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怎么吃发挥抗癌功效(据说大蒜中的大蒜素能抗癌)
大蒜怎么吃发挥抗癌功效(据说大蒜中的大蒜素能抗癌)在孟先生身上,恰恰就证实了这个说法。原本是为了杀灭胃部的幽门螺杆菌,而坚持生吃大蒜,说不定还能收获抗癌的效果。却不曾想会因此加重胃病,连医生都说他糊涂,不应该乱吃大蒜。为了防癌,坚持生吃大蒜,结果如何?根据研究发现,大蒜虽然味道辛辣,但是其中的大蒜素却是个好东西。将大蒜切成碎屑后,静置一段时间能够产生较多的大蒜素。而提取大蒜素后发现,这种物质能够抑制细菌获取氨基酸等营养,能够杀灭一些细菌。而且还有实验发现,在每周吃2次以上的人身上,能让肺癌发病率降低44%,或许能够证明生吃蒜对抗癌有一定的影响。类似的实验还有关于吃大蒜和心血管疾病之间的,但大多都只是观察性的实验,缺少明确的证据。所以,在实验室中提取的大蒜素确实被证明有抗癌、杀菌的作用,但生吃大蒜能抗癌、杀菌的说法,却缺少一定的证据,不建议盲目尝试。
“医生,我这胃难受得厉害啊,怎么吃药也没用啊?”孟先生最近一段时间经常被胃痛困扰,有的时候疼的饭都吃不下去,整个人精神状态都非常差。这不,因为胃疼得厉害,来医院检查。在医生问诊、检查后发现,孟先生存在慢性胃炎的问题,并且胃部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建议他先稳住胃炎,并且尽快开始根除治疗。
可孟先生好像很意外,他表示,自己确实是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但自己坚持每天吃生大蒜,不是应该能杀菌抗病毒吗?怎么不仅没有消灭病菌,还加重了胃炎?
网传大蒜中的大蒜素能够杀菌抗癌,还有人表示生吃大蒜就能根除幽门螺杆菌,孟先生正是因为相信了这样的话,这才酿成大祸。
大蒜中的大蒜素,用处可不少
根据研究发现,大蒜虽然味道辛辣,但是其中的大蒜素却是个好东西。将大蒜切成碎屑后,静置一段时间能够产生较多的大蒜素。而提取大蒜素后发现,这种物质能够抑制细菌获取氨基酸等营养,能够杀灭一些细菌。
而且还有实验发现,在每周吃2次以上的人身上,能让肺癌发病率降低44%,或许能够证明生吃蒜对抗癌有一定的影响。类似的实验还有关于吃大蒜和心血管疾病之间的,但大多都只是观察性的实验,缺少明确的证据。
所以,在实验室中提取的大蒜素确实被证明有抗癌、杀菌的作用,但生吃大蒜能抗癌、杀菌的说法,却缺少一定的证据,不建议盲目尝试。
为了防癌,坚持生吃大蒜,结果如何?
在孟先生身上,恰恰就证实了这个说法。原本是为了杀灭胃部的幽门螺杆菌,而坚持生吃大蒜,说不定还能收获抗癌的效果。却不曾想会因此加重胃病,连医生都说他糊涂,不应该乱吃大蒜。
为了防癌而生吃大蒜,可能会因为其中的硫化物等带来难闻的口臭,光靠刷牙很难解决这种臭味。
而且大蒜本身的味道比较辛辣,对肠胃来说也是一种刺激。如果你原本就存在肠胃疾病等问题,也可能因为生吃大蒜而刺激肠胃不适,加重胃病。
提到这里不得不提醒4类人,为了健康着想,不建议随便吃大蒜,以免伤身。
大蒜虽好,有4类人别乱吃
第一类,有肠胃病史的人
前面也提到了,原本就有肠胃疾病的患者,胃黏膜受损的情况下生吃大蒜也会让肠胃黏膜不适,更容易带来胃酸分泌过多,腹痛等症状。
第二类是肝不好的人
大蒜中的挥发性物质,可能会加重对肝病患者的消化道抑制作用,也容易引发恶心、干呕等症状,对健康不利。
第三类,眼睛不好的人
存在白内障、青光眼、结膜炎等眼部疾病的患者,不宜在病情发作期吃大蒜,可能损伤眼部,对病情康复不利。
第四类是体质敏感的人
包括但不仅限于婴幼儿,如果你吃大蒜后会呼吸受影响、过敏不适,也应该尽量远离大蒜,以免受伤。
虽然有研究发现大蒜中的大蒜素是种好东西,却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大蒜,也并非生吃大蒜就一定能收获这些好处,如果你随便吃,反而可能加重身体的不适,对健康不利。
知识科普:关于大蒜,2件事很多人不知道
关于大蒜,其实还有2件事很多人都不知道,了解清楚对健康也有好处。
首先,大蒜并不是吃得越多越好
大蒜中的大蒜素需要生吃才能被利用,但是需要将大蒜捣碎后,静置10分钟左右,才能产生更多的大蒜素,适当吃点确实有好处。但并非吃的大蒜越多,摄入的大蒜素越多。每人每天生吃2-3瓣就比较多了。
其次,糖蒜、腊八蒜和生蒜不是一回事
腌制的糖蒜和腊八蒜中大蒜素非常少,对细菌等几乎没有作用,人们可以冲着口味去吃,想要借此杀菌就有点难了。
研究发现,大蒜中的大蒜素能够杀菌、抗癌,这确实是真的。但生吃大蒜和这里提到的大蒜素是两码事,如果你盲目地去吃大蒜,只怕会让健康面临一些不必要的风险,反而容易伤身。
参考资料:
1、「蒜」你赢了!蒜与医学的故事,真是让人想不到丨Dr.Why·奇点网·2019-06-19
2、关于大蒜,你了解多少?生吃好还是熟吃好?·北青网·2021-01-30
3、Petrovska B B Cekovska S. Extracts from the history and medical properties of garlic(大蒜的历史和药用特性提取物)[J]. Pharmacognosy Reviews 2010 4(7):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