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电影怎么发长评(豆瓣陷入舆论危机)
豆瓣电影怎么发长评(豆瓣陷入舆论危机)而豆瓣心里又何尝不苦——它也想设门槛,可谁能证明自己10岁时在电视上看过《天生一对》?其实粉丝心里挺苦的,既要担心偶像作品扑得无声无息,又要防止黑和键盘侠的猛烈恶评。爱都爱了,总不能啥也不干吧?好像只有这一条路。多年来,明星粉丝早已形成在作品上映前特意“养号”的习惯,并在许多网站互相传阅教程。这可不仅是某一两个特例,而是几乎所有当红明星粉丝间不成文的规矩。别说还未站稳脚跟的新人,就连不少近四十岁的“前辈”粉丝也不能免俗。百度搜索“豆瓣养号”,首页最早的纪录竟然追溯到了2014年,不得不说,这行为还有点儿历史底蕴呢。
曾经的文化权威怎么了?令人惋惜的是,就在几年之前,豆瓣还曾是文化作品的意见权威。人们习惯上豆瓣搜索想看的影视,看得分和路人评价。
为了减少繁琐操作,豆瓣的评分方式十分简单,用手机号注册后即可打1~5分。但这样零门槛的设置存在一个吊诡的弊端:评分不需要看过该作品。
只要网络KOL一个振臂高呼,就有成千上万人涌入豆瓣,对某个特定的作品评分进行大型集中干扰。
换个角度,既然会因为讨厌而出征,那么也可以因为喜爱。
多年来,明星粉丝早已形成在作品上映前特意“养号”的习惯,并在许多网站互相传阅教程。这可不仅是某一两个特例,而是几乎所有当红明星粉丝间不成文的规矩。
别说还未站稳脚跟的新人,就连不少近四十岁的“前辈”粉丝也不能免俗。
百度搜索“豆瓣养号”,首页最早的纪录竟然追溯到了2014年,不得不说,这行为还有点儿历史底蕴呢。
其实粉丝心里挺苦的,既要担心偶像作品扑得无声无息,又要防止黑和键盘侠的猛烈恶评。爱都爱了,总不能啥也不干吧?好像只有这一条路。
而豆瓣心里又何尝不苦——它也想设门槛,可谁能证明自己10岁时在电视上看过《天生一对》?
谁又能证明自己大三时借着盗版字幕追过《逃避虽可耻但有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