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雅克观点在西方世界影响(布伯对工业文明的洞见和批判)
马丁雅克观点在西方世界影响(布伯对工业文明的洞见和批判)由于童年时的人生体验,使得他提出了哲学中的“失之交臂”的概念,即用来指人与人之间那种不能真正相遇的生存状态和难以心心相印的隔膜处境。布伯提出的“失之交臂”概念马丁·布伯(1878-1965)是现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但是他同时也是一名杰出的教育家,他从事教育事业超过六十年,对教育和道德教育有独特见解,是存在主义教育理论流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布伯“我—你”关系论和萨特的“自我存在”论一起构成了存在主义道德教育理论的基本框架。布伯最重要的著作是《我与你》和《人与人》,贯通其中的精神实质就是“关系”“相遇”“对话”。2,“失之交臂”和“一次转变”
最好的教育方法是对话。教育本质上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帮助学生与你相遇,步入“我你”沟通的世界。
一切真实的生活,都是我与你的相遇。
——马丁·布伯
1,哲学家兼教育学家——马丁·布伯
马丁·布伯(1878-1965)是现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但是他同时也是一名杰出的教育家,他从事教育事业超过六十年,对教育和道德教育有独特见解,是存在主义教育理论流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布伯“我—你”关系论和萨特的“自我存在”论一起构成了存在主义道德教育理论的基本框架。
布伯最重要的著作是《我与你》和《人与人》,贯通其中的精神实质就是“关系”“相遇”“对话”。
2,“失之交臂”和“一次转变”
布伯提出的“失之交臂”概念
由于童年时的人生体验,使得他提出了哲学中的“失之交臂”的概念,即用来指人与人之间那种不能真正相遇的生存状态和难以心心相印的隔膜处境。
布伯哲学中的“一次转变”的含义
布伯在哲学中之所以建立“一次转变”的概念,源于他生活中的一次事件。在布伯年轻时,他研究犹太教中的哈西德主义和神秘主义,并逐渐成为欧洲犹太年青人的“指路人”。一天上午,一个陌生的年轻人拜访了布伯,虽然布伯热情友好并与之专注而坦诚地交谈,但却没有揣摩到年轻人真正想问的问题,没有真正地明白对方心里所想,该年轻人失望而归。两个月后,布伯得知年轻人战死沙场后追悔不已。
他当时写道:“我知道他来拜访我并非出于偶然,而是出于命定;不是为了一次聊天而是为了一个决定。他曾到我这儿,就在这个时刻。当我们处于绝望中而走向一个人,我们期待什么呢?我们期待的肯定是一个显现,借之我们被告诉仍有意义。从此我放弃了只是一种超常、一种精粹、一种升华、一种迷狂的‘宗教’,或许是它抛弃了我。”这件事对布伯思想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促使他不得不重新反思人与人之间‘对话’的可能性,以及这种对话的宗教及哲学意义。” 有人认为布伯从小与母亲分离的体验和在与人相遇上的失败经历使他深切地意识到“我与你在人生转变”关系的意义。
3,布伯哲学中的“双重世界”
在《我与你》的开篇,布伯指出:“人固执的秉持双重态度,因此世界于他呈现为双重世界。”什么样的双重世界呢?即“你”之关系世界和“它”之经验世界。前者是关系世界,关系世界中的事情是相互的,非功利的。而后者是人将他者视为一种经验之物、可利用之物。
布伯通过研究发现,工业社会正是将外物利用得淋漓尽致的时代,是“它”之经验世界极度扩张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们的身心大都患有疾病,因为非功利的关系世界消失了,面对物质和外物的海洋,人孤立无援,焦渴难熬,由“互相利用”构成的恶魔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量征服着你我。
经济是功利意志之家,国家是权力意志之所。在利益和权力面前,人不得不承受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失衡,故不得不屈从于这个对象世界。国家对个人的控制超过以往任何时代,成了马尔库塞所描绘的“单向度的人”。对国家而言,人们只是被经验所利用者,是“它”而非“你”。政治领袖和商业领袖都把和其共创业绩的人们视为劳动工具而非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生命,他们的任务就是善于发现这些劳动工具的特殊能力以供自己驱使。这难道不是用外行人的浅薄无知来取代内行人的练达管理,用浑浑噩噩的狂语来取代辉煌灿烂的理性?对统治者而言,劳动者只是被榨取被盘剥的对象,是“它”而非“你”。
4,教育的目的:如何让精神充盈,如何与“你”相遇
“教育的目的并非是告知后人存在什么或必会存在什么,而是教他们如何让精神充盈人生,如何与‘你’相遇”。在布伯看来,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步入“我—你”关系并展开“对话”的能力。而最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就是“师生之间的对话”。
柯希恩斯丹纳认为品格是“一种特殊的态度,一种给予绝对价值以优先地位的态度”。杜威认为品格是“习惯的渗透。”布伯反对这两种品格的定义。他认为品格是可以塑造的,学生的品格是一项尚待完成的任务,帮助学生塑造品格是教育者最伟大的任务。布伯认为“教育的实质是品格的教育。因为真正的教育者作为一个只有意于教学生认识或能做某一特定的事情的人,不仅仅要考虑他的学生的个别功能,他还要关注其学生如何作为一个整体的人,既是现实中生活在你面前的人,又是在一切可能性中他能够变成的人。”布伯认为品格教育是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和可能性的教育。
5,品格教育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格?
布伯认为,伟大品格乃是这种人:他愿意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作答,并且以他的行为和态度满足这种情形的要求,而这种满足的方式乃是,他的行为和态度的总和同时也表现他的自愿承担责任的统一体,他的积极的人生也融入这一统一体中。
布伯认为要培养人的良好品格是全身心投入“统一体”并对其负责。“统一体”是什么呢?布伯反对建立在某种集体之上的“绝对价值”,因为“通过集体化,个人已变得有了疑问。”“最高权力这里被归于一个集体。这个集体有权支配系于它的任何一个个人,这样个人就不再有完全的责任。集体成为真正实存物,个人则成为派生物。”
在这种情况下,构建人的巨大价值体系将陷入危险。无论时代发展到何时,集体都不能代替个人进入神与人所进行的长久的对话。另一方面的弊端是,个体的真理性通过被政治化和集体化而变得有了疑问和阻碍。
6,排斥小集体,小团体,渴望全人类的大集体
在布伯的思想中,他反对以民族、种族、政治团体等面貌出现的“集体”、“团体”,因为这将导致与他者进行“对话”的不可能。
布伯本人的人生经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为何对“集体”、“绝对价值”如此排斥。布伯作为犹太人曾受法西斯主义的迫害;就建立单一民族国家还是双民族国家的问题上,布伯坚定地主张建立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共生共荣的双民族国家,让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永世友好相处。这些经历让布伯对“种族”、“民族”、“政治团体”之类的“集体”、“团体”非常排斥。他倡导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集体”、“团体”——全人类,全人类作为一个更高层次的“集体”、“团体”,人类共同体内部可以实现“对话”。
由以上可以看出,正是对个人统一体的重视和强化,才诞生了人类统一体的渴望,而这些也是教育者应该让他的学生从中把握并强化的。对统一体的信任和获取它的意愿不是个人主义的回归,而是超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区别之外的一个阶梯。
在布伯那里,真正的品格教育是真正的团体教育,是超越一切民族或种族之上的全人类的教育。
布伯认为极端种族主义、极权主义、民粹主义、纳粹主义等这种小集体已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在这样的小集体中,个人丧失了责任和自由,成为特定“种族”、“民族”、“意识形态团体”这些“集体的奴隶”。如果想未来更有希望,我们就要从极端的、狭隘的“小集体”中解脱出来。在未来,通过具有大胸怀的品格教育教导人们培养起真正的社会意识和自我价值实现意愿。社会教育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有朝一日将在社会内部引发反对政治权力的革命。教育是一个强有力的手段。
7,现代人的危机:很难进行“我与你”的深层交流和对话
在布伯那里,现代人是存在弊病的,其中的一个就是无法进行“我与你”的深层交流。因为在主观和客观之间,在心灵与心灵未曾相遇之前,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对话是非常困难的,稍不留神就可能坠入黑暗的深渊,从而断送了对话的可能。
这里,深渊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失之交臂,意味着生活的无意义。诸此种种,我们经常不得不在彼此对立的力量和观点中选择价值的狭窄道路。只有“相遇”了,只有“到场”了,客观真理才能适时的显现。
人与世界有两种关系,一种是“我和它”的关系,另一种是“我和你”的关系。前一种是经验、利用得关系,而后者是双方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互相视对方为目的,具有直接性、当下性和互相性。前者是独白,后者是真正的人性对话,是心灵的相印和相遇。
对话分三种:真正的对话、技术性的对话、装扮成对话的独白。由于现实环境的蜕变和功利性的考量,现代人大都生活在后两种,因此现代人将越来越孤独,很难进行身心的深层交流和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