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芯会友(这场芯战没有旁观者)
以芯会友(这场芯战没有旁观者)故事并不复杂。《芯战》战什么?更难得的,是其中的格局、勇气和诚意。水军?吹牛?还是确实有料?让我们一起走进影片,揭晓你自己的感受。
4月26日,《芯战》打响。
一部由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出品的知产题材微电影,小众到看眼介绍就想叉掉。
不小心看了,却意外精彩。
不填鸭,不说教,不占领智商高地,逻辑全程在线。
更难得的,是其中的格局、勇气和诚意。
水军?吹牛?还是确实有料?
让我们一起走进影片,揭晓你自己的感受。
《芯战》战什么?
故事并不复杂。
国星公司上市前夕,美洲雷神公司向法院提起上诉,再次状告国星的凤凰芯片侵权。
一方言之凿凿。“首款自主设计的人工智能芯片”,定位无比清晰,就是纯正的“中国芯”。
另一方卡点官宣。记者现场逼问,慷慨陈词的国星创始人郭华被怼台上,眉头紧锁。
抄袭还是打压?一时间流言四起。
本土初创企业vs全球芯片巨头。
故事讲到这里,敏感的观众或已品出来,“芯战”二字,指代为何。
众所周知,芯片领域被“卡脖子”,是我国一直以来的“芯病”。
早年的“巴统”,90年代的《瓦森纳协定》,近年来美国对中兴、华为等的制裁,都在技术领域对中国展开持续封锁。
2015年,集成电路超越原油成为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且贸易逆差逐年增大。
目前,中国每进口6块钱商品,就有1块钱是芯片。
这是个极其惊人的比例。
针对华为的一纸禁令,在引爆国人爱国情怀的同时,也将芯片领域的激烈博弈,无比直观地摆到了所有人面前。
这不是遥远的高科技之战,而是大国之战,是和每个人切身相关的生存和荣耀之战。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掷地有声,一下把我们拉回了“砸锅卖铁也要把半导体产业搞上去”的90年代。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战的是技术、是成果,更是魄力、是底气。
回归影片,《芯战》在第二场时就给观众抛出了一个悬念。
那就是雷神公司负责人史密斯对这次诉讼的态度。
打断律师金丽丽的诉讼建议,悠闲泡茶品茶,还有饶有深意说出的那句:“这场官司,我想慢慢来。”
根本不像一个急于止损的维权者,倒像极了把玩猎物的猎人。
为什么?
画面一转。法庭上,金丽丽面对国星直指雷神P1芯片权利瑕疵的指控,不慌不忙地、笑着,向法院提出对两颗芯片重新鉴定。
再转。庭后,史密斯第一次约见郭华,一杯茶、一份气定神闲递出的收购意向书,还有一句“鉴定是很严谨的程序,一旦启动,恐怕会拖上一年半载”。
郭华和我们终于明白,这不是一场维权的官司,而是一次有备而来的掠夺。
无涉道德,用官司拖垮企业的做法并不罕见。
商场如战场,分秒必争,锱铢必较。时间是很好的武器。
尤其是对于芯片等迭代快,技术资金双密集型的科技企业,市场检验和利润反哺是否及时,直接关乎下一轮的技术迭代和份额争夺。
赶不上趟,那就是出局。
况且,片中雷神出手的时间非常巧妙。
自主研发首款、科创板上市前夕,打的是资金链,更是信誉度和军心。
是战是和?
或许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会和郭华一样:没抄,为什么要和?
但行内的人知道,商业诉讼领域,“和”很常见。
周期短、成本低、可协商、能保密,很多时候,“和”反而是“双赢”。
这些年打得如火如荼的那些案子,华为IDC、华为三星、苹果高通、大自达方邦……我们赢过,也和过。
所以,无怪乎国星律师,第一时间建议的也是“谈和解”。
但郭华直接否了这条路。
面对史密斯抛出的橄榄枝,也是断然拒绝。
硬气归硬气,这实际是很冒险的一步:
走诉讼,一旦败诉,满盘皆输。
即便赢了,鉴定时间一长,市场也从不等人。
那为什么呢?
个中缘由,我想,有情怀,有尊严,有意气,
最重要的,还有底气——
技术上没有抄袭的底气,以及相信国家、相信司法的底气。
企业的底气,企业家的信心,让难题来到了法院。
《芯战》怎么赢?
可能自我预设过多,看法院戏时一直在想:法官到底有没有看出雷神的意图?
如果没有,诉讼、鉴定,周期一个比一个长,国星的困境怎么解?
如果有,选题如此,法官是不是该化身正义使者,上价值、喊口号,给国星保驾护航了?
国家利益、发展命脉、战略布局…成串的词都已经到了嘴边。
然而定睛看法官们,聊证据、聊依据、聊鉴定的必要性、聊雷神P1是否该受到保护……
不由得气闷。
被架在火上的是国星,为什么要讨论保不保护雷神?
还有,法官第一次出场就说了,
这类案子怎么判断抄没抄,关键看A图纸和B实物像不像。
这个一审已经鉴定了,也判了,不侵权。
为什么雷神拿出A、B两个实物的鉴定报告,法院还要讨论?
静下心来,才慢慢想明白雷神用的什么招。
一审鉴定,A图纸和B实物,不像;二审新证据,A实物和B实物,像。
于是国星提出,那说明A图纸和A实物差异很大,这种情况,芯片根本不受法律保护。
逻辑是:你压根不受保护,侵权根本无从谈起。
这一步看似釜底抽薪,却正好落入对方陷阱。
国星这边说完,金丽丽笑了:
我方芯片图纸实物一样不一样,你说了能算?得鉴定。
两次鉴定结论差这么远,到底什么情况,一审靠不靠谱?还得鉴定!
管你说什么,说破天,雷神这边都是两个字:鉴定。
有人会说,这不是耍赖吗?
但还真可能有效果。
知识产权审判为什么难?不仅在于它太小众、太专业、常常涉及高精尖技术,一定程度上,也因为对象变化太快,新领域、新产品、新问题层出不穷。
试想,数字化时代,手机、电脑都可能一两年一换,还有好像永远都更不完的新版本、永远学不完的新功能。
这已经是链条最末端的用户层面了,适应和学习都得费点力气。
而官司打的,很多还都是最尖端、最新的技术,是从来没有碰到过的情况。
法院要准确下判,法官却不是万能。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干,走鉴定无可厚非。
国星的律师也明白这点,所以庭上直接和雷神对呛,坚决反对再鉴定。
但法官能看得出其中的关窍吗?
就算看出来了,鉴定这一环能绕得过吗?
于是,当三个法官一起讨论时,矛盾就出现了。
邓法官认为,做鉴定合理合法,是绕不开的一步;
唐法官认为,能不鉴定就不鉴定,就算图纸、实物真不一致,也可能不影响下判。
第一次合议无果。
我们不禁想,提出尽量不鉴定的唐法官,是否看出了雷神的意图?
影片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但我猜是有的。
不管是她在合议时说“我们审理案件周期过长会不利于整个行业发展”、始终寻找不做鉴定的方法,还是她看平板上的视频和评论,和女儿谈论研发者的心血,或是她深夜还在单位推演论证,加班加点,再多想想,或许还有第一次庭审时她望向金丽丽的那几眼。
我们有理由相信,法官有自己的经验和判断。
但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专业法官不受经验和判断主导,一切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就像她加班加点试图论证的,依旧是雷神P1应当受到法律保护。
那么,法官们的意见最后是如何达成一致的?
如果不做鉴定,技术上的问题怎么解决?
这一战,到底谁是赢家,怎么赢的?
这里留一个悬念,大家可以自己去影片里寻找答案。
为什么是《芯战》?
最后我想说说,为什么聊《芯战》。
就选题而言,关于知识产权和芯片的影视作品,国内不是没有。
专题纪录片《国之利器》,备案公示起就广受关注的电视剧《纵横芯海》,都是例子。
但法院微电影选此题材,依旧是个很大胆的尝试。
知识产权本就小众,落脚到法院,芯片关联的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更是金字塔尖般的存在。
坦白说,这都是不太“讲人话”的东西。
而不到30分钟的体量,要让观众听得懂技术、跟得上法理,还要保证故事的完整性、可看性,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我佩服定题者的勇气。
这是其一。
再看影片的完成度。
作为法院出品的微电影,一定会有很大部分观众天然地不感冒,认为不轻松、不有趣、不好下饭,还费脑细胞。众口难调,无可厚非。
而对于普罗大众来说,这部片子里涉及到的领域和问题确实可能深了一些,不是随便看一遍就能看懂看透的。
但是回归微电影本身,《芯战》的完成度已经很在水准之上。
一是剧情设置上极大程度地考虑到了各类型的观众。
这部片子里,法律人看到审判,创业人看到困境,商业人看到策略,研发人员看到技术,普通观众们则看到剧情和情怀……
如果你占了两类以上,那么恭喜你,可看性、可讨论性是翻番的。
二是故事逻辑自洽,不生硬不跳跃,经得起推敲。
这确实不是一部看一遍就能get所有点的片子,所以你会发现,它经得起再看。
三是制作精良重细节。
这不仅在于演员和台词不尬,不出戏,能立得住,还在于剪辑、视听的舒适程度,更在于对画面细节的关注运用,对法院场景的真实还原。
我看到了制作者的诚意。
这是其二。
最后。
芯片主题、中外对抗、法院裁判。这其实是很难处理的三个点。
难在对外的“说人话”、捋明白、看得懂。
更难在对内的,法官如何在案件自带的大国博弈背景下,于国家利益考量和居中裁判者身份中找到一个平衡。
而《芯战》给出的答案是:我看到了,我考虑到了,我用专业来解决。
不站队,不拔高,不偏不倚,但心中有数。
于此,我感受到了法律人的格局。
这是其三。
诚然,基于出身、题材、时长等各类因素,
《芯战》还远不能说是一部没有缺点的片子。
但是,不管你是不是法律人,
这25分钟,入股不亏。
来源:法影星光微信公众号
作者:蓝色晨夕
编辑:任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