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宁德的家乡历史(闽东宁德山海深情)

宁德的家乡历史(闽东宁德山海深情)如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关于畲族的起源,根据不同时代的历史文献可以总结为五种说法:盘瓠传说或“武陵蛮”说;东夷说;“越人”后裔说;“南蛮”说;“闽”族后裔说。目前,这五种说法虽然认可度较高,但相互之间也有激烈争论。南宋词人刘克庄曾在《漳州谕畲》中说:“民不悦(役),畲田不税,其来久矣”。这说明在宋朝时期“畲”字就已经成为了,擅于开荒种地的畲族的古老族名。这一点其实可以从《龙泉县志》:“(民)以畲名,其善田者也”得到证实。相信很多人在看到畲族时,都会感觉特别拗口,实际上畲族中的“畲”字历史非常久远。 “畲”字的主要涵义就是以火耕地,再确切一点说就是指粗放耕种的田地。《诗·周颂》中就有“如何新畲”一说,大意为如何耕耘或开垦荒地。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曾在《和刘柴桑》一诗中,写道:“亦有良田畴,岁久不菑畬”。诗歌中的“菑畬”一词就是耕耘的意思,这一点与《易·无妄》中所说:“不耕穫,不菑畬,则利有攸往”含

流量密码,爆款好剧

10月17日登陆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间首播的电视剧《那山那海》,以“守一方山海,觅赤子初心”为主题,反映了脱贫攻坚伟大实践,收视率持续霸榜,首播两集均拿下全国收视率第一的好成绩,还创下近两个月CCTV-1黄金时段的收视新高。

宁德的家乡历史(闽东宁德山海深情)(1)

该剧掌握了爆款密码,极具看点和亮点。通过山海双线并行的方式进行呈现,讲述畲民乡村的振兴奋进故事,着重刻画畲族村民在山海之间的两种选择:一边是山的那边畲族乡亲艰难探索、开山修路、种植葡萄、养土猪,谋出路;一边是海的那边如火如荼地红膏蟳养殖、大黄鱼培育养殖,求发展。山哈出山、疍民上岸,山海相融。

“村里的老人说,大山收留了我们,我们是客,山哈是住进大山的客人,就是我们畲族人。”该剧以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的观风寨雷家三兄弟带领畲族同胞创造美好生活为故事主轴,讲述摆脱贫困、实现乡村振兴、走向共同富裕道路的励志故事。

遇山开路,遇水造桥,剧中村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心路历程,均取自火热的现实生活,“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精神力量始终贯穿全剧。

宁德的家乡历史(闽东宁德山海深情)(2)

盘瓠后裔的畲族人

相信很多人在看到畲族时,都会感觉特别拗口,实际上畲族中的“畲”字历史非常久远。 “畲”字的主要涵义就是以火耕地,再确切一点说就是指粗放耕种的田地。《诗·周颂》中就有“如何新畲”一说,大意为如何耕耘或开垦荒地。

宁德的家乡历史(闽东宁德山海深情)(3)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曾在《和刘柴桑》一诗中,写道:“亦有良田畴,岁久不菑畬”。诗歌中的“菑畬”一词就是耕耘的意思,这一点与《易·无妄》中所说:“不耕穫,不菑畬,则利有攸往”含义相同。简而言之就是以草木灰做肥料的耕作方法。

从这些诗歌或古籍中的记载可以得知,畲族的“畲”字其实完全符合其民族属性。虽然畲族诞生时是以山地游牧民族为生活方式,但是在从原始聚居地迁移至福建,浙江、安徽、江西之后则逐渐过渡到农耕生活。

南宋词人刘克庄曾在《漳州谕畲》中说:“民不悦(役),畲田不税,其来久矣”。这说明在宋朝时期“畲”字就已经成为了,擅于开荒种地的畲族的古老族名。这一点其实可以从《龙泉县志》:“(民)以畲名,其善田者也”得到证实。

如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关于畲族的起源,根据不同时代的历史文献可以总结为五种说法:盘瓠传说或“武陵蛮”说;东夷说;“越人”后裔说;“南蛮”说;“闽”族后裔说。目前,这五种说法虽然认可度较高,但相互之间也有激烈争论。

山哈

畲族的姓氏,以盘、蓝、雷、钟四姓为主,据说其祖先盘瓠氏生三男一女,受高辛皇帝敕封,敕长子盘自能为南阳郡武骑侯,次子兰光辉为汝南郡护国侯,三子雷巨佑为冯翊郡立国侯。一女名淑玉,婿钟志琛封为颖川郡敌国侯。

宁德的家乡历史(闽东宁德山海深情)(4)

闽东畲族自民间的传说及谱牒记载,大多说来自广东凤凰山,且系自水路乘船在连江马鼻登陆,到罗源再往北迁,后来也有从浙南平阳等地回迁者。虽谱牒分别有提及从福州陆地迁入,但语焉不详。

但是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和广东民族(宗教)研究所(现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曾调查广东潮州凤凰山,知道当地畲族系宋代来自闽西龙岩一带。而龙岩传说,当地畲族唐代来自宁化。

此外,在闽东霞浦畲族,也有李、吴、周、林、千、刘、张、羊、王、宗、世、章、朱、爰、曹、方、康等姓氏,但年代均较后,且多为汉人入赘加入畲族而保留原姓者。

畲族是一个具有其民族特点的单一少数民族,截止2020年其人口总量不足一百万人。作为55个少数民族中的“微型”民族,畲族主要聚居于福建、浙江、安徽、江西四省。相传其原始居住地在潮州市凤凰山,这也是畲族人自称“山哈”的主要依据。

如果按照畲族民族语言畲语进行翻译,“山哈”即为“住在山上的客人”之意。从其民族自称“山哈”也可以证实,畲族先民应该起源于潮州市凤凰山。但后来因为历史变迁、民族变革,或者外族侵扰亦或是寻求生路,畲族人才东迁进入福建及其他省份。

自古以来畲族在随着时代变迁过程中,不仅曾几易族名而且还出现过大规模迁徙。而其族名就体现出了畲族的发展与变迁,“畲瑶”“瑶”“瑶家”“山瑶”“瑶人”等,都曾是畲族的他称和部分自称。

直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畲族的族名才被正式确定下来,并且成为了畲族的法定族称。

闽东宁德,山海之情

剧中的山海之间便是俗称闽东的宁德市, 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宁德的家乡历史(闽东宁德山海深情)(5)

畲族人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进入福建的少数民族。从唐朝开始至明清时期,畲族先民从闽、粤、赣三省交界一带陆续迁移到闽东。其中,畲族是宁德的主体少数民族,而宁德,也是全国畲族人口最为集中之地,达20万人,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全省的二分之一,迄今保留着浓郁的畲族风情。畲族“双音”、三月三节俗、畲族银饰等更是文化宝库中的熠熠明珠。

刘婷玉认为,畲族的起源问题非常复杂,以往的研究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最早关于“畲”的文献记载是南宋景定三年(1262)刘克庄的《漳州谕畲》,“畲”可能是溪洞在漳州龙溪这一未开发的区域活动的人群;而宋元时期的“畲寇”“畲军”的记载大部分也是集中于这一地区;明清时期的方志对“畲”的来源有多种看法,或称“瑶”、或称“闽中旧土著”。

但经谢重光和郭志超老师的考证,明清时期部分福建方志是传抄广东、广西的方志、民族文献的结果,不能成为此时期对畲族观察的明确证据;尽管民国时期的学者对畲族、客家人是否同源也产生了一系列的争论,但近年来的语言学研究已经为这一问题提供了解决的可能性。《畲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中对畲族的历史来源的概括是基于族谱研究的成果,畲族由闽粤赣地迁徙至闽东浙南,时间不早于明代。她认为这一观点是相当准确的,而她的研究就是要钩沉这一迁徙的历史背景。

刘婷玉对比了畲族、瑶族文献的样式,发现其故事结构、母题、语言、词语有部分重复,甚至提及了从湖南、广西、广东迁徙而来的过程,但可能在明朝以后与瑶族群体发生了分化。在梳理族谱的过程中,她将畲族族谱中体现的初迁地信息制表汇总,发现畲族出迁的时间集中于洪武十三年,与万历《福宁州志》中的《修城记》中卫所建置的时间对应。

族谱中也多有记载明初的祖先与卫所军的关系,因此可推断畲族出迁可能与明初闽东军事屯田系统的建立有关。她进一步将明初闽东的屯田村落信息加以稽考,发现畲族最早迁入福建的地名都落在明初闽东的卫所屯田区域。这启发了她将元明之际社会动荡与人口的大量损失、明初福建都司卫所系统的建立、卫所及其屯军的人员构成三个问题串联起来思考。

她将关注的时段上溯至宋元时期,发现宋元之前的畲军编制清晰。由宋历元之后编入元代的屯田军系统至明初作为归附军进入明代军屯系统,而这些闽西的卫所屯田的位置反而分布在闽东,这些史志记载与族谱记载互相对应,具有一定的可靠性。这就将宋元以来的畲军与明初闽东的军屯相联系起来。

在完成历史文献的溯源之后,她进一步思考宋元时代的“畲”与明清时代的“畲”以及“畲”与汉人民系尤其是客家人所存在的异同。她认为,畲族和客家人的差别最主要体现于婚姻圈,即畲族人保持着严格的蓝、雷、钟三姓内婚制,但在生活区域、祖先崇拜等方面也存在着各种差异。

最后,刘婷玉借用民国以来畲族族谱中尝试建构“国族”(nation)的现象,指出清代至民国的畲族族谱中表现出强烈的“国族”认同,他们从微观层面体现出孙中山先生的民族主义对于边疆民族的巨大感召力,畲族族谱是畲族民众对于中华民族产生强烈向心力的确证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