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的重要性(语境与语用能力)
语境的重要性(语境与语用能力)(二)语境对语言使用(包括理解和表达)的制约及其表现第三 认为语境就是认知环境。D. Sperber和D. Wilson在其合作编著的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mmunication里指出 语境就是交际过程中双方都相互明白(mutual manifestness)的“认知环境”。这一理解包括当场的情景里具体的内容和事实(facts)以及交际双方对环境都相互明白的内容和各自拥有的、有助于理解当场情景以外的“背景知识”(Grice 1975)。例如:小李在家里 这时门铃响了。门铃就是构成小李加工各种假设的语境。因此 对语境了解得越透彻 就越有助于交际的开展。随着功能语言学和语用学的诞生 语境(context)研究越来越频繁和深入 人们对语境的理解可以大致归纳成三种:第一 认为语境是一门学问。语境研究不断深入的趋势自然地把语境研究提高到一门学科的地步(王德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语境与语用能力刘绍忠
一、语境及其对话语理解和表达的制约作用
(一)语境的理解
随着功能语言学和语用学的诞生 语境(context)研究越来越频繁和深入 人们对语境的理解可以大致归纳成三种:
第一 认为语境是一门学问。语境研究不断深入的趋势自然地把语境研究提高到一门学科的地步(王德春、陈辰 1992) 这一标志就是西? 光正编的《语境研究论文集》。
第二 认为语境是对语言理解起着巨大作用的背景知识。语境有两种理解办法:首先是宏观语境 即把与具体某句话相关的实际环境或现实环境(张志公 1992:240)和社会情景各方面当作语境。另一种研究从言语交际的具体实际出发来描写语境 称做微观语境研究。Leech的语境观属于微观 他指出 语境就是指说话人与听话人共同拥有的背景知识 这种背景知识对听话人理解说话人说出的具体一句话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Leech 1983 :13)。
第三 认为语境就是认知环境。D. Sperber和D. Wilson在其合作编著的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mmunication里指出 语境就是交际过程中双方都相互明白(mutual manifestness)的“认知环境”。这一理解包括当场的情景里具体的内容和事实(facts)以及交际双方对环境都相互明白的内容和各自拥有的、有助于理解当场情景以外的“背景知识”(Grice 1975)。例如:小李在家里 这时门铃响了。门铃就是构成小李加工各种假设的语境。因此 对语境了解得越透彻 就越有助于交际的开展。
(二)语境对语言使用(包括理解和表达)的制约及其表现
尽管人们对语境有不同的理解 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 即认为语境对语言的使用有着巨大的制约力。这表现在:语境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确定词义。不少研究(Leech 1983:13 ;金宝元 1992; 张榕 1992 :195)表明 语境是研究具体情景下话语意思的学问 语境对话语的理解和表达有着巨大的约束力。比如:
(1)(在菜市)顾客:(指着菜)多少?
卖主:一块六。
顾客:来三斤。 (张榕 1992:195)
本来“多少”、“一块六”和“来三斤”是十分平常的词 没有语境所指是毫无意义的。在脱离具体语境时“多少”无法与具体的货物匹配 当然不知道讲什么值多少。
语境对语言理解和表达的约束还表现在 一般场合说不通的话或表达法 在具体的语境里却可以理解并可以接受 有时甚至能起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
(2)妈妈 你脸上的笑 是爸爸寄来的吧!
(3)我是什么权威: 我既无权 又无威。 (张榕 1992:196)
很显然 例(2)中的“寄”与“笑脸”相搭配在语法上是不妥的;在现代汉语里“权威”也不能分开使用 属于“融合词”(fused phrase) 可是例句里的不符合语法的表达在语境里不但没有让人反感 却让人有生动活泼的感觉 是可以接受的。
有时 人们还可以在具体的语境条件下调整和选择语体来进行有效的交际(常敬宇 1992 :228)。请看下例:
(4)张秉贵:同志 您看看什么? (瞿祖赛:“我还没站够” 《北京晚报》82 年 10月 2日)
张秉贵同志是全国特级劳模 长期以来他作为北京百货大楼的售货员能坚持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工作中处处注意观察顾客对服务质量的反馈 总结出一套符合顾客心理需要的语言表达。他了解到一般情况下 顾客上商店是闲逛 英文里叫做window-shopping 看上了款式和色彩以及价格都合适的东西才买。当然 售货员的职责是尽量地兜售 其服务用语里常常有这样一句—“请问买什么?”(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有据于此 张秉贵凡见到顾客便改说:“同志 您看看什么”了。据报导 顾客一听到张秉贵的话后就立刻议论开了:“真是举止有礼 用语讲究 你听他说的是`您看看什么' 而不是`您买点什么' 假如说`您买点什么' 而你不买 有人会反感地说:`还不许看看吗?'”(瞿祖赛 同上)
语境还可以帮助人们选择话语意思并具有排除歧义的功能(王德春 1992:235;张志公 1992:239; 何兆熊 1992:198; 吕叔湘 1992:308; 徐思益 1992:333)。请比较例(5)和(6):
(5)我们老师在开会。
(6)我们老师应当想方设法把课教活 你们学生也要多动脑筋思索 不要只是死记硬背。
(张志公 1992:246)
例(5)表明 没有具体的的语境——不知道谁说出这句话以及何时何地说出这句话 句子里的“我们老师”是谁? 是单指还是复指?“我们”包括说话人本身吗? ——就不好理解。例(6)则因为有下句给它做了说明——属于上下文语境 “我们老师”当然指包括说话人在内的老师。
最后我们要指出的是 语境对于汉译英过程里的信息处理也同样有着制约作用(张普 1992 :516; 马景辰 1992:541)。比如陪同外国友人在广州市内骑车观光 外宾见到墙上的标语“广州是我家 清洁靠大家”问我是什么意思。我说“Oh it’s a slogan. It says that every citizen should do his best to keep the city clean.”这时“老外”连说“I see. I see.”后来我让学生把这句话翻译成英语 发现学生闹出许多笑话 比如有些学生把它译成“Guangzhou is my home and its cleanness depends on all of you.”其实 把中国的事物用书面语或口头语说出来时是不一样的 语境不同翻译表达也应该不完全一样 如果把这句话用书面语表达出来 可以按照口香糖上面写着的“Keep your country clean”稍加改造成“Keep your city clean”。
可见 语境对语言的使用有巨大的制约 这就要求我们在第二语言和外语的理解和表达中给以足够的重视和注意。这一点也正是本文写作的重要出发点。
二、语用能力的定义及其表现
(一)对语用能力定义的必要性
语用能力一词是在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之后所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术语和概念 在教学中早已被广泛使用。然而我们发现 人们对语用能力的理解和解释不完全一样 有些理解甚至十分片面或属于误解 因而有必要讨论。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试行本)》的附件一里 列出了作为检查高年级学生能力的交际能力参数细目。该表把语用能力作为交际能力的一部分 认为语用能力是体现语言使用者交际能力的一部分 同时也是保证交际成功的手段 这种理解和认识虽然有依据 比如在Candlin (1976:246)和Schmidt & Richards (1980:550)等看来 交际能力与语用能力似乎二者浑然一体 不可分割。但是我们认为这种理解和做法混淆了交际和语用能力的概念 势必会引起认识上的混乱 对实践产生误导。因为:
第一 交际与语用不同。交际可以是言语的和非言语的 一般说来语用是解释言语交际的 非言语交际的活动只能用认知语用学来解释(Sperber &Wilson 1986)。
第二 交际既是活动也是过程 此外有时交际还指结果。例如 言语交际(指说话的活动) 非言语交际(跳舞、跳交际舞等)都是交际的活动。比如我们可以说:
(8)我同David Curtis的多年交际表明 他是一个诚恳、热心和认真的人。
(9)这样的交际没意思 因为这种交际不会带来什么好的结果。
从例(8)可知 交际是个过程 而在例(9)里 交际则指结果和效果。
第三 根据交际的第一和第二两个特点可以得知 交际能力贯穿整个交际过程 既是过程也是结果 是体现在过程里的能力 同时也是保证结果实现的能力。
第四 语用能力则多与语言使用者的多层知识以及反映在语言使用上的能力有关 属于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的一部分 与语法能力或语言形式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相对 语法能力指语言系统中的语调、语音、句法以及抽象的语义或脱离语境的知识(decontextualized knowledge);语用能力则包括具体语境下理解和使用语言有效交际的能力(Leech 1983 ;Thomas 1983)。 按照前人的研究(Leech 1983; Thomas 1983; Wilson & Sperber 1979; Back & Harnish 1979; Akmajian et al 1980) 语用能力具有两个基本的特征:
(i)在某个句子具有多义或歧义的情况下 说话人(读者)能够正确和准确(rightly)(Thomas 1983:94)地选择出句子的意思。
(ii)在这个句子具有多义或歧义的特征的情况下 说话人(读者)能够充分依赖语境正确和准确(rightly)(Thomas 1983:94)地选择出说话人通过说出某个句子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
(二)语用能力的定义
根据以上对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的特征和实质的对比 我们给语用能力下这样的定义:
语用能力指听话人对语境的认识能力和在对语境的认识的基础上理解别人的意思和意图、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意图的能力。
从定义可以发现 语用能力由两个方面的能力组成:第一 语境识别能力。如上所说 语境对语用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决定性 识别语境就成为语用能力的一个先决条件和组成部分 是有效地表达自己思想的基础。第二 驾御语言准确或有效表达思想的能力。有效地表达自己是识别语境后的必然发展或结果;反之 如果误解了语境 那么有效地表达自己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 语用能力的实质是识别语境并在语境下准确地理解别人和表达自己。
(三)语境的识别是施展语用能力的前提
我们已经说过 语境对语言的使用(理解和表达)有着十分重要的制约作用 同时在给语用能力下定义的时候 我们还指出语境对语用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将通过以下语境例子进一步说明这一点。请看例句:
(10)If you did something for somebody and he says “ Thank you ” you should say “______.”
A. No thank you B. How are you
C. That’s all right D. Of course
本句里 “you”虽然是话轮里的说话人(处于主动地位) 但是语境却对他构成约束 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 他并不主动。学生选择答案之前必须清楚“you”在对话里是因为做了某件事得到人家的承认后所要做出的反映 因而学生应该懂得英语里“thank you”这个表达法的意思、用途以及回答办法。
答案A看起来像母语迁移(L1 transfer) 因为这个答案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汉语里在类似情况下的答语:“不用谢” “不谢”等。当然 答案A在一定语境下也可以算对 比如:某公司李老板让A在星期天加班加点 为了完成老板交代做的事 他连周末的约会也被耽搁了。于是当老板对他说“Thank you”的时候 A很生气地说:“No thank YOU!”这种情况下 答案A就是正确的了。
从字面意思看 答案B在英文里常被用以向对方询问身体状况的问候。此外 它还可以用作寒暄语(communion form)。然而 本句的语境决定了B不能用作回答对方感谢后的应对 属于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一例 或者说属于语际语言特征(interlanguage feature)。
答案C通常可用作: 第一 同意请求 如: 学生问老师是否可以用他的笔记 老师说“That’s all right”。第二 对歉意的应对 如: 学生头一回上课迟到并说了对不起 这时老师就可以说“That’s all right”。第三 用来应对别人的谢词。本语境里就属于这种情况 因此答案是C。
答案D主要用来正面回答或肯定别人的请求、疑问等 因而一般情况下不是本语境所能接受的答案。为什么说一般情况下呢? 因为比如在下面的情景下 该答案也算对: 小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帮小马弄到了一张足球比赛的票 这时小李说了“谢谢” 小马感到受之无愧 因而说出了“Of course” 意思是说:“你倒真应该谢谢我”。
(11)If you didn’t clearly hear what someone said to you you must say “______”
A. I beg your pardon? B. What?
C. What is it? D. Say it again.
本语境所涉及的是学会用学到的外语“表达歉意”。一般来说 学生学过的方法有几种 但这里不用学生去背出学过的东西再作答 学生应该做的是在提供的四个答案里选择一个 关键的问题是选择哪一个了。自己听不懂别人讲话 请求再说一遍 当然口气要礼貌点 因而答案B C和D都不大合适。答案当然只剩下A了。不过 学生往往按照汉语来理解和表达道歉 容易忽略“I beg your pardon”里“your”的字母“r” 如果出现这种错误 那就是汉语的负迁移了。
(12) — Good morning!
—______
A. How do you do? B. How are you?
C. That’s all right. D. Good morning!
该句涉及到跨文化交际中两种语言不同所引起的对寒暄语的理解与应对的不同行为。答案A B和D都近似于汉语里的“您好!” 答案C则有“对!”“没关系!”的意思。因此 选择之前需要辨义。答案A常用以被头一回介绍与别人认识后的应对; 答案B若按照其字面意思理解 是用以表达对他人的关心 而不照其字面意思来理解 则常被用作寒暄语。该题的困难常常出在汉语“您好!”或“您早!”对选择时的干扰。
为了进一步验证语境对语用能力的制约关系 我们曾经让30个学生做了包括(10)和(11)在内的15道选择题 这些句子是:
S1. If you didn’t clearly hear what someone said to you you must say “______”
A. I beg your pardon? B. What? C. What is it? D. Say it again.
S2. If you did something for somebody and he says “ Thank you ” you should say “______”
A. No thank you. B. How are you? C. That’s all right. D. Of course.
S3. If someone comes to your shop and wants to buy something you should say “______”
A. Can you help me? B. Can I help you? C. How do you do? D. What do you want to buy?
S4. — Good morning!
—______
A. How do you do? B. How are you? C. That’s all right. D. Good morning!
S5. — Is that Mary speaking?
—______
A .Yes I am Mary. B. Yes. Who are you? C. Yes. What do you want? D. Yes. Who is there?
S6. — Excuse me do you mind if I sit here?
—______
A .Yes please. B. No thank you. C. Please do. D. I don’t.
S7. — Tom’s mother is ill.
—______
A. Never mind. B. Don’t worry. It doesn’t matter.
C. Sorry. D. I’m sorry to hear that.
S8. — How beautifully you write!
—______
A. Don’t mention it. B. Thanks. C. Not at all. D. That’s not true.
S9. —______. Have you got a pen?
—Yes. Here you are.
A. Excuse me? B. I’m sorry. C. Thank you. D. Lend me a pen.
S10. — Tom this is Jack my friend.
—______
A. Hi sir. B. What’s your name? C. Glad to see you. D. How are you?
S11. —Help yourself to some apples please.
—______
A. No problem. B. Thanks. C. Yes I will. D. Good idea.
S12. —Would you please pass me the dictionary?
—______
A. Yes please. B. Never mind. C. Yes I do. D. Yes. Here you are.
S13. —______
—Go down this street then turn left at the second crossing.
A. Sorry can I take a bus? B. Hello how do I go to the station?
C. Excuse me which is the way to the station? D. Where is the station?
S14. —Shall I get some chalk?
—______
A. No you will not. B. Don’t get. C. No thanks. D. Not at all.
S15. —Will you please take a message to Jack?
—______
A. Certainly I’ll be glad to. B. Don’t get. C. Yes I will. D. I will.
结果发现学生的答题中反映出下面的问题或困难:
第一 不理解语境就开始做出选择 例如S1;
第二 无法理解语境并开始猜测选择 例如S2;
第三 按照一般语法规则做答 例如S5 12;
第四 无法理解言语行为意图 例如S6 14;
第五 按照汉语文化及语言方式施加语言行为 例如S7 8 11;
第六 不懂第二语言的应对策略 例如S9 13;
第七 完全套用汉语类似语境下的应对方式 例如S2 10 15。
其实 练习里的每道题都来自典型的日常英语对话。我们感到熟悉用英语对话的学生 答对率就高 否则就低。可以说每段对话都构成一个语境 学生必须首先识别语境——即我们面前的对话的字面意思是什么? 这段对话一般在哪些场合、对什么人讲的? 一位学生能理解语境后做出选择把握性往往就增大;相反 虽然不少同学也能理解对话的字面意思 但因不能对该段对话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等条件下说出来的做出判断 其答对率就明显地低。这表明能否识别语境直接决定着语用能力的高低。
诚然 正如Sperber和Wilson(1986)所指出的 关联存在相对性 我们认为对语境识别的准确性存在相对的程度问题。请看下面一段小故事:
(13) A man by the name of Mr Browter went swimming with his friends one afternoon. They had all put on their swimming trunks except him because he thought there would be some place for the swimmers to change clothes near the beach. However when they got there he found nowhere to change clothes near the beach. So Mr Browter had to go to a car and changed his clothes in it. But as Mr Browter was putting on his swimming trunks an elderly woman came near and stood by the car. Mr Browter had to hasten. Then he opened the door of the car and shouted angrily to the woman “Do you always watch people changing their clothes?” The woman shook her head and said “Do you always change your clothes in other people’s cars?”
以上的例句以及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 交际中双方都想把对方引到与自己相关的意思上面来 比如Mr Browter认为对方偷看他换衣服不礼貌 而车主却认为Mr Browter在她的车上换衣服不合适 双方都有道理。因为各自的关联点不同 或者说在同一语境下各自找到的相关不同 就很难交流理解。一旦他们都找到了相关点 那么相互之间就易了解了。这在言语交际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在第二语言教学中不仅要强调和重视语言形式的正确性问题 更重要的是要跟学生讲清楚在语境中学习和使用所学语言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使得正确性与语境挂钩 从而实现交际的预期目的。
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 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忽略了一些基本的东西。比如 在普遍推崇客观练习题的过程中 我们只注重让学生“知其然” 而没有要求他们“知其所以然”。我们认为 过去那种只讲练习答案而不讲练习的非答案的做法必须改变 否则在这里是答案的选择 到了另一个语境里就成为错误的选择了。分析正误答案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知道随着语境改变 答案就要变 这点正是下面我们要谈的。
三、结论与建议:在语境中培养语用能力
从上面已经知道 语用能力先是语境识别能力 然后才是语言表达能力 因而在教学中应该讲清楚语境的性质、种类和功用 为语用能力的形成找到基础。为此 我们建议注意在语境中教授和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做好以下几点:
(一)教授第二语言能力与阅读理解训练时 一定要讲授文化背景知识
听和读属于接受性技能 其形成和发展取决于理解。这方面中国学生所碰到的困难之一是语言以外的知识 即背景知识。因此第二语言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语言形式 更重要的是教他们学会用语言形式去获取信息。又由于信息总在各种语境中被表现出来 因而学会用文化语境知识来达到这种目的十分重要。
(二)教学生用学来的第二语言进行表达(包括口笔头和翻译)时 要注意场合和对象
例如下面的对话发生在教室就不妥:
(14)老师:夫妻之间要互敬互爱。
学生:那您是怎么做的呢?
老师:早上总得先吻一下才上班。
学生:下班后呢?
老师:一定要拥抱一下再吃饭。
……
(三)使用第二语言一定要注意把意思表达清楚
教学中应该向学生指出关于某个话题 什么话应该说 什么话不应该说 还有什么话说到什么程度就可以了等等技巧。
(四)在对话中或者结合对话来教授语言的使用 与本族语者交流时还要学会辨认对话过程里所表现出来的语气、语调
例如:
(15) —我看铃木的汉语学得不错。
—不错(?/ !)
—他的发音很标准。
—很标准(?/ !)
—日常会话完全没有问题。
—真的没有问题(?/ !)
(五)突出、强调语境对语法规则的制约力
必须跟学生说清楚 形式上对或者说语法上正确的东西在具体语境中不一定对 这点可以从上面例子里看出来。
(六)利用语境判断和排除歧义
注意教会学生用语境来排除歧义问题或困难。有人曾经写出词义辨析的小册子 把词义辨析得详细而清楚 然而根据我们的观察 这种做法用处不大 因为一遇上语境 这些辨析就不能解决问题。语用能力离不开语境 语境是反映学生语言使用能力的重要标志 对于培养渠道和强化工具必须给予极大的重视并付出积极的努力。
主要参考文献
Candlin C. N.1976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nd the debt to pragmatics” in C. Rameh (ed) 27th Round Table Meeting (237—56).Washington D. 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Leech G.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London: Longman.
Schmidt R. W. and J. C. Richards 1980 “Speech acts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pplied Linguistics vol. 2 no. 2: 129—57.
Sperber D. and D. Wilson 1986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mmunication. Oxford: Blackwell.
Thomas Jenny 1983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vol. 4 no. 2: 91—112.
常敬宇 1992a “语境对语体的选择” 见西光正(编):《语境研究论文集》 北京语言出版社 228—234页。
—— 1992b “语境与语义” 同上 249—260页。
—— 1992c “语境与对外汉语教学” 同上 548—557页。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工作小组(编) 1990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试行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何兆熊 1992 “语用、意义与语境”见西光正(编):《语境研究论文集》 北京语言出版社 298—307页。
金定元 1992 “语用学——研究语境的科学” 同上 170—177页。
吕叔湘 1992 “歧义类例” 同上 308—322页。
马景晨 1992 “翻译与语言环境” 同上 541—547页。
王德春 1992 “依赖语境捕捉话语信息核心” 同上 235—238页。
王德春、陈辰 1992 “语境学” 同上 128—161页。
王文虎 1992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环境利用” 同上 558—564页。
西光正 1992 “语境与语言教学” 同上 565—578页。
徐思益 1992 “在一定语境中产生的歧义现象” 同上 333—342页。
张 普 1992 “汉语语言信息处理与语境研究” 同上 516—540页。
张 榕 1992 “试论语境对语言的制约” 同上 195—207页。
张志公 1992 “语义与语言环境” 同上 239—248页
(本文首次发表在《外国语》199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