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从胆小懦弱到无所畏惧的故事(一年级男孩4分钟洗漱自觉晨读)
孩子从胆小懦弱到无所畏惧的故事(一年级男孩4分钟洗漱自觉晨读)相比男孩的利索,晃晃悠悠走出房间的爸爸更像睡不够被揪起来的孩子。4分钟洗漱完毕,自己换上校服就坐在客厅晨读。晨读完穿好袜子,看时间差不多,才叫醒爸爸送自己上学。
又是“别人家的孩子”!
广东一名1年级男孩,早上6点多闹钟一响麻溜出房门,径直走向洗手间。
4分钟洗漱完毕,自己换上校服就坐在客厅晨读。
晨读完穿好袜子,看时间差不多,才叫醒爸爸送自己上学。
相比男孩的利索,晃晃悠悠走出房间的爸爸更像睡不够被揪起来的孩子。
全程,没有妈妈什么事。
“爸爸带出来的孩子都这样,我家也是。”
其实不用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多乖巧自觉,只要妈妈够懒,孩子都是来报恩的。
这不是个例,还很常见。
因为孩子越催越慢,和“被动攻击”有关。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主动要求孩子做事,总是催促孩子,会让孩子的主观能动变成客观被动,当孩子没有了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就会产生不主动、不配合的抗拒心理。
遇到这样的情况,上海一位妈妈的做法绝了。
因为女儿以前出门总是磨蹭,做什么都要她催。
被折磨两个月后,她决定不催了。
既然女儿不急,她也不急,学女儿的样子慢吞吞穿鞋子、收拾东西,这弄弄那搞搞。
看她那么慢,女儿终于意识到这样下去真迟到了,一下子急哭了出来,还主动拿好外套想自己先走。
“懒”得催,不是真的懒,无所谓。
而是给孩子机会决定做什么,为自己做的事承担后果,让他意识到问题,从而自我改变。
只有孩子在自己的节奏上不断探索,他才会有更充分的成长空间,在实践和经验中,调整认知,一点点变主动,养成好习惯。
有时候妈妈“慢”下来,孩子才能“快”起来。
妈妈懒得包办,孩子更能干
前段时间在天津,一位小学校长的做法引发热议。
放学时段他站在校门口,一看到有家长帮孩子背书包的,就会上前温馨提醒“让孩子来”。
这无非是想“孩子的事情自己做”。
儿童发展心理学专家表示,什么都替孩子做,事无巨细帮孩子包办好一切,绝不是摧毁孩子自理能力那么简单。
还可能毁掉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和未来的人生发展。
就像《消失的孩子》里的袁午,从小到大,吃穿住行都被妈妈安排得妥妥帖帖,说什么做什么都妈妈决定。
结果,上学不会和同学相处,工作后不懂得跟同事交流,就连相亲,也需要妈妈亲自演练。
妈妈一去世,他瞬间没了人生指引。
名牌大学毕业,每天穿西装假装上班,瞒着爸爸躲进棋牌室里赌博;
爸爸饮酒猝死,他没有报案,反而把爸爸藏起来,就为了能继续领爸爸的退休金啃老。
看,一个事无巨细操办一切的妈妈,换来的大概率是“什么都不会”的白眼狼。
没有哪个孩子会因为妈妈什么都替他做而变得独立。
想要他能干优秀,妈妈一定要懒一点,尊重孩子的天性,在孩子能做和想做的事情上,放手让孩子来。
贵州六盘水有个7岁男孩,2年前对做饭感兴趣,妈妈就从0开始教他。
洗菜、切菜、炒菜、翻勺、调味、盛饭……每一个环节妈妈教得认真,他也学得带劲。
每到放假,妈妈放手让他负责全家人的饭菜,如今,他已经会二三十道菜品,厨艺赢得全家人的夸赞。
居里夫人说过,路要靠自己走,才能走越走越宽。
孩子的成长也是。
越是“懒”一点,尊重孩子的自主性,放手让他尝试喜欢、感兴趣的东西,孩子才能在每一次自我体验中,变得成熟、优秀。
妈妈懒得说教,孩子更懂事
想起女儿4岁那会,有段时间比较调皮捣蛋,要她做什么她偏不做什么。
回老家见到爷爷奶奶、姑姑叔叔,让她主动打招呼,嘴巴甜一点,她硬是不肯开口;
和小朋友一起玩,鼓励她跟别人分享玩具,她干脆收起来,跑进房间自己玩;
吃东西也是,老挑自己喜欢又容易上火的炸串,提醒她吃青菜她就摆起脸嚷嚷“不要”。
“小孩子没礼貌没人喜欢,有好玩的东西一定要懂得分享,吃东西营养要均衡这样才不生病。”
叭叭说了半天,感觉她一个字都没听进去,还被说急眼了。
“妈妈你好吵啊,我就是要这样。哼。”
后来看到心理学家皮亚杰的“三山实验”理论后才发现,6岁前的孩子,都以自我为中心。
他只能从自己的观点看世界,很难理解、明白别人的观点。
越小的孩子,越不适合讲道理。
说教、唠叨,在孩子听来,全是噪音。
自那以后,我就决定“闭嘴”,不再一遍遍告诉女儿该怎么做,不再拿自己的道理去要求她。
而是尝试“旁敲侧击”引导她。
想提醒她主动跟别人打招呼,我说“爷爷奶奶那么喜欢你的声音,你要是喊他们,他们一定很开心”。
希望她表达善意,懂得分享,我会在她面前示范,让她知道怎么做。
当她做到了,我会不停表扬肯定“你看你做得多棒”。
如今看到女儿越来越懂礼貌,不再像过去那样急躁不讲理,我真心感慨:
妈妈嘴巴上的“懒”,是需要不断修炼的自律,更是“行不言之教”的教育。
遇到问题,不靠嘴皮上的功夫,而是以身垂范、用实际行动引导孩子慢慢变好,孩子才能真懂事,真正改变自己的行为。
妈妈懒得干涉,孩子更自主
心理咨询师凌想在书中讲过自己和儿子一段经历。
儿子在姥姥家养成了边看电视边吃饭的习惯,她想纠正改过来。
到姥姥家后,儿子条件反射似的嚷嚷要开电视,她直接说不行,结果一顿饭下来,母子俩一直为这件事来来回回纠缠了好几次。
“这样吧,每天你可以看一个小时电视,怎么样?
这一小时的电视时间由你来掌握,什么时候看,看什么,都由你决定,但时间不能超过一个小时。可以吗?”
儿子很痛快地答应了。
可不一会儿,儿子开始央求她想看电视,这时她没有说不行,而是提醒儿子“可以啊,不过一天只能看一小时,你要把握好时间”。
结果儿子一愣,很显然没习惯这种让自己做主的情形,便再一次试探她的态度,说想看电视。
她还是那句话“你可以看,这事不用问我了,你自己来决定”。
儿子想了又想,最终选择继续吃饭,没再央求打开电视了。
这让她多少有点意外,想不到自己的小小让步和妥协,会让儿子重新思考什么时候看电视这件事。
甚至到了下午,儿子和姥爷玩电脑,会问她“看电脑也算电视时间”。
得到确认后,儿子和姥爷表示自己只能玩20分钟电脑,无须她多言,更不用她要求什么。
以前看不看、看多久都是妈妈说了算,如今变成自己做主,他反倒懂得要好好计划一下。
很多时候妈妈之所以感觉,越管孩子效果越差,恰恰是因为:
对孩子的干涉是外在力量,对孩子的控制和限制只是一时,一旦管不着,孩子就故态复萌。
而妈妈适当地放权,不过多要求和控制孩子,拥有自主权的孩子才更会自我管理。
稻盛和夫在《母亲的教诲改变我一生》分享道:
“有一个‘懒惰的母亲’,孩子的童年是多么幸福。
只有父母懒惰,孩子才能勤奋,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找到自己的路。”
父母和孩子之间,存在一种能量守恒:
你懒一点,孩子就主动点、能干点、懂事点、自主点。
当一个“懒”妈妈,不是撒手不管,不是不负责任,反倒是“为孩子好”的善意。
要相信,我们让什么,孩子就成长什么,我们放开的手,便是孩子独立、自律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