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猫英语分级阅读文本(汉语分级阅读学习指导-第1册我爸爸)
黑猫英语分级阅读文本(汉语分级阅读学习指导-第1册我爸爸)A:我爸爸在家的时候总是坐在沙发上玩手机,不出门。B:我爸爸总是陪我读书写字,我喜欢听他讲故事。A:我爸爸总是睡懒觉,怎么也叫不醒。B:我爸爸每天叫我起床,送我去幼儿园。A:我爸爸总是不在家,他回来的时候我都睡着了。
作品解析
爸爸在孩子的心目中总是那么高大。对孩子来说,这世上最快乐的事情就是骑在爸爸的肩膀上玩耍,在爸爸的肩膀上看到的风景更美丽。
父亲是怎样的存在?
孩子说……
A:我爸爸总是睡懒觉,怎么也叫不醒。
B:我爸爸每天叫我起床,送我去幼儿园。
A:我爸爸总是不在家,他回来的时候我都睡着了。
B:我爸爸总是陪我读书写字,我喜欢听他讲故事。
A:我爸爸在家的时候总是坐在沙发上玩手机,不出门。
B:我爸爸经常带我去公园做运动,玩游戏,可开心了!
......
在孩子的心目中你是怎样的父亲呢?你的行为会在孩子心中留下最初的印象。在孩子的童年时期,如果父亲能够更密切地参与其中,会让孩子的性格发育得更加完善。所以,请抽出宝贵的时间,陪陪孩子们,享受欢乐的亲子时光,享受孩子对你的崇拜!
在孩子的心目中……
我爸爸是一座大山。
父爱是一座大山,高大而巍峨。
我爸爸是一把大伞。
父爱是一把大伞,总在有雨的天里撑着。
我的手小小的。 我爸爸的手大大的。
爸爸的大手能把我举过头顶。
我的脚小小的。我爸爸的脚大大的。
爸爸的大脚能让我站在上面开火车。
我爸爸是世界上最厉害的人!
为什么《我爸爸》是整套分级阅读的开篇
我曾一度想把《我妈妈》定为整个系列的开篇,毕竟大多数家庭中,妈妈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过程中参与度更高,妈妈总是给孩子讲故事。但几番纠结思考之后,还是把《我爸爸》定为孩子开启阅读大门的第一本书。
我们想让爸爸参与到亲子共读中。
让孩子听见你独特沉稳的声线,
这声音听上去就让人很安心,
这声音讲什么都是那么的可信。
我让爸爸跟孩子一起游戏。
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强大和力量,
这力量能让孩子感到安全,
这力量能把孩子高高举过头顶。
《我爸爸》整个故事只用了15个汉字。这最简单的15个汉字反复组合排列,不仅仅让孩子学会了基础的汉字,更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父亲的高大伟岸。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读懂父亲,
希望每个父亲都能陪孩子读懂世界!
阅读学习指导
阅读是一种纯粹的快乐。
拿到一本书后,孩子们能开心地阅读是最重要的。当你的孩子读过《我爸爸》这本书之后,提出爸爸我也要骑肩膀,请你不要吝啬,高高的举起他,轻轻的放在你的肩膀上,这就是最好的阅读。
对学有余力的孩子,可以进行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和看图说话的训练。
使用练习手册做深入的系统学习。
创作历程
幼儿读物常常只有几个汉字,文字难以表达的部分就需要图画来说话。越是简单的几个字,越是难表现。
希望爸爸是伟岸的、高大的。在构图和人设上要突显“大”和“小”的对比,要震撼,让孩子产生情感共鸣。纯粹对比手,脚的大小显然不好表现,也缺乏可读性。让爸爸和孩子在一个环境中,一项活动中来体现最好。创作这本书时也是个金色的秋天,于是秋游的场景立刻跃入了我的脑海。
线稿
宝宝坐在爸爸的怀里,
仿佛能听见孩子的欢笑。
宝宝骑坐在爸爸的肩膀上,
仿佛能听见流动的山风。
修改
原图爸爸是络腮胡子,关节、皮肤纹理、毛发明显。虽然加强了高大、粗狂的男性特质,但大多数中国年轻的爸爸们并不是这样的形象,不符合多数儿童心目中爸爸的样子。我让插画家去掉了络腮胡。并加入了风筝、大雁、地垫、帐篷、水壶、汽车等秋游元素,丰富画面可读信息。
色稿
收到第一次色稿我有点意外。最大问题就是色彩“生”,饱和度太高,没有细节和层次,焦黄一片。爸爸的衣服一身荧光绿,男孩的衣服一身芭比粉。现实生活中是不会有人这样穿衣的。
有很多插画家造型构图能力都非常强,基本功扎实,但一进入色彩这个领域就会无从下手,就是缺乏“色彩”感觉这种神秘力量。
在生活中找到“色彩感觉”
深秋的街道
树干就有3个色相的不同层次:灰白、灰绿、深棕
树叶近处是中黄,中景是黄绿,远景是棕色
人物服饰
人物服饰的样式和色彩可以从近期热门的影视作品、时尚杂志,电商热门销售中获得借鉴和参考。把自己就想象成画中人物,如果你穿着画中服饰敢走出门,那就说明你没画错。
终稿
经过多次调整之后,色彩合理、明快、饱满,有变化,最终才呈现出接近想要的效果。
最后想说
互联网时代的作品应该是进行时的,是活着的。第一版并不是最终版本,应该随着儿童的使用和作者的认识变化而不断进步。
希望大读者小读者们在看到这本书之后,能提出更多更好的提议,让孩子们参与到作品的创作和完善中来。
欢迎参与讨论,共同完善作品!
什么是优秀的汉语启蒙?
作品!阅读!教学!效果!四位一
【作品】
文学作品本身的选择和创作是否适当,至关重要。它决定了学习的高度、广度、深度。
【阅读】
贴近儿童生活,体验阅读的乐趣,建立阅读的习惯。
【教学】
在教学理念上不低估儿童的天赋,在教学设计上不高估儿童的认知发展。
【效果】
重应用,重效果。基础知识,阅读理解、语言表达并重。带给孩子看得见的进步和成长。
作者 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