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关系(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相结合)

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关系(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相结合)上篇,我们讲了《世界观:唯物论的问题》,本篇,我们讲讲《方法论:辩证法的问题》。这三个问题,一个是世界观问题,一个是方法论问题,一个则是历史观——即唯物史观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必须在历史中、在实践中,咬着牙,仔仔细细、一点一点地琢磨,下狠劲,把它真正弄清楚。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近代以来,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先进的中国人把马克思主义用于旷古未有的伟大社会实践。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同志进一步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的伟大实践,与五千年中国历史与中华文明结合起来,不仅深刻地说明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关系,而且深刻地说明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道路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的坚实基础,这是划时代的伟大创造。

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关系(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相结合)(1)

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关系(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相结合)(2)

开栏语: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我们的伟大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伟大事业离不开科学理论的引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归根到底在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头脑,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未来。为进一步提升青年理论素养、深入做好党的理论的青年化阐释,促进青年理论学习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本刊特开设《有所思》栏目,广邀各领域名家巨匠,围绕青年普遍关心关注、与现实关涉密切的理论问题进行广泛研讨、答疑解惑,以期启迪智慧、增强自信、引领行动。

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关系(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相结合)(3)

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相结合(二)

文/临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开辟了人类现代化的新道路,奠定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近代以来,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先进的中国人把马克思主义用于旷古未有的伟大社会实践。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同志进一步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把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的伟大实践,与五千年中国历史与中华文明结合起来,不仅深刻地说明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关系,而且深刻地说明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道路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的坚实基础,这是划时代的伟大创造。

马克思主义能够植根中国大地,能够结出什么样的果实,关键要看我们的土壤。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的优秀成分的结合,是有机的、而不是机械的,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历史的、而不是教条的——它尤其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唯物论;二,辩证法;三,以人民为中心。

这三个问题,一个是世界观问题,一个是方法论问题,一个则是历史观——即唯物史观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必须在历史中、在实践中,咬着牙,仔仔细细、一点一点地琢磨,下狠劲,把它真正弄清楚。

上篇,我们讲了《世界观:唯物论的问题》,本篇,我们讲讲《方法论:辩证法的问题》。

二、方法论:辩证法的问题

在方法论上,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是高度一致的,这种方法论上的一致,就是指辩证法。

辩证法的核心,简而言之,是讲矛盾,更讲矛盾的互相制约、彼此互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里讲的就是:自然、人类社会,都是由各个因素组成的活的有机体,这个有机体之所以是活的,不是死的,是因为有机体的组成部分,都是在彼此矛盾、制约之中发展变化着的。

把马克思的语言变成中国的语言,把马克思的话变成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话,而不是硬译,这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谓用中国的头脑思考我们自己的问题,用自己的脚走自己的路,用中国的语言讲好马克思主义真理。

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这个规律究竟是指什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里,马克思这样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互相矛盾、彼此制约,构成了“经济基础”,国家、法、意识形态等构成了“上层建筑”,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互相矛盾、彼此制约的运动,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这里,如果换成中国的说法就是——好像人体一样,一个社会有机体的生产力,就是一个社会的血液,如果没有新鲜血液,那这个社会就衰落了,靠外面输血,那只是一时之效果,因此,一个社会蓬勃向上,要从固本开始,所谓本,就是新鲜血液,就是培养新的生产方式。

但是,马克思同时告诫我们说,当一个社会的旧的生产力还没有完全耗尽潜力的时候,旧社会的有机体不会自动灭亡;当新的生产力的细胞还没有冲破旧的外壳的时候,新的社会形式不会自动产生。所以,下猛药是不行的,下猛药可能会把人治死。因此,马克思说,革命者只能解决当前的、自己面对的问题。当前的、自己面对的问题是什么呢?是固本,也就是从培植新鲜血液开始。

以有机体类比,马克思所谓的“胎胞”,就是中华文明所谓的“气”与“血”。

如何从共同体的角度看问题呢?

从共同体的角度说,五位一体——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这是一个有机体。

从经济活动这个有机体说,生产、消费、分配、流通这是一个有机体。

就生产活动而言,资本、劳动、资源、管理、技术,这又是一个有机体。

辩证法,是对待有机体的运动的方式,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这不是对待有机体的态度。

毛泽东说,矛盾就是问题,解决矛盾就是解决问题。解决矛盾,不是硬干,七窍开凿而混沌死,这不是辩证法的解决矛盾的办法。辩证法的解决矛盾的方式,是固本固源,是疏通化解,不从根本入手,不能解决矛盾,或者说不能正确地解决矛盾。而这个本,在马克思主义,就是作为一个社会有机体的血液的新的生产力。

离开了唯物论的辩证法,离开了社会各领域之间互相矛盾、彼此制约的关系,能够说明社会发展的规律吗?

“文化大革命”期间,讲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就是“以阶级斗争为纲”,这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吗?阶级关系,是生产关系最集中的体现,然而,生产关系是要受生产力的制约的,离开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彼此矛盾、彼此制约的关系,单讲“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不符合辩证法。

所谓“阶级斗争,一抓就灵”,还“天天讲、月月讲”,实践证明——这根本就不灵,因为这是形而上学,它最终造成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严重失误。历史证明:把毛主席的一些话孤立地讲,把他特定条件下讲的几句话断章取义,与他的整个思想对立起来,这起码是一种很坏的学风。

又有人说,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就是经济是决定的因素,进而发展到经济增长数字决定一切,把经济发展等于经济增长数字——这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吗?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说到生产力,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中,讲的是发展生产力、保护生产力、解放生产力这三者之间互相矛盾、互相制约的对立统一,抛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互相矛盾和制约,把生产力发展等于经济数字的增长,这也是形而上学,这同样也是不讲辩证法,是违背辩证法。

在我们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为什么经常出现违背辩证法这个问题呢?从一方面来说,就是我们的同志学习不够,心太急了,着急上火,处于热锅上蚂蚁那样一种状态,往往就干出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事情,干出违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事情。

有些人希望很快地实现共产主义,很快地把中国发展起来,这本身当然没有错,但前提是掌握社会发展规律,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尊重辩证法。马克思说,人类解放的事业,要受到物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而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又要受到各种习惯势力、人们心理和思维定势的制约,因此,他一方面指出了社会发展的大势和方向,同时更指出:所谓发展,就是社会各领域在互相矛盾、互相制约之中的发展,发展从来就不是一马平川;所谓大势,就是《共产党宣言》里说的“两个必然”;所谓发展的基本规律,就是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里讲的“两个决不会”。

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刊发在2020年第2期《求是》杂志,题目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这篇讲话,深刻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核心就是讲唯物论的辩证法,讲怎样用唯物论的辩证法,指导全面深化改革,是一篇纲领性的文献。

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深入讲解了什么是辩证法。辩证法讲的是螺旋式运动,不是直线式的。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坚持唯物辩证法,他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但是,我们千万不能把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理解成畅通经济循环,就是指畅通物流,因此去搞低层次物流循环。

我们今天常用一个词,就是痛点、难点、堵点,不掌握辩证法,就不能深入理解这一切。用中国的说法,痛则不通。什么是矛盾?矛盾就是不通,解决矛盾,就是打通堵点。毛主席说,问题就是矛盾,解决问题就是解决矛盾,解决矛盾,就要从打通堵点入手,打通痛点入手,触及痛处,方可治病救人。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社会有机体有问题,是说有机体的各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之间不通、存在矛盾。经济也是这样,经济的各方面“生产、分配、流通、交换”循环出了矛盾,所以运行不畅,作为一个有机体,它的根本问题在这里。同样的,生产也是如此,生产的各个要素——资本、劳动力、资源、管理、技术之间不通,这就是矛盾。用的话就是说,如果不知道辩证法,不知道畅通是螺旋式上升,那很容易就把它理解为畅通物流了。

因此,我们讲国内大循环、国际大循环,我们说的畅通循环,是指螺旋式发展。这样指出:就像人们讲的要调理好统摄全身阴阳气血的任督二脉,经济活动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环节有机衔接,从而实现循环流转。

这是讲马克思主义,更是讲中华文明的优秀成分。

为什么不能把畅通经济循环,理解为畅通物流呢?因为流通这个范畴,最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辩证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易经》里有这个东西,就是力量、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的、旋转着上升,之所以旋转,就是因为彼此制约的运动。欧洲的科学很晚才学到这个东西,它们长期就是直线的思维。欧洲牛顿力学的办法就是直线式的,垂直的,垂直落体运动。卡皮罗观察了洗澡水的旋转,而直到200年前,科里奥利(1792-1843)从地球的旋转这种联想中解释了它,从而解释了洋流、飓风、龙卷风,这就是著名的科里奥利力。

思维不是直线的,而是旋转的,历史的意志不是大多数的平均数,而是像波浪一样,是水流在彼此制约作用下的涌流——这种旋转的思维,在西方就是所谓艺术的思维——尼采所谓的“轮回”。而他的这个说法,比较接近于辩证法的螺旋式运动。

人类历史、人类社会发展史,总是在直面矛盾、克服危机中螺旋式前进。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华文明史,从来没有过一马平川的道路,辉煌从来与苦难相伴随,不经历苦难,就没有辉煌,有了苦难,也不见得就能辉煌,只有历经苦难,曾经实现过辉煌的民族,才能谈得上伟大复兴——这也是辩证法。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它的出发点,就是唯物论的辩证法。“全面”,首先就是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学说,即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彼此矛盾、互相制约的角度,去谋篇布局,不能再搞“单打一”,我们要正确决策,就要比较全面地摸透社会各个领域的情况,摸清它们之间互相矛盾制约的关系,这是我们党的学风,也是工作作风。

对于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各领域之间彼此矛盾制约的发展规律,毛泽东同志《论十大关系》是一个丰富,毛泽东同志是很讲辩证法的,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议、的重要讲话,是进一步的丰富。坚持和运用辩证法,必须认识到:我们讲“全面深化改革”,我们这里讲的“全面”,是指全面深入地分析社会矛盾的复杂性,是指在实践中,比较全面地揭示出社会各领域之间彼此矛盾、制约的联系,为的是摸索社会发展的矛盾与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和协同性——而这里的关键,就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辩证法,在工作方法上,用经济学的说法,是使交易成本最小化,是把负面因素减低到最小,把正面因素追求至最大,如果不是努力去“通”,而是一刀切地“堵”,倘若不是努力地去维护共同体的活力,而是管死了,那就从根本上违背了辩证法。

“十个指头弹钢琴”,不是说你把十个指头罗列在一起,而是说十个指头彼此协调,弹出一个旋律来。

什么叫规律?在中华文明中,乐就是“律”,要弹出一个乐章来,那就要尊重规律和法则,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就是唯物论的辩证法。

(未完待续)

有所思|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相结合(一)

监制:皮钧

终审:蔺玉红

审校:陈敏 刘晓 刘博文

编辑:徐吉鹏 李昊达(实习)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