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项伯的关系(稳固信任关系的秘诀)
刘邦项伯的关系(稳固信任关系的秘诀)不过,他不是去救刘邦,而是要救在刘邦军中效力的张良(张良,辅佐刘邦建立汉朝,是汉初三杰之一)。项伯和张良的关系不一般——项伯曾经杀人,藏在张良家中才躲过追捕,张良对他有活命之恩。听闻项羽要对刘邦下手,就连夜赶往刘邦军中。然而,有句话,话糙理不糙: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刘邦手下有个近侍官员,叫做曹无伤。他为了讨好项羽,就去跟项羽说,刘邦有野心,让项羽早做打算(除掉刘邦)。项羽本来就是个急性子,尤其是作为诸侯统帅后,专横跋扈,向来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一听这话,马上整顿军队,准备灭了刘备。项羽军中有一个高官,名叫项伯,司职楚左尹(高级参谋)——项伯和项羽什么关系?他是项羽的叔叔。
怎样的信任关系才算稳固?——不仅口头互相认可,还能于公于私都认同,从而在行动上保持一致。
汉高祖刘邦给我们做了教科书式的示范。
这个故事发生在“鸿门宴“的前夕。
话说在秦末诸侯纷争时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攻伐之后,项羽成为名义上的诸侯统帅。刘邦,虽然有争天下的雄心,但实力还不够,所以表面上也臣服项羽。
然而,有句话,话糙理不糙: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刘邦手下有个近侍官员,叫做曹无伤。他为了讨好项羽,就去跟项羽说,刘邦有野心,让项羽早做打算(除掉刘邦)。
项羽本来就是个急性子,尤其是作为诸侯统帅后,专横跋扈,向来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一听这话,马上整顿军队,准备灭了刘备。
项羽军中有一个高官,名叫项伯,司职楚左尹(高级参谋)——项伯和项羽什么关系?他是项羽的叔叔。
听闻项羽要对刘邦下手,就连夜赶往刘邦军中。
不过,他不是去救刘邦,而是要救在刘邦军中效力的张良(张良,辅佐刘邦建立汉朝,是汉初三杰之一)。项伯和张良的关系不一般——项伯曾经杀人,藏在张良家中才躲过追捕,张良对他有活命之恩。
他跟张良说明情况之后,就建议张良离开刘邦。
张良认为,刘邦是明主,不能抛弃,于是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刘邦。
刘邦一听,非常惊讶,马上开动脑筋想计策。思索良久,他准备在项伯身上做文章。
注意,刘邦的信任建立三板斧来了。
第一板斧:拉近关系。
刘邦对张良说:“既然你对项伯有救命之恩,关系匪浅。你我情同手足,项伯我们要以兄弟相待。”
刘邦让张良请项伯过来叙话。
双方见面后,刘邦嘘寒问暖,从称呼到礼节,都对项伯像对自己亲哥一样。这样的举动,项伯对刘邦产生了好感。
第二板斧:建立实打实的私人关系——联姻。
如果只是嘴上叫兄弟,可能第二天醒来,想法就又变了,所以得把嘴上关系,变成实质关系。
刘邦很痛快,跟项伯攀姻亲——咱俩做儿女亲家,这样就砸断骨头连着筋了。
第三板斧:让项伯确信,双方在公事上立场一致。——这是最关键的一板斧。
——你项伯是不是有顾虑,担心跟我刘邦联姻会在公事上连累你?
那你大可不必,我可以很坦诚的告诉你,我和你一样,都是忠于项羽的。我所作的一切,都问心无愧。项羽是被小人蒙蔽了。
项伯一听这话,才最终对刘邦建立了信任——如果公事上,两人立场对立,那么,说破大天,项伯也是不敢和刘邦产生私人瓜葛的——保命要紧,前程要紧。
这三板斧下来,项伯就吃了定心丸了——于私,和刘邦成了亲戚;于公,他和刘邦立场一致——都是为项羽效力。那还有什么犹豫的,全力劝服项羽,打消项羽对刘邦的误会。项伯为什么帮刘邦,到这里才算说梳理清楚。
最终,正是项伯对项羽的劝说,让项羽放弃了攻打刘邦的想法。如果项羽大军打过去,那时的刘邦还真挡不住。
这就是刘邦的一出好戏——他和项伯之间的交流,已经不能用沟通技巧来涵盖了,这是建立信任的技巧。
正是刘邦把信任关系做扎实了,才让项伯对他的信任,一直坚定不移。项伯后来有两次对刘邦有大恩:一次,是在鸿门宴时,项庄舞剑要行刺刘邦,项伯也多次出手护卫刘邦;另一次,项羽俘虏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项羽想杀了他们,被项伯劝阻住了——虽然此时项羽和刘邦已经公开为敌,但是项伯依然认可刘邦为人——在他心里,刘邦和项羽的反目,是项羽不义在先。
有人说,项伯一再坑害侄儿项羽;也有人有疑问——项伯是不是吃里扒外?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不应该这么理解。项伯性格特点:恩怨分明,是非分明。
而刘邦,在诛杀项羽,得天下后,也没辜负项伯,封他为射阳侯。——所以说,项伯最后结局,还是很圆满的。
【简评】
建立信任,一定要考虑两个层面:于私和于公。这两层都得有信任。
只有私人关系的信任,是脆弱的;于公层面的信任,才是基础和关键。
信任如果只停留在私人关系上,是很难让对方与你共进退的,因为清醒而识大体的人,都不会因私废公。
在和他人建立信任关系时,你遇到了什么样的难题吗?有没有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一些启示?欢迎留言,我们一起讨论。
伴读中国史 第二卷 《史记》 楚汉风流 本纪篇
171:刘邦与项伯:稳固信任关系的秘诀——虚实结合,公私并重
内容涉及原著卷目:《项羽本纪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