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名的文殊雕像(实录-何鸿麦积山佛影)
最有名的文殊雕像(实录-何鸿麦积山佛影)麦积山早期佛像主要塑三世佛、交脚弥勒和思惟菩萨。佛像形体粗壮坚实、造型敦厚,面相长圆、口小唇薄,神情庄严,身着半披袈裟。如今,遗存龛窟最早造像在五世纪中期。但窟龛开凿最多的还是北魏时期,唐以后几乎没有新开洞窟。麦积山的山形较莫高窟等更险峻高耸,窟龛形态亦多样些,有大型阁崖外,摩崖龛与窟约各占半数。雕塑形态中有窟内石造像、造像碑,也有石胎泥塑、泥塑,圆雕、浮雕、薄肉雕、影塑等等,实亦较莫高窟多样些。这里的岩质为砂石加红土砾岩,不易雕塑。于是,施泥为塑或凿成石胎加敷薄泥再塑,变成了塑像的主要手段。自十六国时期,麦积山已有佛教流传。跨度延续至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各代,1600多年不断开凿、修缮,开凿、修缮。
“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冈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石块,高百丈寻,望之团团,如民间积麦之状,故有此名”。它坐落在甘肃有“陇上江南”之称的天水市郊,营造于1600年前十六国后秦时期,北魏、西魏、北周三朝皆大兴崖阁,造像万千。
麦积山石窟与敦煌、云冈、龙门并称“四大石窟”,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曾不断开凿或重修。历史上虽遭多次地震、火灾的破坏,至今仍保存窟龛194个,泥塑、石刻7800多件,壁画1000多平方米,北朝崖阁8座,被誉为 “东方雕塑馆”。
《麦积山佛影》收录的麦积山石窟老照片均为庐江草堂所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拍摄的原版照片或底片,涵盖麦积山石窟风景、石窟窟龛造像、散落造像、豆积山风景、瑞应寺造像等,约二百六十幅。
一九四一年农历四月初八,天水学者冯国瑞先生考察了麦积山石窟,揭开了对麦积山石窟勘察的序幕。此后,一九四三年国民政府教育部西北艺术文物勘察团、一九五二年中央西北文化局勘察团、一九五三年中央文化部勘察团以及其他学者的考察,都使外界逐步了解了麦积山石窟在艺术史、佛教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麦积山的山形较莫高窟等更险峻高耸,窟龛形态亦多样些,有大型阁崖外,摩崖龛与窟约各占半数。雕塑形态中有窟内石造像、造像碑,也有石胎泥塑、泥塑,圆雕、浮雕、薄肉雕、影塑等等,实亦较莫高窟多样些。
这里的岩质为砂石加红土砾岩,不易雕塑。于是,施泥为塑或凿成石胎加敷薄泥再塑,变成了塑像的主要手段。
自十六国时期,麦积山已有佛教流传。跨度延续至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各代,1600多年不断开凿、修缮,开凿、修缮。
如今,遗存龛窟最早造像在五世纪中期。但窟龛开凿最多的还是北魏时期,唐以后几乎没有新开洞窟。
麦积山早期佛像主要塑三世佛、交脚弥勒和思惟菩萨。佛像形体粗壮坚实、造型敦厚,面相长圆、口小唇薄,神情庄严,身着半披袈裟。
北魏后期龛窟数量增加很多,造像大多是秀骨清像。尤其是菩萨像,身材袖长清癯。
西魏时期开窟造像势头不减,大同元年(535)再修崖阁,重兴寺宇。此时的佛像承袭了魏晋高逸通脱、清俊潇洒的风格,并有所发展。人物造型更自然清圆,衣着多褒衣博带或交领儒袍。
北周龛窟较多,特别是开凿一批规模宏大的崖阁式大窟。造型也一改西魏的清秀感,开始出现饱满浑圆的身体,和低平肉髻。
隋代仅有八窟。造像手法朴实,简洁,并向圆雕过渡。
宋代开窟极少,但是对许多早期造像进行了重修,其中不乏高水准制之作。
总体看来,麦积山最好的作品,可以说在西魏、北周。
仔细考察,每一尊、每一组、每一像,都是那么有个性,出彩。
这些震撼的旧照,是对麦积山历史面貌最真实的回眸——其中涵盖麦积山石窟风景、石窟窟龛造像、散落造像、豆积山风景、瑞应寺造像等。
许多学者通过这些照片了解到麦积山石窟,而这些照片也成为我们了解那个时期麦积山石窟文物保状态的直接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