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毛泽东少年时就从水浒中悟出深刻道理(毛泽东少年时就从水浒中悟出深刻道理)

毛泽东少年时就从水浒中悟出深刻道理(毛泽东少年时就从水浒中悟出深刻道理)毛泽东在同斯诺谈话中,还谈到他读《水浒传》等小说时的一个与众不同的深刻感悟:“我读过经书,可是并不喜欢经书。我爱看的是中国古代的传奇小说,特别是其中关于造反的故事。我读过《岳传》《水浒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那是在我还很年轻的时候瞒着老师读的。老师憎恨这些禁书,并把它们说成是邪书。我经常在学校里读这些书,老师走过来的时候就用一本经书把它们盖住。大多数同学也都是这样做的。许多故事,我们几乎都可以背出来,而且反复讨论过许多次。关于这些故事,我们比村里的老人们知道得还要多些。他们喜欢这些故事,而且经常和我们互相讲述。我认为这些书对我的影响大概很大,因为这些书是在易受感染的年龄里读的。”到了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等朝,也屡次颁令严禁《水浒》。因此,少年毛泽东和他的伙伴们,只能“瞒着老师”偷偷摸摸地去读他们最喜欢的水浒故事。毛泽东1936年同斯诺的谈话中说:

毛泽东的一生,有一种浓郁深沉的“《水浒》情结”。从少年时代起,他特别喜爱读喜爱讲的故事就是“水浒”。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他经常引用“水浒”故事解决中国革命的许多实际问题。

如果从少年时在私塾中偷偷读《水浒》,到晚年时在中南海中高调评《水浒》,可以说,毛泽东足足对《水浒》读了七十年,是铁杆的“水浒迷”!

《水浒》成书于明初。在这之前,关于水浒英雄的故事,早就在民间流传了。《宋史》徽宗本纪、张叔夜传、曾蕴传中,有关于宋江等人活动的概略记述;《大宋宣和遗事》则开始有了关于宋江等人的较详尽的故事,起于杨志押解花石纲,止于征方腊。宋代画家龚开所作的宋江等三十六人像赞,完整地记录了这三十六人的姓名、绰号。在这基础上,元代杂剧中已开始较多地演出水浒故事。直到明初,才由施耐庵用白话文撰述成章回体长篇小说。

在毛泽东读私塾的那个时代,《水浒传》并不像今天这样被称为“古典文学名著”,可以公然去读。大致从明代崇祯皇帝时起,《水浒传》就被历朝帝王列为禁书。这是由于崇祯皇帝时,山东有李青山等人的起义,聚众于梁山,攻掠城池,阻断漕运。起义被镇压后,兵部尚书等上书,将李青山等人啸聚梁山,归罪于始作俑者《水浒传》一书:“贻害人心,岂不可恨哉。”于是,“大张榜示,凡坊间家藏《水浒传》并原版,尽令速行销毁,不许隐匿,勒石山巅,垂为厉禁。”

到了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等朝,也屡次颁令严禁《水浒》。

因此,少年毛泽东和他的伙伴们,只能“瞒着老师”偷偷摸摸地去读他们最喜欢的水浒故事。

毛泽东少年时就从水浒中悟出深刻道理(毛泽东少年时就从水浒中悟出深刻道理)(1)

毛泽东1936年同斯诺的谈话中说:

“我读过经书,可是并不喜欢经书。我爱看的是中国古代的传奇小说,特别是其中关于造反的故事。我读过《岳传》《水浒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那是在我还很年轻的时候瞒着老师读的。老师憎恨这些禁书,并把它们说成是邪书。我经常在学校里读这些书,老师走过来的时候就用一本经书把它们盖住。大多数同学也都是这样做的。许多故事,我们几乎都可以背出来,而且反复讨论过许多次。关于这些故事,我们比村里的老人们知道得还要多些。他们喜欢这些故事,而且经常和我们互相讲述。我认为这些书对我的影响大概很大,因为这些书是在易受感染的年龄里读的。”

毛泽东在同斯诺谈话中,还谈到他读《水浒传》等小说时的一个与众不同的深刻感悟:

“有一天我忽然想到,这些小说有个特别之处,就是里面没有种地的农民。人物都是勇士、官员或者文人学士,没有农民当主角。对于这件事,我纳闷了两年,后来我就分析小说的内容。我发现它们全都颂扬武士,颂扬人民的统治者,而这些人是不必种田的,因为他们拥有并控制土地,并且显然是迫使农民替他们耕作的。”

这个想法同毛泽东的农家生活有密切关系,也同他自幼具有的反叛精神分不开。因此,在众多中国小说当中,描写并且颂扬一伙打家劫舍的好汉的《水浒》,这里面有打鱼的、打铁的、种菜的、卖膏药的,以及各色各样的普通百姓,就使他特别感兴趣了。再加上他异乎寻常的思考能力,终于让他领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来。

这一思想,毛泽东后来在延安观看了由杨绍萱、齐燕铭根据《水浒》故事,改编上演的京剧《逼上梁山》之后,在写给两位编剧者的信里说得更明确: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在旧戏舞台上(在一切离开人民的旧文学旧艺术上)人民却成了渣滓,由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统治着舞台,这种历史的颠倒,现在由你们再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的面目,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所以值得庆贺。”

《水浒传》对毛泽东最重要的影响,主要在思想方面。书中“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思想,激起了他反抗现存秩序的精神。《水浒》中的英雄,都是“不怕官司不怕天”,“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的好汉,他们并不是靠合法的斗争,而是靠勇力、啸聚山林来和统治者针锋相对。这种“斗争方式”,对毛泽东影响很大。

当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的时候,有一年的中秋节,一群学生聚集在学校后面的山上讨论救国之道。有些同学提出进入政界从政。对此,毛泽东回答说需要有金钱和关系,才能当选;又有同学提出利用今后当教员的职位来影响后几代,毛泽东摇头表示反对,说这个办法需时太久。别人要他提出办法,毛泽东爽口回答道:“学梁山泊好汉。”后来他上井冈山,占据山头,走工农武装割据,进而夺取全国政权,证明他这条道路是正确的。

《水浒传》这部小说最有价值的思想内容是它描绘了这样一个根本的历史规律——“官逼民反”。在大革命高潮中,毛泽东说农民们“造反有理”,因为这是“逼出来的”,他在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说:“凡是反抗最力、乱子闹得最大的地方,都是土豪劣坤、不法地主为恶最甚的地方。”他经常把自己带队伍上井冈山比做是“没有法子,被逼上梁山”。

毛泽东少年时就从水浒中悟出深刻道理(毛泽东少年时就从水浒中悟出深刻道理)(2)

新中国建立后,谈起自己的革命生涯,谈起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毛泽东往往都要谈到一个“逼”字,这是他关于中国革命的发生、发展和成功的一个牢固的信念。

1964年1月,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话时说道:

“革命者并不是一开始就是革命的,他们是被反动派逼迫革命的。”

“每次起义都是被逼上梁山的。他并不想去,但压迫者使他无路可走。”

毛泽东又说:“革命家是怎样造就出来的呢?他们不是开始就成为革命者的,他们是被反动派逼出来的。我原先是湖南省一个小学教员,我是被逼迫这样的。反动派杀死了很多人民。”最后他用《水浒》的故事做了一个基本总结:“每个造反者都是被逼上梁山的。”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的负责人瞿秋白曾邀请毛泽东到上海党中央机关工作,他坚决地回答道:“我不愿意跟你们去住高楼大厦,我要上山结交绿林朋友。”

毛泽东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存武力”,才有办法对付事变,并提出“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在文家市召集受挫的部队,坚决反对一些同志想再次攻打长沙的错误主张,准备把部队引向罗霄山脉中段(即井冈山),建立根据地。他在详细分析了向山区发展的可能性时,举历史上的山大王的例子说:

“大家知道,历史上每一个朝代里都有山大王,可从来没有听说有谁把山大王彻底剿灭过。山大王没有什么主义,可我们是共产党,既有主义,又有政策,山大王和我们比不上,那么,敌人怎么能消灭我们呢?”

后来,毛泽东说:

“《水浒传》要当作一部政治书看。它描写的是北宋末年的社会状况。中央政府腐败,群众就一定会起来革命。当时农民聚义,群雄割据,占据了好多山头,如清风山、桃花山、二龙山等,最后汇集到梁山泊,建议了一支武装,抵抗官军。这支队伍,来自各个山头,但是统帅得好。”

毛泽东认为,从革命的整体力量的领导者的角度来看,就必须认识山头,承认山头,照顾山头,最后克服山头主义。《水浒传》似乎提供了一个光辉的成功范例。

即使在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毛泽东也没忘记读《水浒》,从《水浒》中汲取斗争的智慧。在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下,红军长征途中每前进一步都异常艰难,有时候为了摆脱困境,连吃饭的铁锅都要丢掉,更不要说带书了。

为了每天有书看,毛泽东只能沿途东借西借。有一天,红军队伍在一个村庄外扎营,毛泽东就对身边的警卫员说:“小王,你去村里看看有没有读书人,想办法帮我弄‘水浒’来。”

警卫员找了几个读书人,其中有一个私塾先生,他知道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好兵,对老百姓秋毫无犯,听说红军首长需要“水壶”用,二话不说,就拿出家里的水壶就给了警卫员。

警卫员喜气洋洋地把水壶送到毛泽东面前,毛泽东一看,禁不住哑然失笑。他语重心长地说:“小王呀,你有空要抓紧学习文化知识才行啊。我要你去借的是中国四大名著的《水浒传》,而不是烧水的水壶。”

警卫员听了满脸愧色,他连忙把水壶还给了私塾先生,并说明了原委。私塾先生重新拿出了自己珍藏的《水浒传》,并叫警卫员带路,亲自把书送给了毛泽东。

毛泽东在文章和讲话中多次提到水浒故事和语言,都是借古论今,以古为鉴,明得失,通权变,以服务于现实,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启示的。这方面的启示,在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政策、道路和前途以及英雄品质的培养诸方面都有所体现。

毛泽东在军事名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在论述“战略退却”的时候,就引用了林冲打败洪教头的故事:

“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而蠢人则其势汹汹,辟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却往往被退让者打倒。《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来’,结果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

《水浒》第九回“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就是讲的这个故事。

在江西中央苏区,毛泽东针对红军的指挥员中有《水浒》里李逵式的人物,进行教育说:

“那些李逵式的官长,看见兄弟犯事,就懵懵懂懂地乱处置一顿。结果,犯事人不服,闹出许多纠纷,领导者的威信也丧失干净,这不是红军里常见的么?”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攻》这篇著名文章中,讲到要长自己的志气,灭敌人的威风,不要害怕刺激了敌人时,又以《水浒》故事作为生动的借喻,他说:

“在野兽面前,不可以表示丝毫的怯懦。我们要学景阳冈上的武松。在武松看来,景阳冈上的老虎,刺激它也是那样,不刺激它也是那样,总之是要吃人的。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掉,二者必居其一。”

毛泽东少年时就从水浒中悟出深刻道理(毛泽东少年时就从水浒中悟出深刻道理)(3)

毛泽东在1955年的中共七届六中全会上,作结论时,讲到对待犯错误的人,“要准许他继续革命”,不要心地偏狭,不能容人,搞孤家寡人,他说:

“也不要当《水浒传》中的白衣秀士王伦,他也是不准人家革命。凡是不准人家革命,那是很危险的。白衣秀士王伦不准人家革命,结果把自己的命革掉了。”

1957年3月,在济南和南京的干部会议上,讲到战争年代的革命热情和拼命精神时,毛泽东说:

“什么叫拼命?《水浒传》中有那么一位,叫拼命三郎石秀,就是那个‘拼命’。我们从前干革命,就是有一种拼命精神。”

讲到当时有的干部为争名夺利,评级时竟闹得痛哭流涕,毛泽东又讲到水浒戏:

“有一出戏,叫《林冲夜奔》,唱词里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我们现在有些同志,他们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评级时。”

毛泽东在晚年的一次谈话中,总结“革命就是割猪肉”,应一刀一刀的、一块一块地割时,又提起了《水浒传》的故事。

1975年,垂暮之年的毛泽东因患白内障手术后未愈,便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芦荻为其读古典文学名著。 8 月 14 日,芦荻向毛泽东请教如何评价 《水浒》。

毛泽东回答说:

“《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屏晁盖于一百零八人之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把晁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让人招安了。宋江同高俅的斗争,是地主阶级内部这一派反对那一派的斗争。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这支农民起义队伍的领袖不好,投降。李逵、吴用、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是好的,不愿意投降。”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