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小时候没读懂的经典课文(我才真正读懂了这些课文)

小时候没读懂的经典课文(我才真正读懂了这些课文)学生时代,读《背影》,只读到父爱的伟大和一个不善言辞的父亲对儿子的款款深情。随着阅历增多,年岁渐长,心境改变,终于读懂,《背影》写的是一个经历世事沧桑在人海沉浮的中年男子也当了父亲后与父亲的和解。《背影》是朱自清的经典散文,中学语文多年的必选篇目。我不明白它为什么会被“踢”出中学语文课本。因为偷书,他被打断了腿,没人同情关心他,甚至故意揭他的伤疤,往他流血的伤口上撒盐。在那些看客眼里,孔乙己的存在价值就是:说说你的痛苦,让大家开心开心。孔乙己好久没出现,没人关心他的死活安危。老板一边拨拉着算盘算账,一边懒洋洋的念叨:孔乙己还欠着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文章在这里戛然而止。如今,再读《孔乙己》,我读到的是人生的凉薄,冷到彻骨。《背影》——一个中年男人与父亲的和解

学生时代已经远去,人到中年,那些当初读的一知半解或者读不懂的课文现在读懂了。真的,有些人生感悟,只有岁月才能给你。

小时候没读懂的经典课文(我才真正读懂了这些课文)(1)

《孔乙己》——人生的凉薄

以前读《孔乙己》,有口无心的背着老师和参考书给出的主题思想标准答案,觉得课文是在控诉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戕害——孔乙己读书读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连个功名也没考取。他百无一用,死要面子,满口之乎者也,坚持认为“窃书不算偷”。只会钻进故纸堆研究“茴”字的四样写法,沾沾自喜,好为人师,连小孩子都对他爱答不理。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深奥莫测的小宇宙,孔乙己隔三差五的来喝酒,也许想在酒精中麻醉自己。

看课文中那些看似冷峻平淡的文字:“生活是这样的单调无聊,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他一来,店内外就充满快活的空气。”“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一样的高兴。”中年后,才读出,这字里行间,都是在写人生的凉薄。

因为偷书,他被打断了腿,没人同情关心他,甚至故意揭他的伤疤,往他流血的伤口上撒盐。在那些看客眼里,孔乙己的存在价值就是:说说你的痛苦,让大家开心开心。

孔乙己好久没出现,没人关心他的死活安危。老板一边拨拉着算盘算账,一边懒洋洋的念叨:孔乙己还欠着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文章在这里戛然而止。如今,再读《孔乙己》,我读到的是人生的凉薄,冷到彻骨。

小时候没读懂的经典课文(我才真正读懂了这些课文)(2)

《背影》——一个中年男人与父亲的和解

《背影》是朱自清的经典散文,中学语文多年的必选篇目。我不明白它为什么会被“踢”出中学语文课本。

学生时代,读《背影》,只读到父爱的伟大和一个不善言辞的父亲对儿子的款款深情。随着阅历增多,年岁渐长,心境改变,终于读懂,《背影》写的是一个经历世事沧桑在人海沉浮的中年男子也当了父亲后与父亲的和解。

中国人的感情内敛含蓄,父子一场,那个“爱”字怎么也说不出口。分别在即,前路未卜,心绪苍茫,千言万语只能化作一句话:“你站在原地别动,我买几个橘子去。”

当初给学生讲此文时,专门去看过《背影》的写作背景,因为婆媳矛盾和其它上不了台面的琐事,朱自清和父亲之间多有龃龉。写《背影》时,朱自清家道中落,祖母去世,祸不单行。处理完一干杂事,父亲还要拖着老迈之躯外出谋生,维持一大家人的生计。

一向强硬的父亲老境颓唐,开始在年富力强的儿子面前变得小心翼翼,对临行的儿子事无巨细交代再交代,唠叨琐碎。为了几个橘子,他拖着肥胖的身子费力地爬站台,这个一直端着的父亲在他力不从心的世界面前塌了架。在彼时的心境下,父亲的背影触动了儿子心底最柔软的一角,“我”的泪水终于决堤,在内心与父亲达成了和解。

传统的中国父亲多是不苟言笑、强硬、专横,严厉有余,慈爱不足。很多男人对父亲没有爱,没有尊敬,只有畏惧和怜悯。我宁愿相信,在那一刻,怜悯也是爱吧。

小时候没读懂的经典课文(我才真正读懂了这些课文)(3)

《故乡》——故乡是用来失望的

《故乡》表现的也是一个归人的乡愁,重返故乡后,乡愁反而更愁。记忆中的质朴,是如今的贫困;记忆中的天真,是如今的无知;记忆中的生机,是如今的野蛮;记忆中的平和,是如今的麻木。在离开故乡的时候,归人并没有什么留恋,只觉得失落和悲哀。

《故乡》中,我记忆中那个戴银项圈、月亮底下刺猹的少年,已经变成一个麻木、苍老的不成样子的中年人。一起长大的玩伴如今叫我“老爷”,那一声“老爷”,石破天惊,让“我”打了个寒噤,觉得我们之间隔了一层可怕的厚障壁了。

中年的你经不住撺掇,去参加中学同学聚会。看到当年白衣蓝裙的女同学已经变成粗服乱发的臃肿妇人,那个阳光清俊的少年已经世俗油腻的不成样子。酒过三巡,大家一起回忆了昨天感慨了今天憧憬了明天,气氛热烈。中年发福的他已经喝得面红耳赤,脚步踉跄,端着一杯辛辣的白酒站在你面前,眼神涣散,语无伦次:我上学时暗恋过你……唉,对了,你叫什么名字。全场哄堂大笑,包间里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你的心情和鲁迅听到闰土叫他“老爷”是一样一样的。

每次回乡,看到残阳下卧着的那些荒凉的小村庄,心情也和鲁迅是一样的:“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这次回乡,本就没有什么好心情”“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故乡是用来失望的。每个人的故乡都已沦陷,你心心念念的故乡早已经面目全非。只有在回忆中,它才美好纯净如初。

小时候没读懂的经典课文(我才真正读懂了这些课文)(4)

《边城》——失望之余虚构的一个梦

以前,读《边城》只读到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记住了那个触目皆是青山绿水叫茶峒的小城,和眼睛清亮从不动怒发愁像小鹿一样敏捷的翠翠。如今,知道这是沈从文对故乡失望之余写的许多年前的一个梦。

《边城》,是沈从文对于似水年华的追忆,对于美好时代的挽歌,对于乡愁的自怨自艾。

1934年,三十二岁的沈从文因为母亲病危从北平返回湘西。阔别十八年的家乡已经不是他记忆中美好纯粹的样子,湘西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的灵感发源地,是遗世独立、平静祥和的家园,是中国古代对于乌托邦最早的想象。

重回故土的沈从文,却在给妻子张兆和的信中写道:“这里一切使我感慨之至。一切皆变了,一切皆不同了,真是使我这出门过久的人很难过的事!”

故乡是用来美化的,故乡是用来怀念的,故乡是用来失望的。

现代性的大潮大浪,它不可抗逆地席卷了静谧安详世外桃源般的故乡,改变了数以千年的乡村形态。

从家乡回到北平之后,沈从文开始动笔写《边城》,写一条溪、一个女孩、一条狗、一个漫长的梦。沈从文知道乡村的失落不可避免也不可溯回,因此他在文学中,创造了一个想象中的过去,他只能在记忆中重回故乡。

岁月蹉跎,年岁渐长,原来那些读得一知半解或者读不懂的课文现在读懂了,或者咂摸出了另一种滋味。初读不知其中意,再读已是文中人。

没有什么能敌得过时间,真的,有些人生感悟,只有岁月和阅历才能给你。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