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梁平最贫穷村(梁平最高山区发现省级一把手高官大院)

梁平最贫穷村(梁平最高山区发现省级一把手高官大院)何氏古宅这里与万梁古道上的老响鼓岭,相距约1公里,它在上游水库的上方。村落的核心是何氏古院,原为当地旺族何氏所有,解放后打土豪分田地,古院则分给了丁姓等贫下中农居住。村委龙主任介绍,古建筑群由朝门、何氏书院、左右四合院、上下宅院、外宅陪院组成。占地28亩,大小房间共108间,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巡抚?可不是小官!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清代时主管一省军政民政,“巡行天下,抚军按民”,相当于今天的省委书记或省长了。巡抚如果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为从二品官员,如果加兵部侍郎衔,为正二品大员。此一图据梁平论坛微信号我们从梁平城区驱车高速路,10分钟后到万州孙家下道,再沿小公路行30分钟,到达了响鼓岭磨子岩下,车停响鼓岭李花谷山庄的广阔坝子。依石栏向山下一看,三面环 山,中间果然一片巴渝乡村风格、青色瓦顶、土木混合结构的民居村落。好吧,看下面关于古村落的5分多钟MV视频

梁平最贫穷村(梁平最高山区发现省级一把手高官大院)(1)

响鼓岭

与万州交界的梁平城东响鼓岭,周边分布着梁平最高的数座山峰!跟随老傅,探秘梁平人身边的史事!

10天前,我们推送了《梁平发现古代高速公路~悬崖上建成,抗战曾发挥巨大作用》一文,讲述了万梁古道的来龙去脉。上周,梁山街道天鼓村(原属城东乡)村委龙主任打来电话称:老傅,我们这里响鼓岭背后磨子岩下,有一片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其中核心是一组100多年的何氏古院,是清同治年间湖北巡抚何正伦的豪宅!

梁平最贫穷村(梁平最高山区发现省级一把手高官大院)(2)

视频截图

巡抚?可不是小官!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清代时主管一省军政民政,“巡行天下,抚军按民”,相当于今天的省委书记或省长了。巡抚如果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为从二品官员,如果加兵部侍郎衔,为正二品大员。

此一图据梁平论坛微信号

1、古院分给了贫下中农居住

我们从梁平城区驱车高速路,10分钟后到万州孙家下道,再沿小公路行30分钟,到达了响鼓岭磨子岩下,车停响鼓岭李花谷山庄的广阔坝子。依石栏向山下一看,三面环 山,中间果然一片巴渝乡村风格、青色瓦顶、土木混合结构的民居村落。好吧,看下面关于古村落的5分多钟MV视频

这里与万梁古道上的老响鼓岭,相距约1公里,它在上游水库的上方。村落的核心是何氏古院,原为当地旺族何氏所有,解放后打土豪分田地,古院则分给了丁姓等贫下中农居住。村委龙主任介绍,古建筑群由朝门、何氏书院、左右四合院、上下宅院、外宅陪院组成。占地28亩,大小房间共108间,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

梁平最贫穷村(梁平最高山区发现省级一把手高官大院)(3)

何氏古宅

梁平最贫穷村(梁平最高山区发现省级一把手高官大院)(4)

何氏古宅

老龙评价说,何氏古院集建筑、雕刻、绘画、书法艺术于一体,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2、何家捐建了绝壁驿路和大拱桥

土著龙主任介绍,湖广填川,何氏来到响鼓岭世居,田园耕读,文化人辈出。从清朝中叶开始,何氏家庭便成立何氏书院,长期供奉孔圣人,以儒家思想教育后代。何家 子弟秉承家训,发奋读书,家族代有人才辈出而领尽风骚,成为万梁古道上远近闻名的书香世家和“有钱人”。

梁平最贫穷村(梁平最高山区发现省级一把手高官大院)(5)

线路图

梁平最贫穷村(梁平最高山区发现省级一把手高官大院)(6)

德兴桥

以前的万梁古道是走万州——分水——福禄-——蟠龙——梁山,坡急路远,清中叶乾隆年间修建分水——响鼓岭——城东——梁山的驿道募捐时,何家四位老爷义务认 修万州孙家镇花岩险路大坪至卡门最险路段,在绝壁上凿成3米宽的青石板路,并修了那座横跨山涧的大石拱桥“德兴桥”。桥如上图

3、历任湖北巡抚并没有何正伦这人

龙主任说,何氏古院有一系列完善的防御系统和排给水系统。现存“老屋”由清代同治年任湖北巡抚的何正伦修建,其后清代光绪年间由何氏三位老爷何正伟、何啟迪、 何啟成扩建而成。

梁平最贫穷村(梁平最高山区发现省级一把手高官大院)(7)

房屋图片

梁平最贫穷村(梁平最高山区发现省级一把手高官大院)(8)

房屋图片

正屋体现了正堂至高无上的地位。各厅之间左右均有首廊连接,中间有天井,形成“四水归堂”的建格局,体现“四方聚财”的民间建筑理念。屋上有雕梁画栋,门窗饰 以“福禄寿”等篆文图案,前门亦有山水画及钟鼎文、篆文书法,整座建筑很富艺术性,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现存清代民居的典型活样板。

梁平最贫穷村(梁平最高山区发现省级一把手高官大院)(9)

房屋图片

然而,老傅网上搜询明清历任湖北巡抚名单,却并没发现有叫何正伦的湖北巡抚。历任湖南巡抚名单中,也没有。百度“何正伦”三字,也没有巡抚的记录。

打问何氏后人,他们说,以前曾有何氏家谱记载了族中 显赫人物的传记,但可惜家谱尽毁于文革。不久前所修的家谱,则没有关于何正伦任湖北巡抚的记载。而关于祖上当大官的事,一直是祖辈父辈津津乐道的。

4、何氏另一古院毁于民国

其实,何氏家族还有一座古院,就位于今上游水库岸上,可惜毁于民国时期被军阀所烧毁,目前尚余石件等遗迹。

梁平最贫穷村(梁平最高山区发现省级一把手高官大院)(10)

响鼓岭上游水库

无论如何说来,今存的何氏古院的确别有风味。这里三面环山,地势宛如犀牛望月,充满灵气。而古宅前有一古井,名曰“福寿泉”,泉水冬暖夏凉、恒温20℃。“福寿泉”乃养生育人之源,老龙说,村中2100多人口,就有80-100岁老人50多位,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

梁平最贫穷村(梁平最高山区发现省级一把手高官大院)(11)

响鼓岭上游水库

古宅东连福音山佛韵禅绵,洪福齐天。南靠望乡峰,眺望忠县长江波漪连里,烟雾青山、梯田层层尽收眼底。西接高梁山脉松海连绵百里。北望响鼓岭,上游水库呈现湖 光倒影。

梁平最贫穷村(梁平最高山区发现省级一把手高官大院)(12)

观光景区

老龙还介绍,本地和外来的多位投资人成立了重庆响鼓岭生态农业公司,想依托古村落,帮助创建第三批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同时规划建设环村水系及村前生态农业观光景区。

目前500亩高山土李子已陆续投产,每年3月下旬至4月初看李子花,五一节看映山红,7月则可以采高山青脆李。而响鼓岭农庄则可以休闲、露营、度假、养老,吃住皆宜 。

相关链接>>

夏游响鼓岭,惊闻野猪吃掉万元李子

作者:梁中退休语文老师 蓝振中

立秋将至,雕塑师小蒋邀我带路去城东响鼓岭探寻古驿道遗址。清晨七点,蒋老师驱车前往。来到蓼叶河水库,我们沿狭窄的盘山村级公路上山,在快到山顶的一个上坡转弯处,车子的左前轮滑下了路基,车子开不动了。

梁平最贫穷村(梁平最高山区发现省级一把手高官大院)(13)

梁万古驿道

情急之时,后面来了两台小车,前面一辆下来一对中年夫妇,他们是上山买李子的农行职工。后面一辆下来两个在响鼓岭搞旅游开发的老总。

老总常年车行高山,经验丰富,他们用千斤顶升高左前轮,一人开车,一人指挥我们推车,车子终于上了路。蒋老师请老总把我俩拉上了山顶。山顶海拔1060米,虽是烈日当空,却是凉风习习,阳光柔和,不像山下那样火辣辣的。老总叫我们在即将完工的避暑山庄休息,他们忙着安排施工去了。

梁平最贫穷村(梁平最高山区发现省级一把手高官大院)(14)

响鼓岭

山庄建在名叫“磨子岩”的悬崖之下,有小路盘山直通岩顶。山庄四周十分开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它下面,山峦层层叠叠,竹木茂密苍翠。老总告诉我们,这深山老林,地灵人杰,藏龙卧虎,对面何家老院子在清代还出过一个浙江巡抚,后来不知是被朝廷问斩,还是被仇家刺杀,身首异处,最后家属用灰面捏了一个人头,算是全尸,从数千里外运回这深山安埋,也算叶落归根了。

梁平最贫穷村(梁平最高山区发现省级一把手高官大院)(15)

今天的城东响鼓岭古道

老响鼓岭距梁平县城40里,距分水30里老总有事下山了,蒋老师和农行夫妇到附近李子园采摘李子去了,我一人在山庄乘凉,见窗台上有几只粉笔,触景生情,忍不住用粉笔将吟咏的几句写在墙上:响鼓岭上,山高水长。白云生处,避暑山庄。凉风习习,心悦神爽。把酒临风,喜气洋洋。

临近中午,蒋老师开车到李子园装李子,车刚停稳,一对衣着朴素的中年夫妇热情地迎了上来,叫我下车摘李子吃,还给了我一个竹笆篓。李子园里一株株李子树上看不见什么树叶,一串串果实把树枝压弯了腰,成熟的李子掉在地里,随处可见。女主人见我摘得慢,就过来帮我摘,摘了小半笆篓,她笑着说:“这些李子送给你吃,不用付钱了。”蒋老师买了100多斤李子,称了秤,付了款,俩夫妇硬要我们吃了午饭下山,盛情难却,加上肚子饿了,我们也就不客气地留了下来。

梁平最贫穷村(梁平最高山区发现省级一把手高官大院)(16)

满树的李子

走进主人的几间土墙屋,凉悠悠的。土屋坐南朝北,单家独户,群山环抱,堂宽案远,视野开阔。主人一家祖孙三代,老父亲70多岁,面容黑红,他年轻时曾经走南闯北,十分健谈。他告诉我们,他家是土陶世家,十几代人烧窑制陶。三年大饥荒时,他带领生产队社员烧制土陶,用钵钵碗碗、坛坛罐罐换回粮食,队里没有饿死一个人。

四五年前,儿子不愿再干,自己又年迈体衰,才忍痛割爱,结束了制陶生涯。说罢,他将制陶的工具拿出来一一展示给我们看。蒋老师叹息道:“你家制陶的历史这样悠久,要是坚持到现在,梁平土陶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非你莫属,可惜!可惜!”

谈话间,女主人叫我们洗手吃饭了,主人家吃水用水都是从高山密林中用塑料管引来的天然泉水,清冽凉爽。午饭十分丰盛,绿豆蒸干饭,绿豆煮稀饭,青椒炒腊肉,煮南瓜,炒豇豆,炒白菜,绿色食品,味香可口。

席间,男主人说:“我们一家种植高山脆皮李致富,还得感谢乡长徐文峰,是他给我指的路,现在我家种了20多亩李子,李子销路很好,客户全是驾车上山自摘购买。今年野猪就糟蹋了2000多斤李子,损失一万多元。”

吃了午饭,我们再三道谢,告别了热情好客的深山一家人,驱车下山来到响鼓岭。据说,这山上产异石,用它铺路,人行其上,犹如擂鼓,“响鼓岭”由此得名。

梁平最贫穷村(梁平最高山区发现省级一把手高官大院)(17)

这条悬崖上200多年前开辟的万梁古道,不亚于今天的5A级景区云阳龙缸

响鼓岭古驿道是梁平境内最年轻的驿道,建于清代,是梁山到万州的捷径。在清代民国,乃至上世纪五十年代,这条路上人气很旺,过往客商、力脚挑夫,络绎不绝。梁平的大米、桐油、草纸、黄表纸。从这条路运往万州,万州的盐巴、布匹和其它日用品,从这条路运往梁平。

梁平最贫穷村(梁平最高山区发现省级一把手高官大院)(18)

万梁古道

万梁古道宽六尺,可供八抬大轿和马队通行,是古代当之无愧的“高速公路”。

因而响鼓岭的客栈店铺,生意兴隆,十分繁荣。特别是八年抗战中,梁平征集数万民夫将数十万石(一石240斤)军粮经这条路运往万州分水,上山45里,下山45里,挑夫们肩挑两箩稻谷,带上半张竹席,一个砂锅,一竹筒凉水,走到哪里黑,就在哪里歇。

他们披星戴月,风餐露宿,粒粒军粮都浸透了他们的血汗!梁山机场的军用汽油,也是由成千上万的梁山民夫从万州运往梁山,往返一趟,历时三四天,往往挑拢梁山,双肩磨破,血肉模糊。八年抗战,响鼓岭驿道,血汗斑斑,它为抗战胜利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梁平最贫穷村(梁平最高山区发现省级一把手高官大院)(19)

119年前,英国老太伊莎贝拉所摄,史存最早的万梁古道照片:万县至梁山途中的苦力

十年前,我曾经来这儿访古。这儿还有摇摇欲坠的客栈店铺,屋基周围,还有一口口盛水的石缸,青石板铺成旳驿道,宽阔平坦。然而,十年后的今天,老房子已经不见踪影,在路边仅有一口被苞谷杆压着的石水缸,一大段石板路也被碎石覆盖,修成了通往万州亭子垭的公路。眼前的响鼓岭,几乎看不见古驿道的遗迹!

梁平最贫穷村(梁平最高山区发现省级一把手高官大院)(20)

古时的卡门。石壁上还有门栓的卡槽。

我带着蒋老师往蓼叶河方向走了两三百米,看有没有值得拍摄旳驿道,结果也令人失望。有一段路基已被农民掏空一半,青石板悬在空中,随时都可能坍塌;另一段隐藏在林中的驿道,虽然完好无损,却因人迹罕至而被灌木杂草遮盖,无法拍摄。

梁平最贫穷村(梁平最高山区发现省级一把手高官大院)(21)

尚存的古道穿越林区。

我们冒着酷暑上山,就是要探寻响鼓岭古驿道遗址,拍摄一组有展览价值的照片,结果收获甚微,很有些扫兴。然而,我们登上了响鼓岭极顶,饱览了东山风光,收获了高山脆皮李,品尝了绿色农家饭,又觉得不虚此行。

(文字来源:蓝振中,梁平中学退休教师)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