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子状元民间传说(现代故事人参状元)
傻子状元民间传说(现代故事人参状元)翁心存看着两个人的亲切劲,也手捻胡须笑了。便说道,“毓汶贤侄,今天晚上就在这里用饭,为你们兄弟二人饯行。”翁同和见了孙毓汶很是高兴,两个人互相问好之后,携着手坐在了椅子上,亲切地交谈起来。孙毓汶听了,非常高兴,答应一声,就要去。又被父亲叫住:“儿呀,这有两苗长白山人参,给你翁世伯送去,让他补补身子。”说着将案上的一只红盒子递给了儿子。孙毓汶接过红盒子,走出门去。此时,孙瑞珍望着儿子的背影,手捻胡须,嘴角闪过一丝笑意。孙瑞珍和当朝吏部尚书翁心存同朝为官,感情亲密,交往深厚,是世交。孙瑞珍之子孙毓汶和翁心存之子翁同和,又是同年同月生,一小就是要好朋友,后来又同学习、同考试、这时两个人又同时登第,明日又同时参加殿试,可是谁能中状元、榜眼、探花可无法裁定了。再说孙毓汶来到翁府,拜见了翁世伯,呈上两苗上好的人参,并说明来意。翁心存很高兴,连忙让家人接过人参送往后宅,然后叫出儿子翁同和和孙毓汶相见。
清朝咸丰六年春季的一天,在北京紫禁城东约二里之遥,有一府邸,周围院墙红砖黄瓦,隔墙可以望见一簇簇绿绿的树梢,高大的门楼新漆过的保砂红,直刺人眼。在门楼上方,悬挂着一块红底金字大牌匾,上书“泽被后世”,这块牌匾还是当朝皇上亲笔御赐。
这里就是当朝御使孙瑞珍的府第。此时,在御使府的正厅里,孙瑞珍坐在皮椅上,手捻胡须,闭目养神。
忽然,门开了,他的儿子孙毓汶走了进来,见了父亲,打揖拱手口称:“父亲大人,不知唤孩儿有何吩咐?”
孙瑞珍睁开眼说道:“儿呀,明日便是殿试。你去翁府,和你翁世伯说,咱家离金殿尚近,接你同和兄到家里来住,明早好准时参加殿试。”
孙毓汶听了,非常高兴,答应一声,就要去。又被父亲叫住:“儿呀,这有两苗长白山人参,给你翁世伯送去,让他补补身子。”说着将案上的一只红盒子递给了儿子。孙毓汶接过红盒子,走出门去。此时,孙瑞珍望着儿子的背影,手捻胡须,嘴角闪过一丝笑意。
孙瑞珍和当朝吏部尚书翁心存同朝为官,感情亲密,交往深厚,是世交。孙瑞珍之子孙毓汶和翁心存之子翁同和,又是同年同月生,一小就是要好朋友,后来又同学习、同考试、这时两个人又同时登第,明日又同时参加殿试,可是谁能中状元、榜眼、探花可无法裁定了。
再说孙毓汶来到翁府,拜见了翁世伯,呈上两苗上好的人参,并说明来意。翁心存很高兴,连忙让家人接过人参送往后宅,然后叫出儿子翁同和和孙毓汶相见。
翁同和见了孙毓汶很是高兴,两个人互相问好之后,携着手坐在了椅子上,亲切地交谈起来。
翁心存看着两个人的亲切劲,也手捻胡须笑了。便说道,“毓汶贤侄,今天晚上就在这里用饭,为你们兄弟二人饯行。”
孙毓汶连忙站起来,拱手打揖道:“多谢世伯大人关照,但小侄来时家父吩咐过,家宴已经准备好,如世伯有闲暇,家父请您老也过去小饮。”
翁心存听了,笑了笑说:“既然我那老世兄已备好家宴,就让同和跟你过去吧。我因有事在身,就不去了。同和呀,见了孙世伯,代我谢谢他。待过了几日,我一定亲自面谢。”
翁同和诺诺地答应着。
翁心存瞅了瞅外面,见天色不早就说:“儿呀,天色已经不早,你去后宅见过你母亲,看她还有何吩咐。然后就同你世兄过去吧。”翁同和答应一声,就往后宅见母亲去了。
不大工夫,翁同和穿戴齐整,走出来,又拜别了父亲,随后就同孙毓汶一齐奔往孙府。
他们来到孙府,天色已晚,一轮圆圆的夕阳慢慢地贴近西山,桔红色的光照在紫禁城的琉璃瓦上,闪着刺眼的金光。
两个人手携手进了府宅,晚宴早已摆好,桌子上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二人用罢饭,来到西厢房,屋里灯火通明。两个人刚坐定,只见门帘轻挑,孙瑞珍走进来。翁同和见了,慌忙站起,深施一礼道:“多谢老世伯关照,小侄这有礼了。”
孙瑞珍边摆手边笑着说:“贤侄休要客气,如有照顾不周的地方,贤侄还得包涵。”说罢在一张椅子上坐下,他朝孙毓汶说道,“毓汶,你母亲在后宅叫你有事,我来陪你同和兄说一会儿话,你去吧。"
孙毓汶先辞翁同和出去。翁同和施了一礼道:“老世伯对小侄照顾如此周到,真叫小侄腑内感激。"
“甭客气,你家和我家是世交,你又和毓汶那样要好,理所当然,理所当然。”孙瑞珍笑着说,他又瞧了一眼翁同和说,“我那老世兄和你母亲都好吧?”
“家父和家母身体都很好。我来时,家父让我代他向世伯和伯母。问好,还说,过些时日,亲自登门造访,以谢老世伯的深情。”翁同和又施了一礼说。
“我那老世兄身居显宦,有其。父必有其子,贤侄才高八斗,文富五车,老夫很是佩服。”·
“老世伯夸奖,小侄实不敢当。”
这一老一少闲唠了有些时辰。此时樵楼已鼓打三更。翁同和已露出倦意。孙瑞珍又说道:“贤侄聪慧绝顶,才思敏捷,老夫出一联,贤侄如能答上,老夫即刻告辞。”说着他吟出一句联语:“何草不黄秋以后。”
翁同和心想,这句联语是借《诗经·小雅》中的《何草不黄》点化而来。他沉吟片刻,想到了《诗经·秦风》中有首《蒹葭》,其中有句云“所谓伊人,在水之湄”,立吟道:“伊人宛在水之湄。”
孙瑞珍连声赞道:“对得好,对得好!贤侄不愧高才!”说罢先辞而去。
翁同和送走孙瑞珍,刚要歇息。忽然一俊俏女子飘然而至,道个万福,微微一笑,轻启朱唇道:“翁公子,小婢前来侍候公子。”莺声燕语,使人心荡神摇。
翁同和抬头一看,好一个漂亮女子,只见她粉面桃腮,朱唇一点,眸如秋水盈盈,眉如远山黛色青青,一颦一笑,风情万种。真把翁同和看得呆了。但他想到明日殿试,忙说;“此处已无事,不敢有劳小姐侍候。”
那俏女子一笑说;“翁公子,古人有云‘红袖添香夜读书’,我就侍候公子读书吧。”说罢来到案前,焚上三支香,插到香炉上。
此时,香烟袅袅,灯影幢幢,怪不得古人说:“灯下观美女,雾中看好花”,直弄得翁同和眼花缭乱,一时心怀小鹿,突唤乱撞,几乎不能自持。他只好闭上眼睛,平心静气,压了压狂跳的心,才说:“请小姐方便,小生要歇息了!”
“翁公子,天还大早,让我陪你一会儿吧。”说罢,轻移莲步,凑到翁同和跟前,媚眼频飞,娇喘微微。
翁同和仍然闭着眼睛,说道:“小姐,古人云‘男女授受不亲’,时值深更半夜,孤男寡女同处一室,多有不便,请小姐自爱。"说完睁开眼睛,走到门口,推开门,作了一个“请”的姿势。
这俏女子一看,把嘴一撇说:“古人云‘秀色可餐’,谁知遇到你这么个木头疙瘩。好,但愿翁公子做个好梦,明日高中头名状元!”说罢飘然而去。
翁同和慌忙将门叉上,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想,哪里冒出这么个乖女子?她到底想要干什么?
此时,天交四鼓,他心绪很烦乱,他想到明天的殿试,索性不去想她。他吹灭灯盏,上床合衣而卧。
他还没闭上眼,忽然墙外响起了“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他吓了一跳,也吃了一惊,翻过身来,眼晴瞧着房顶。谁知这鞭炮声一挂接一挂,噼噼啪啪响个没完。他起来在屋里来回踱步。鞭炮响到天亮,他踱到天亮。他越想越觉得事出蹊晓,孙瑞珍谈话至深夜,俏女子深夜纠缠,鞭炮响至天亮,难道孙世伯……他不敢想下去。
天色大亮,孙府家人给翁同和端来了点心。翁同和一宿没闭眼,直劲恶心,哪能吃下点心!只得推说不饿。收拾收拾就去参加殿试了。
等到进入考场,考官发下卷子,翁同和接过考题只看一眼,就觉得浑身无力,眼冒金花,连执笔的手都微微颤抖。殿试最重视的是书法,他心里暗暗着急。翁同和一眼看见了信心百倍的孙毓汶,觉得自己夺魁的希望很是渺茫。
他轻轻地叹了口气,觉得心口闷得发慌,他忙腾出左手揉了揉。突然,手触到了两块硬硬的东西。这才意识到,这是临走到后宅拜别母亲时,母亲给他揣在怀里的两苗人参,告诉他,必要时可以用人参提神。他立即探手怀中,取出两苗人参,先拿起一根放到口中咀嚼,不大一会儿,两根人参进了肚里。说来也怪,他顿时觉得精神百倍,文思奔涌,奋笔直书,手不停笔,一气呵成。写完后细看全文,不光文采生辉,字也无一处败笔。他长舒了一口气,很是满意。随后第一个交卷,离开考场,回家而去。
几天以后,殿试黄榜贴出,皇上亲点翁同和第一名状元及第。孙毓汶为第二名一一 榜眼。
最后悔的顶数孙瑞珍了,机关算尽想让儿子中状元,想不到两苗人参救了翁同和的驾,而且还是他送给翁心存的那两苗人参,他连连叫苦。事情传出后,人们都管翁同和叫“人参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