贾牛子(二花脸)、杨长珠(武生兼小生)、程三旦(二花)、程三全(三花脸)、阎长城(二花脸)、刘丑腾(三花脸)、吴瑞汤《三花脸) 聂驼小(箱倌)。业余晋剧班专门从平遥聘请来一个戏曲老师傅辅导传授晋剧技艺。

经过一冬的紧张排练 1950年正月十五元宵节 业余晋剧班正式在东村戏台上亮相演出 他们当时能上演剧目有《打金枝》、《牧牛卷》、《金水桥》、《见皇姑》、《走山》、《辕门斩子》等。

正当东村业余晋剧班的演出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赞扬的时候 从县政府传来一个好消息,岚县人民政府充分考虑到了当前全县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 作出决定,从县各部门抽调10人成立文工团 并与东村业余晋剧班合并 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演出活动。

县里这10人都是享受政府待遇的政府工作人员,他们每月是160斤小米的酬薪。其中有从文化馆调来的张虎祥(岚城人) 还有从其他部门调来的吕志诚(岚城人) 张宝珍(东村人)、杨惠英(河口人)、吕佩莲(东村人)、刘德(南白家庄人)等人。

张宝珍原来在普明小学教书,因他人生得俊俏被调来扮小旦角色。而从东村原业余班合并过来的都不享受政府待遇。那时,农村演出的戏钱为小米 所以每台戏下来,这些不享受政府待遇的演职人员则按人分配不等数量的小米(都是按斗计称)。

1950年 岚县文工团在全县村镇的下乡演出 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苦于没有文化艺术生活享受的广大人民群众,自然对剧团的演出热爱至极 不管剧团演出技艺和水平的高低 不管服饰是否鲜艳 道具是否齐全 它总归是自己家乡土生土长的一支戏曲队伍。那份新鲜感,那份喜悦之情是无法形容的 所以他们纷纷邀请剧团到自己村里来演出。

岚县文工团在县内演出从1950年一直坚持到1951年冬停止。它从成立到演出 为岚县戏曲史上留下了一笔浓重的色彩。至今东村民间依然流着他们当年演出活动期间留下的各种传闻。不难看出,人们对戏曲界这班老艺人的无限思念及对戏曲艺术的热爱和渴望。

这班人(除县里抽调的10人外)原本都是出于对戏曲的业余爱好才走到一起的。张杰 这个来岚做生意而后定居东村的寿阳汉子 为人豪爽。不仅嗓门好,还爱哼晋剧。当时他在东村南街经营着自己的粉房和磨房生意 经济状况很好 主动出资为剧团置办服饰道具;贾牛子 老家交城人 在东村东河滩开设拉面馆 就凭他对晋剧的的偏爱 除逢集开滩外 余下的全部精力投到戏班上来 他扮得行当是花脸 至今东村街上仍流传着一句颇为诙谐又引人发笑的歇后语 贾牛子的耍圪节棒--有寸尺的。它产生于剧目《辕门斩子》中他扮的焦赞这个角色 当时他在与穆桂英的对打中,手里的圪节棒舞得来劲 失手向台下飞去 吓得看戏的人们急忙闪开 圪节棒掉落到地上没有砸着人 人们虚惊一场。事后贾牛子自嘲地对大家说:“咱耍圪节棒是有尺寸的 怎能伤着人呢”?另外,还有一句让人听了既无奈又难理解的顺口溜“有了三旦下三旦,没啦三旦加三旦(三旦 即唱二花脸的程三旦)。

那时 所有的演职人员年青气盛凭着对戏曲事业的一股挚爱之情 不计报酬多少 轰轰烈烈、热热闹闹 留下了许多亮点,也培养出了一批岚县最早的戏曲演职人员。

郭马子 中共党员,革命退伍军人 人聪明、悟性高 既能扮演青衣(正旦) 又能演须生、花脸 是个多面手 剧班的台柱子。杨长珠 革命退伍军人 在贺龙部队文工团学得小生兼武生行当 人不仅长的魁武俊气,连举手投足都有“周瑜生”的韵味。他在“黄鹤楼”上扮演的周瑜惟妙惟肖 倾到了无数观众。另有牛白子的须生,演出专注、认真,人称“舍命红” 他在“走山”剧中扮演的老家人曹福从唱腔、做功都达到了一个专业演员的水平。

1951年秋 文工团的东村籍演职人员,在不享受政府待遇的情况下,出于生活实际的需求 决定放弃他们所热爱的戏曲事业 先后都自动地离开了文工团。因为他们大多都是拖家带口的人 剧团的微薄收人难以维持家计 贾牛子仍旧重操他的拉面馆业务 杨长珠从事了家传的打铁手艺 张杰的粉房、磨坊生意需他操持,张宝珍要求调动 到了县图书馆工作。拉晋胡的刘二孩也重开他的饭店,郭马子也由于担任村农会主任的工作脱不开身 也写了辞退申请书。岚县文工团的活动暂时停了下来。

岚县文工团首创的晋剧演出 从成立到演出只活动了二年时间,它为当时岚县这片戏曲文化的荒芜之地吹来暖暖的春风,在岚县人民心目中播种下了最初的也是最原始的晋剧艺术种子,为岚县未来的晋剧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