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落叶的爱(花谢花飞花满天)
张爱玲落叶的爱(花谢花飞花满天)可以说,在姐姐们的带动下,川娥也把自己的命运都寄托在了结婚,寄托在了男人身上,靠嫁得一个好人家,可以继续光耀门楣。川娥的姐姐们对美容学研究有素,也只是为了后面的寻得好夫婿做准备。她们也如愿结了婚。“二小姐,三小姐,结了婚以后,随着姑爷去了内地”。这简单带过的一句话也可以看出,二小姐三小姐的一生,便寄托在了姑爷的身上。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有很多所谓的新时代独立女性的身影,但是这些女性不管如何标榜所谓的独立,却始终无法摆脱依赖结婚改变命运的想法。比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在离婚后把自己的余生都堵在了范柳原身上;比如《留情》中的敦凤,为自己千挑万选,最后选中了虽然没有感情,但是可以保障后半生生活的米先生…郑家的女儿更是这种形象的典型代表,她们干脆连那一点“新时代女性的独立”的品质都没有了,理所当然的把结婚当成了自己一生的事业。
其实家道中落这种事情,也不是郑老爷一个人时运不济,经历过的人多了去了。比如余华的小说《活着》中的福贵,曾经也是个头发梳得油光水滑的阔少爷,一夜豪赌输光了家产,阔少爷瞬间变贫民。可是福贵接受了自己的命运,搬进了茅草屋,拿起锄头下地干活去了。
而不像郑老爷,明明里子都已经空了,偏偏守着这份虚无缥缈的尊贵的壳子不能丢。
在这种情况下,堂堂郑家出生的女儿,自然也不能像普通百姓家的女儿一样,出去找工作,当“女店员,女打字员”。
结婚成了郑家女儿唯一的出路。所以郑家的女儿不用学什么技术知识,只需要进“新娘学校”,学习如何打扮自己,如何寻得如意郎君。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有很多所谓的新时代独立女性的身影,但是这些女性不管如何标榜所谓的独立,却始终无法摆脱依赖结婚改变命运的想法。
比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在离婚后把自己的余生都堵在了范柳原身上;比如《留情》中的敦凤,为自己千挑万选,最后选中了虽然没有感情,但是可以保障后半生生活的米先生…
郑家的女儿更是这种形象的典型代表,她们干脆连那一点“新时代女性的独立”的品质都没有了,理所当然的把结婚当成了自己一生的事业。
川娥的姐姐们对美容学研究有素,也只是为了后面的寻得好夫婿做准备。她们也如愿结了婚。“二小姐,三小姐,结了婚以后,随着姑爷去了内地”。这简单带过的一句话也可以看出,二小姐三小姐的一生,便寄托在了姑爷的身上。
可以说,在姐姐们的带动下,川娥也把自己的命运都寄托在了结婚,寄托在了男人身上,靠嫁得一个好人家,可以继续光耀门楣。
然而维尼那句话所说: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主宰。
把自己的一生寄托在别人身上,甘心把做寄生虫当成事业,这样的人,往往很难有幸福的一生。
川娥有什么呢?有姣好的面容,有年轻的相貌,有健康的身体,然而当失去健康以后,她在婚恋市场中,便一文不值了。这也就造成了她的悲剧命运。
落寞的家庭教会川娥的只有“新娘知识”,而没有教会她任何安身立命的本事。所以,“准结婚员”连健康的身体都没有了,那唯有死路一条。
二. 软弱不知抗争的性格——姐妹长期压迫,安静不喜争抢
川娥的墓碑上写着:爱音乐,爱静,爱父母……无限的爱,无限的依依,无限的惋惜……回忆上的一朵花,永生的玫瑰……
可是,全然不是这么回事。川娥的一生,可以说毁就毁在“爱静”上面。她是真的爱静吗?其实未必,爱静只不过是争抢不到,只得安安静静,变现出自己本来就不想要的样子。
郑老爷有钱在外面生孩子,没钱在家里生孩子。孩子生了一大堆,可是自己却是个不靠谱的爹,有钱生,没钱养,却又偏偏放不下自己郑家的大家门第。
郑家的女儿,虽然在锦绣丛中长大,其实跟捡煤核的孩子一般泼辣有为。因为郑家的生存环境,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竞争社会。
川娥是最小的女儿,上面有姐姐,下面有弟弟,长幼没有优势,性别也没有优势,她自然而然成了被忽略的那一个。
姐姐们心安理得的把自己不要的蓝布衣衫都给了川娥,说小妹娥烫头发不好看,适合学生派的打扮,最新流行的红黄色丝袜,小妹穿了显胖,说她不适合穿皮子,显老,可是三妹那件不要了的青种羊皮,小妹穿的倒是不难看,显得天真可爱。
川娥就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为了得到有限的资源,需要拼命去竞争。如果把郑家比作一个食物链的话,那川娥就是处于食物链的最底层。
然而,可怕的是,对这些种种的不公平待遇,川娥安然接受,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满。她从不会为了一块衣料和姐姐们争吵。
川嫦是姊妹中最老实的一个,言语迟慢,又有点脾气,她是最小的一个女儿,天生要被大的欺负,下面又有弟弟,占去了爹娘的疼爱,因此她在家里不免受委屈。
川娥在这种环境中长大,似乎习惯了这种逆来顺受的生活,从来没有主动地抗争过。这种性格,贯穿着川娥的一生。
小的时候,备受姐姐们的欺负,她从不反抗;她缠绵病榻两年,父母都不愿意继续拿钱给她治病了,她对此也表示出理解:她这病已是治不好的了,难怪他们不愿把钱扔在水里。这两年来,种种地方已经难为了他们。
川娥自己的婚姻,即使家里选中的云藩与自己理想中的夫婿没有一点相符合的地方,可是她还是接受了,并且自觉爱上了她。
更凄惨的是,连死后墓碑上的撰文,也只能听从家人的安排,任由他们描绘出一幅美丽动人的自我形象,尽管自己知道“全然不是这么回事”。
小说中说川娥是“没点灯的灯塔”。灯塔意味着光明;而川娥却是一座“没点灯的灯塔”,生在郑家这个大家庭,也拥有漂亮的外表,然而却始终生活在黑暗之中,不被人发觉。
有一句俗话叫做“会哭的孩子有奶喝”。川娥就是那个最不会哭的孩子,你可以说她是懂事,是体贴父母的优秀品质,然而另一方面,也的确是软弱,是自卑的性格表现。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幸福的生活不会长着脚自己跑到你跟前来。所以,川娥的这种软弱性格,也为自己的悲剧命运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