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新区片区规划(桂林新区产城共融)
桂林新区片区规划(桂林新区产城共融)
本报记者 孙敏
桂林选择向西拓展城市空间,与保护漓江的发展战略密切相关。
自古以来,桂林市的行政中心始终立足于漓江周边,城市一直沿漓江呈梭状发展的姿态。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桂林城市化进程加快,随着保护漓江与发展经济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空间趋于窘迫、交通环境日益拥堵、漓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逐渐饱和,拉大格局、寻求城市突围已成为桂林刻不容缓的目标。经过长期的调研与规划,“向西发展”的理念逐步酝酿成型。
2007年,自治区党委为桂林向西发展作出了战略定位——“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多年过去,从寥落冷清的郊外到如今的高楼林立、山环水绕,桂林新区的发展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实不为过,交通路网四通八达、政府机关单位陆续入驻、居住小区高楼林立、医院学校逐渐配套、公园水系画龙点睛,居民幸福感不断提升。
截至2021年11月,桂林新区累计完成投资760.44亿元。其中,“十三五”期间累计实施项目215项,完成投资约440亿元。目前,新区建成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含临桂区老城区),下辖12个社区,集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于一体的桂林新中心已然成形,蓝图变为现实。
说:“幸福不是敲锣打鼓带来的,而是靠奋斗换来的。”桂林用新区的建设成就践行着这句话的真谛。
向西发展 崛起之城
“临桂大道、西城大道,这些路以前全都是不通的。”回想起当年刚到临桂时的感受,新区管理委员会的一名工作人员很是感慨。
一片荒凉,是大多数新区建设者最初的感受。要在这片空地上建设一座新城谈何容易。
桂林新区的建设者们,用“拓荒牛”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开辟出桂林发展的新坐标。
2010年,新区建设正式启动,创业大厦、“一院两馆”(桂林大剧院、桂林博物馆、桂林图书馆)等7个建设项目率先开工建设。
创业大厦是新区建设的第一批地标性建筑之一。
钳工粟孝付是当时参与建设的工人。据他回忆,施工期间地表最热的时候温度逼近40°C,可建设者们战高温、斗酷暑,几乎天天都拖着两条“泥腿子”。400多天不舍昼夜的施工,19层的创业大厦拔地而起。
创业大厦的完工,点燃了新区建设的发展引擎。在接下来的几年间,“一院两馆”快速推进,陆续竣工并投入使用;主次干路网基本成型,新建城市道路64公里,其中主干路8条、次干路和支路31条,建成桥梁18座,总长度1170.11米,新区交通四通八达;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8万吨,排污截污净污能力不断提升,实施大律村、岭上村、陆家村等治污截污工程项目,城市管道维修20公里,新建庙岭街区污水管道约4.5公里,扩建2万吨一体化污水应急处理设备启用,水系水质从整治前的劣五类提升至准四类水质;高标准规划新区电网,实现全域电网下地,城市天际线全面优化……
钢筋水泥搭建起了城市骨架,交通路网架起了发展的桥梁。一座新城在新区建设者的汗水和时间的斗转星移中逐渐成型。创业大厦、桂林大剧院、桂林博物馆、桂林图书馆、山水公园等标志性建筑纷纷拔地而起,一张张规划蓝图变成了现实。
在快马加鞭建设新区的同时,新区的城市空间规划不断完善。“十三五”期间,新区完成了创业大厦及世纪立交两个核心区域重要节点6.57平方公里的城市设计方案,优化了这两大节点的用地功能布局;统筹新区核心区水系、山水公园、北区水系等项目的规划设计及建设管理,高标准规划指导新城建设发展,完善了空间形态和景观风貌;完善了各类规划方案修编,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控规覆盖率100%,凸显文化、教育、医疗、体育、商业、菜市场和交通出行等基本服务功能。
2014年7月12日,桂林市委、市政府机关正式入驻新区,标志着新区正式成为桂林城市新的行政、文化中心。
山环水绕 山水美城
生在山水甲天下的城市,对美的追求是刻在桂林基因里的执着。
如何再造一个新桂林,像老城一样美,甚至更美,是桂林市委、市政府在建设新区伊始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造城先造景,造房先造绿。
桂林新区的建设严格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建城”的发展理念,编制了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立新区生态城指标体系,制定多个绿色生态城相关的规范和技术导则,全方位引导和推动新区低碳、生态建设。
临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地势平坦,冬旱夏涝。建设新区,水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对于新区的建设者们来说,当年湖塘水系工程让人印象最深:“以前临桂的小河流之间没有贯通,旱季就干,汛期就涝。每到汛期,水都会淹没路面,临近的村庄受到影响。”据了解,当年的湖塘水系工程是新区建设项目中最庞大、建设工程量最大的项目。水系项目经过21个村屯,涉及21个村屯居民的利益,工程涉及面广,困难数不胜数。就拿最简单的来说,要把每段河流贯通,首先要清理和扩展河道,完成21公里的河道开挖,就很不容易。当年建设者们在奋斗中,一步步克服困难,如今已实现湖塘、河流的连通,同时解决了新区的防洪排涝难题。
这是一项艰辛且持久的工程,是桂林又一次对生态保护的执着与对美的接力,承载着桂林人民对山水新家园的美好期待。
经过几年打造,新区防洪排涝及湖塘水系工程、山水公园、会仙湿地公园、美国飞虎队桂林遗址公园相继完成,集自然风光、红色旅游、文化旅游于一体,仿佛一颗颗“明珠”落在新区大地,让这座山水新城充满“景气”和魅力。
2018年5月4日,新区防洪排涝及湖塘水系工程建成通航,标志着“山环水绕”的山水新城格局初步成型。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新区新版‘两江四湖’,美出了新高度。”自治区驻桂林人大代表们乘船考察新区水系,频频点赞。21公里的环城水系,不仅满足了新区生态用水和防洪需求,更是绘制出一幅“城在景中,景在城中”新画卷。
目前,桂林新区建成核心区环城水系21公里,水系及绿化面积约3700亩;水系建成4A级景区,8公里水路成为精品旅游线路;蓄水能力约220万立方,防洪排涝功能明显增强。山水公园建成开放,不仅成为市民游乐观光场所,更成为了新区的“绿肺”,极大地提升了新区人居环境的品位与形象。
未来,南、北区水系建成与核心区水系连通后,将会在新区形成一个景观优美的现代城市绿廊、水网,将进一步彰显新区山、水、城一体的绿色生态城市格局。
产城共融 魅力新城
让新区发展更有后劲,公共设施、医教配套配置是关键。
新区建设之初,教育资源配套短缺,“上学难、入学难”问题突出。在2011年之前,临桂各类学校(不含幼儿园)只有9所。2020年,临桂学校数达到30所,是原有学校数的3倍有余,新建学校数量为全市各县区之首。如今的新区,生活配套等服务保障功能日趋完备,建立了从幼儿园到高等院校(包含职业教育)全覆盖的教育体系。菜市场、商城、医院的建成,汇聚了一批优质医疗、文化、商业资源。随着城市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且转向常态化管理,新区承载功能日趋完善,新区人气不断聚集,核心区设有致和、三元、岩塘、环湖、七里坪、山水等6个社区,社会网格化管理实现了全覆盖。
2020年9月30日,在五彩缤纷的礼炮烟花中,新区第三座一站式商业综合体——临桂万达广场盛大开业,新区商业配套再次升级,当天涌入人数近30万。
从多年来只有一个花生唐城市综合体,到高端城市综合体如桂林新城吾悦广场、万达广场接二连三入驻,休闲娱乐的商业体聚集了大量人气,搅活了城西这片热土。大型商超的陆续入驻,满足临桂居民便利的生活购物需求。
枝繁巢暖引凤栖。
新区优质的创业和生活环境,为周边产业发展提供了充分保障,吸引了不少大集团大企业来投资建设,让大量从业人员在此安家落户,留住人才,不断壮大,形成“产”与“城”之间共生共利。
2018年9月5日,桂林经开区深科技智能制造项目签约,10月31日开工建设,从签约到开工仅1个多月时间,成功刷新“桂林速度”。2019年8月16日,第一部智能手机成功下线,桂林成为广西第一个生产智能手机的城市。
不仅是深科技,桂林新区优质的创业和生活环境,还吸引了华为、比亚迪、领益智造、华能集团、奥瑞金、申通物流等一批知名企业在这里落地开花。
除了商业资源的引入配置,新区的城市辐射带动功能日渐显现。
目前,桂林新区正在持续推进福达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建设,区域性冷链物流枢纽基本建成;桂林国际会展中心建设步伐加快,将构建延长会展服务产业链;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企业为主体的居民生活服务体系初步构建,着力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积极引进企业总部入驻,推进现代化的政务聚集区、信息服务聚集区和金融商务聚集区建设,大力布局新型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等要素向中心区聚集,增强服务业集聚区综合竞争力,将桂林新区打造成活力四射的现代产城融合示范样板。
这是一部创业史和城市发展史。欣欣向荣的新区以实实在在的效果证明:桂林在“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的实践中,让新区从无到有、由小变大、从城郊逐步成为行政中心,完成了一次破茧成蝶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