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二十四孝图评论(备受推崇的二十四孝图)

二十四孝图评论(备受推崇的二十四孝图)而西方对于此类问题,则恰恰相反,如果想要对事物进行一个教育或者寓意,必然是先推敲其表象故事的逻辑性,首先是这个事情在逻辑上是推敲的通,然后从一个有逻辑的事件本身,去讲述所蕴含的内在的教育意义,我们可以近似的理解为唯物主义。因为鲁迅先生曾经留学日本,学习了很多的,西方的知识。然后通过对比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发现,中西方在于关于人性道德的研究,封建时期的中国,完全是处于一种纯意识流的前提下来进行申论,而不讨论关于道德的逻辑,只讲求寓意深远,而不考虑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用一句诗来形容,就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一个是为了侍奉自己的母亲而差点有意识的埋掉自己的儿子,而另一个则是为了在冬天想要母亲喝一碗鱼汤,用自己的体温想要将湖面上的冰融化的故事。咋一看,确实没有觉得有问题,但是仔细一想,却深深的觉得,鲁迅先生讲的太对了,真的是细思极恐。

二十四孝图是中国古代及其出名的关于品德教育的题材,深受明清两代的统治者及知识分子所推崇,然而到了近代,鲁迅先生却对此弃之如弊呢?

二十四孝图评论(备受推崇的二十四孝图)(1)

二十四孝图,是由中国古代的二十四个关于“孝道”的故事所组成,从行为的层面对于“孝道”以褒奖。

而鲁迅先生却在其散文集《朝花夕拾》中对此挖苦讽刺,称其为封建统治的糟粕,充满了残暴与虚伪,还以“孝道”作为粉饰。

而鲁迅先生尤为觉得不屑可能就是“郭巨埋儿”和“卧冰求鲤”两个故事。

二十四孝图评论(备受推崇的二十四孝图)(2)

一个是为了侍奉自己的母亲而差点有意识的埋掉自己的儿子,

二十四孝图评论(备受推崇的二十四孝图)(3)

而另一个则是为了在冬天想要母亲喝一碗鱼汤,用自己的体温想要将湖面上的冰融化的故事。

咋一看,确实没有觉得有问题,但是仔细一想,却深深的觉得,鲁迅先生讲的太对了,真的是细思极恐。

因为鲁迅先生曾经留学日本,学习了很多的,西方的知识。然后通过对比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发现,中西方在于关于人性道德的研究,封建时期的中国,完全是处于一种纯意识流的前提下来进行申论,而不讨论关于道德的逻辑,只讲求寓意深远,而不考虑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用一句诗来形容,就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二十四孝图评论(备受推崇的二十四孝图)(4)

而西方对于此类问题,则恰恰相反,如果想要对事物进行一个教育或者寓意,必然是先推敲其表象故事的逻辑性,首先是这个事情在逻辑上是推敲的通,然后从一个有逻辑的事件本身,去讲述所蕴含的内在的教育意义,我们可以近似的理解为唯物主义。

二十四孝图评论(备受推崇的二十四孝图)(5)

经过几十上百年的发展之后,现实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已经侧面的印证,实践才能检验整理,而无法实践的事物,是不具备任何讨论意义的,更别说来寓意某种道德,因为不可实践,那么就不具备,可模仿性,换言之,就不存在推而广之学习的道理。

就如鲁迅先生,所排斥的这个两个故事,为了让母亲吃的好一点,如果用现代人的思维,那么最应该做的事情,是努力的工作然后来改变自身的家庭和经济环境,而不是想到,甚至用埋掉儿子这种做法来侍奉母亲,表面上是为了向母亲尽孝道,然而,扼杀儿子这个事情,又怎样去评判呢?

故事的结尾,用一种神话首尾,从而避免了惨剧,但是如果放到现实世界,会怎样?现实世界,不会因为你穷困,就有神仙来帮助。而这种神话式的皆大欢喜结尾,恰恰就是鲁迅先生对此最不屑一顾的,一旦当事情发展不符合逻辑的时候,借用神话的方式来自圆其说。

同样的,“卧冰求鲤”这个故事,为了母亲可以在大冬天用体温融化冰层来捉鱼,有这个功夫,为何不用一些工具将冰凿一个洞来捉鱼?再者说,如果冰层很厚,体温能将冰融化嘛?

这完全是没有科学道理的?

对于封建社会来说,统治者是最需要这种故事,人们需要相信孝道,因为国家就是一个大家庭,如果人人恪守孝道,那么对于国家的忠诚度也是非常高,统治者对此乐见其成,哪怕是不符合逻辑的。

二十四孝图评论(备受推崇的二十四孝图)(6)

“孝”之一字,贯穿古今,本身从来都是非常正确的概念,然后,为了表达“孝顺”而强行的通过不符合逻辑的事件来标榜,而完全没有任何推广意义和价值,因为根本不具备可模仿和可操作性。

对于什么道理,都是如此,符合逻辑不一定对,不符合逻辑,必然不对。

所以鲁迅先生,对此弃之如敝履,还在自己的文章中进行讽刺。看完这两张图,你明白了吗?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