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文学常识(七年级上册文学常识汇总)
七年级语文下文学常识(七年级上册文学常识汇总)《晚春》【岑参】(约715-770),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歌行,作品风格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其诗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等。《春夜洛城闻笛》【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将进酒》《蜀道难》等。《逢入京使》
1
课外古诗词诵读1
《竹里馆》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河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人,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唐代杰出诗人、画家。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另有“诗佛”之称。王维的作品风格是清新淡雅,禅意丰富,人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代表作品有《使至塞上》《山居秋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将进酒》《蜀道难》等。
《逢入京使》
【岑参】(约715-770),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歌行,作品风格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其诗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等。
《晚春》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第四单元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代表作:童话集《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圣陶短篇小说集》等。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学名张璿,字仲衡,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三人又与邓广铭合称"未名四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驿路梨花
【彭荆风】(1929-2018),江西萍乡人,中国军旅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中篇小说:《爱与恨的边界》《云里雾里》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红指甲》等。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思想家、学者。清朝光绪年间举人,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著有《饮冰室合集》;代表作有《李鸿章传》《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立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就是引出论述中心,提出论点;分析问题就是摆出论据来证明论点;解决问题就是得出结论。驳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摆靶子——摆实质——论危害——作结论(正面论点)。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是四种常见的论证方法。
短文两篇
《陋室铭》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和柳宗元交谊甚厚,世称“刘柳”,诗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称之为“诗豪”。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显示,格调清新、韵律优美。还写了许多哲学论文和政治论文,语言雄劲,析理透彻。代表诗作有《竹枝词》《乌衣巷》等。
【铭】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沿着器物之铭发展下来的述功纪行的文字,有时用于警戒勉励;★埋于地下记述死者生平事迹的,也就是墓志铭。
特点:押韵、简约、开阔、优美。
《爱莲说》
【周敦颐】(1017-1073),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文学家、哲学家,北宋五子之一,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他用故乡营道濂溪给自己的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代表作:《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
【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讲究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