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弘一大师在哪个庙里(准确预言圆寂日期的弘一法师李叔同)
李叔同弘一大师在哪个庙里(准确预言圆寂日期的弘一法师李叔同)李叔同自1918年7月出家后,就选择了佛教中的律宗进行修行。律宗可以说是修行最苦,要求最严格的宗派了,而李叔同数十年日一日坚持自己的佛教修行方式,从来没有任何懈怠。这首感情深厚,意蕴悠长的诗词被电影《城南旧事》作为插曲广为传播,成了每个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伟大作品。说起李叔同,那可是中国近代非常有名的音乐家、教育家、书法家和戏剧活动家,被称为中国话剧的开拓者。这位出生于天津的大贤1918年剃度为僧,成为了民国四大高僧之一印光法师的弟子,后人尊称他为弘一法师。弘一法师李叔同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应该就是他所作的《送别》一词了。“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如果一个人能在生前准确预知自己去世的日期,您会不会觉得不可思议呢?其实要说历史上预言自己去世时间的人,还真不在少数,但大多数人都并不准确。
例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家卡尔达诺,他在晚年的时候,就曾经预言过自己去世的日子。他通过占星术的推算,预测自己将在1576年9月21日去世,并让后人到时候准备他的后事。
可到了那天的时候,这位老爷子不但没死,身体还挺棒,比一般的老人还精神呢。老爷子也是争气,心想不能因为这个把我一世的英明毁了啊,结果他就自杀身亡了。虽然说也算是成功预言了自己去世的日期吧,不过我觉得这绝对应该算是作弊了吧?
但我们要说的这个人,是的的确确准确预言了自己去世的日子,他就是弘一法师李叔同!
说起李叔同,那可是中国近代非常有名的音乐家、教育家、书法家和戏剧活动家,被称为中国话剧的开拓者。
这位出生于天津的大贤1918年剃度为僧,成为了民国四大高僧之一印光法师的弟子,后人尊称他为弘一法师。弘一法师李叔同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应该就是他所作的《送别》一词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首感情深厚,意蕴悠长的诗词被电影《城南旧事》作为插曲广为传播,成了每个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伟大作品。
李叔同自1918年7月出家后,就选择了佛教中的律宗进行修行。律宗可以说是修行最苦,要求最严格的宗派了,而李叔同数十年日一日坚持自己的佛教修行方式,从来没有任何懈怠。
他每天只吃早午两餐,坚持过午不食,穿衣从不过三件,不管冬夏都是如此。他留下的一件百衲衣,上面布满了224个补丁,全是他自己亲手缝补。相信经过了如此严格的修行,晚年的李叔同精神层次和格局已然不是常人能够比拟的了。
在他晚年的时候,自觉身体不适,便知道自己的大限已到,告诉身边的弟子说:“你们不要找医者给我看病,我就要走了。”不仅如此,他还从容不迫地与自己的亲朋挚友一一道别,还给最得意的弟子刘质平写了一封信。
在信中,李叔同预测了自己圆寂的时间。
信中说:“质平居士文席,朽人已于九月初四日谢世,曾赋二偈附录于后。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前所记日月,系依农历也。”也就是说信是他生前写的,但他知道弟子看到信的时候,自己已经圆寂了,所以在信中写到已于九月初四谢世。
而就在1942年10月13日这天,弘一法师李叔同真的与世长辞,这一天的农历正是九月初四。九月初一那天,李叔同留下了“悲欣交集”的绝笔,而在他圆寂的一刻,大师脸上透露着微笑,眼角却带着泪珠,恰恰应了“悲欣交集”这四个字。
不仅预测出了自己圆寂的日期,李叔同还曾经多次留下遗嘱,遗嘱中所讲的内容,可以说是尽显一代大师的气度和风范。1935年,李叔同曾在泉州染了一场大病,当时就曾写了一份遗嘱给传贯法师说:“我命终前,请你在布帐外助念佛号,命终后即以随身所穿之衣,外裹夹被,送到寺后山岩。三天后,有野兽来吃便好,否则就地焚化,化后再通知朋友,切不可提早通知。”
所幸那一次大师转危为安,但从那次他的遗嘱中已经可以看出,大师对自己的遗体以及身后事的看淡程度,已经和常人不同了。
1942年的5月,李叔同就已经察觉到这一次恐将不久于人世,就曾训导弟子:“胜信居士,与朽人同住一载。窃谓居士曾受不邪淫、不饮酒戒,今后当尽力护持。若犯此戒,非余之弟子也。余将西归矣,书此以为最后之训。”
8月份的时候,他又叮嘱自己的后事谢绝一切吊唁,并正式交代了五件事。这五件事可以说是对自己后事最为详细的交代了。
第一:在已停止说话及呼吸短促、或神志昏迷之时,即须预备助念应需之物。
第二:当助念之时,须先附耳通知云:“我来助念”,然后助念,助念时诵《普贤行愿品赞》,乃至“所有十方世界中”等正文。末后再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声。再唱回向偈:“愿生西方净土中”,乃至“普利一切诸含识”。当在此诵经之际,若见余眼中流泪,此乃“悲欢交集”所感,非是他故,不可误会。
第三:察窗门有未关妥者,关妥锁起。
第四:入龛时如天气热者,待半日后即装龛,凉则可待二三日装龛。不必穿好衣服,只穿旧短裤,以遮下根则已。龛用养老院的,送承天寺焚化。
第五:待七日后再封龛门,然后焚化。遗骸分为两坛,一送承天寺普同塔,一送开元寺普同塔。在未装龛以前,不须移动,仍随旧安卧床上。如已装入龛,即须移居承天寺。去时将常用之小碗四个带去,填龛四脚,盛满以水,以免蚂蚁嗅味走上,致焚化时损害蚂蚁生命,应须谨慎。再则,既送化身窑后,汝须逐日将填龛小碗之水加满,为恐水干后,又引起蚂蚁嗅味上来故。
大师这一次把事情交代得如此细致入微,这也和他一直以来的认真态度和修行的律宗有关。而那个时候,他不仅知道自己哪一天圆寂,甚至还知道圆寂时自己出现的“悲欣交集”的反应。
最后一条中,大师还一再叮嘱不要伤害到蚂蚁,真应了佛家那句“扫地不伤蝼蚁命”的偈语,体现出了弘一法师的大慈悲和菩萨心肠啊!
九月初四晚上8时,弘一法师在温陵养老院晚晴室圆寂,右肋而卧神态安详,并留存有照片至今,令后人敬仰。可以说在那个时代里,弘一法师李叔同是一个天才,也是最遗世且独特的人,更是一位浑若天成的高僧!
他的一生也只有八个字可以形容:一念放下,万般从容。
感谢您的阅读,别忘了点赞关注分享我们的文章,下一期咱们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