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以芯会友(这场芯战没有旁观者)

以芯会友(这场芯战没有旁观者)故事并不复杂。《芯战》战什么?更难得的,是其中的格局、勇气和诚意。水军?吹牛?还是确实有料?让我们一起走进影片,揭晓你自己的感受。

以芯会友(这场芯战没有旁观者)(1)

4月26日,《芯战》打响。

一部由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出品的知产题材微电影,小众到看眼介绍就想叉掉。

不小心看了,却意外精彩。

不填鸭,不说教,不占领智商高地,逻辑全程在线。

更难得的,是其中的格局、勇气和诚意。

水军?吹牛?还是确实有料?

让我们一起走进影片,揭晓你自己的感受。

《芯战》战什么?

故事并不复杂。

国星公司上市前夕,美洲雷神公司向法院提起上诉,再次状告国星的凤凰芯片侵权。

一方言之凿凿。“首款自主设计的人工智能芯片”,定位无比清晰,就是纯正的“中国芯”。

另一方卡点官宣。记者现场逼问,慷慨陈词的国星创始人郭华被怼台上,眉头紧锁。

抄袭还是打压?一时间流言四起。

以芯会友(这场芯战没有旁观者)(2)

本土初创企业vs全球芯片巨头。

故事讲到这里,敏感的观众或已品出来,“芯战”二字,指代为何。

众所周知,芯片领域被“卡脖子”,是我国一直以来的“芯病”。

早年的“巴统”,90年代的《瓦森纳协定》,近年来美国对中兴、华为等的制裁,都在技术领域对中国展开持续封锁。

2015年,集成电路超越原油成为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且贸易逆差逐年增大。

目前,中国每进口6块钱商品,就有1块钱是芯片。

这是个极其惊人的比例。

以芯会友(这场芯战没有旁观者)(3)

针对华为的一纸禁令,在引爆国人爱国情怀的同时,也将芯片领域的激烈博弈,无比直观地摆到了所有人面前。

这不是遥远的高科技之战,而是大国之战,是和每个人切身相关的生存和荣耀之战。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掷地有声,一下把我们拉回了“砸锅卖铁也要把半导体产业搞上去”的90年代。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战的是技术、是成果,更是魄力、是底气。

回归影片,《芯战》在第二场时就给观众抛出了一个悬念。

那就是雷神公司负责人史密斯对这次诉讼的态度。

以芯会友(这场芯战没有旁观者)(4)

打断律师金丽丽的诉讼建议,悠闲泡茶品茶,还有饶有深意说出的那句:“这场官司,我想慢慢来。”

根本不像一个急于止损的维权者,倒像极了把玩猎物的猎人。

为什么?

画面一转。法庭上,金丽丽面对国星直指雷神P1芯片权利瑕疵的指控,不慌不忙地、笑着,向法院提出对两颗芯片重新鉴定。

再转。庭后,史密斯第一次约见郭华,一杯茶、一份气定神闲递出的收购意向书,还有一句“鉴定是很严谨的程序,一旦启动,恐怕会拖上一年半载”。

郭华和我们终于明白,这不是一场维权的官司,而是一次有备而来的掠夺。

以芯会友(这场芯战没有旁观者)(5)

无涉道德,用官司拖垮企业的做法并不罕见。

商场如战场,分秒必争,锱铢必较。时间是很好的武器。

尤其是对于芯片等迭代快,技术资金双密集型的科技企业,市场检验和利润反哺是否及时,直接关乎下一轮的技术迭代和份额争夺。

赶不上趟,那就是出局。

况且,片中雷神出手的时间非常巧妙。

自主研发首款、科创板上市前夕,打的是资金链,更是信誉度和军心。

是战是和?

以芯会友(这场芯战没有旁观者)(6)

或许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会和郭华一样:没抄,为什么要和?

但行内的人知道,商业诉讼领域,“和”很常见。

周期短、成本低、可协商、能保密,很多时候,“和”反而是“双赢”。

这些年打得如火如荼的那些案子,华为IDC、华为三星、苹果高通、大自达方邦……我们赢过,也和过。

所以,无怪乎国星律师,第一时间建议的也是“谈和解”。

以芯会友(这场芯战没有旁观者)(7)

但郭华直接否了这条路。

面对史密斯抛出的橄榄枝,也是断然拒绝。

硬气归硬气,这实际是很冒险的一步:

走诉讼,一旦败诉,满盘皆输。

即便赢了,鉴定时间一长,市场也从不等人。

那为什么呢?

个中缘由,我想,有情怀,有尊严,有意气,

最重要的,还有底气——

技术上没有抄袭的底气,以及相信国家、相信司法的底气。

企业的底气,企业家的信心,让难题来到了法院。

《芯战》怎么赢?

以芯会友(这场芯战没有旁观者)(8)

可能自我预设过多,看法院戏时一直在想:法官到底有没有看出雷神的意图?

如果没有,诉讼、鉴定,周期一个比一个长,国星的困境怎么解?

如果有,选题如此,法官是不是该化身正义使者,上价值、喊口号,给国星保驾护航了?

国家利益、发展命脉、战略布局…成串的词都已经到了嘴边。

然而定睛看法官们,聊证据、聊依据、聊鉴定的必要性、聊雷神P1是否该受到保护……

以芯会友(这场芯战没有旁观者)(9)

不由得气闷。

被架在火上的是国星,为什么要讨论保不保护雷神?

还有,法官第一次出场就说了,

这类案子怎么判断抄没抄,关键看A图纸和B实物像不像。

这个一审已经鉴定了,也判了,不侵权。

为什么雷神拿出A、B两个实物的鉴定报告,法院还要讨论?

静下心来,才慢慢想明白雷神用的什么招。

一审鉴定,A图纸和B实物,不像;二审新证据,A实物和B实物,像。

于是国星提出,那说明A图纸和A实物差异很大,这种情况,芯片根本不受法律保护。

逻辑是:你压根不受保护,侵权根本无从谈起。

这一步看似釜底抽薪,却正好落入对方陷阱。

以芯会友(这场芯战没有旁观者)(10)

国星这边说完,金丽丽笑了:

我方芯片图纸实物一样不一样,你说了能算?得鉴定。

两次鉴定结论差这么远,到底什么情况,一审靠不靠谱?还得鉴定!

管你说什么,说破天,雷神这边都是两个字:鉴定。

有人会说,这不是耍赖吗?

但还真可能有效果。

知识产权审判为什么难?不仅在于它太小众、太专业、常常涉及高精尖技术,一定程度上,也因为对象变化太快,新领域、新产品、新问题层出不穷。

试想,数字化时代,手机、电脑都可能一两年一换,还有好像永远都更不完的新版本、永远学不完的新功能。

这已经是链条最末端的用户层面了,适应和学习都得费点力气。

而官司打的,很多还都是最尖端、最新的技术,是从来没有碰到过的情况。

法院要准确下判,法官却不是万能。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干,走鉴定无可厚非。

以芯会友(这场芯战没有旁观者)(11)

国星的律师也明白这点,所以庭上直接和雷神对呛,坚决反对再鉴定。

但法官能看得出其中的关窍吗?

就算看出来了,鉴定这一环能绕得过吗?

于是,当三个法官一起讨论时,矛盾就出现了。

邓法官认为,做鉴定合理合法,是绕不开的一步;

唐法官认为,能不鉴定就不鉴定,就算图纸、实物真不一致,也可能不影响下判。

第一次合议无果。

以芯会友(这场芯战没有旁观者)(12)

我们不禁想,提出尽量不鉴定的唐法官,是否看出了雷神的意图?

影片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但我猜是有的。

不管是她在合议时说“我们审理案件周期过长会不利于整个行业发展”、始终寻找不做鉴定的方法,还是她看平板上的视频和评论,和女儿谈论研发者的心血,或是她深夜还在单位推演论证,加班加点,再多想想,或许还有第一次庭审时她望向金丽丽的那几眼。

以芯会友(这场芯战没有旁观者)(13)

我们有理由相信,法官有自己的经验和判断。

但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专业法官不受经验和判断主导,一切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就像她加班加点试图论证的,依旧是雷神P1应当受到法律保护。

那么,法官们的意见最后是如何达成一致的?

如果不做鉴定,技术上的问题怎么解决?

这一战,到底谁是赢家,怎么赢的?

这里留一个悬念,大家可以自己去影片里寻找答案。

为什么是《芯战》?

以芯会友(这场芯战没有旁观者)(14)

最后我想说说,为什么聊《芯战》。

就选题而言,关于知识产权和芯片的影视作品,国内不是没有。

专题纪录片《国之利器》,备案公示起就广受关注的电视剧《纵横芯海》,都是例子。

但法院微电影选此题材,依旧是个很大胆的尝试。

知识产权本就小众,落脚到法院,芯片关联的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更是金字塔尖般的存在。

坦白说,这都是不太“讲人话”的东西。

而不到30分钟的体量,要让观众听得懂技术、跟得上法理,还要保证故事的完整性、可看性,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我佩服定题者的勇气。

这是其一。

再看影片的完成度。

作为法院出品的微电影,一定会有很大部分观众天然地不感冒,认为不轻松、不有趣、不好下饭,还费脑细胞。众口难调,无可厚非。

而对于普罗大众来说,这部片子里涉及到的领域和问题确实可能深了一些,不是随便看一遍就能看懂看透的。

但是回归微电影本身,《芯战》的完成度已经很在水准之上。

以芯会友(这场芯战没有旁观者)(15)

一是剧情设置上极大程度地考虑到了各类型的观众。

这部片子里,法律人看到审判,创业人看到困境,商业人看到策略,研发人员看到技术,普通观众们则看到剧情和情怀……

如果你占了两类以上,那么恭喜你,可看性、可讨论性是翻番的。

二是故事逻辑自洽,不生硬不跳跃,经得起推敲。

以芯会友(这场芯战没有旁观者)(16)

这确实不是一部看一遍就能get所有点的片子,所以你会发现,它经得起再看。

三是制作精良重细节。

这不仅在于演员和台词不尬,不出戏,能立得住,还在于剪辑、视听的舒适程度,更在于对画面细节的关注运用,对法院场景的真实还原。

我看到了制作者的诚意。

这是其二。

最后。

芯片主题、中外对抗、法院裁判。这其实是很难处理的三个点。

难在对外的“说人话”、捋明白、看得懂。

更难在对内的,法官如何在案件自带的大国博弈背景下,于国家利益考量和居中裁判者身份中找到一个平衡。

以芯会友(这场芯战没有旁观者)(17)

而《芯战》给出的答案是:我看到了,我考虑到了,我用专业来解决。

不站队,不拔高,不偏不倚,但心中有数。

于此,我感受到了法律人的格局。

这是其三。

诚然,基于出身、题材、时长等各类因素,

《芯战》还远不能说是一部没有缺点的片子。

但是,不管你是不是法律人,

这25分钟,入股不亏。

来源:法影星光微信公众号

作者:蓝色晨夕

编辑:任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