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全面深化改革:沪浙皖七日谈激发活力
上海市全面深化改革:沪浙皖七日谈激发活力浙江:共富路上兜准兜牢民生底线没有完善的公司治理,不可能有持久的活力。要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有机统一起来,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切实做到党委会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突出讲政治、高效率,董事会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突出专业化、规范化。要严格建立健全企业内控体系,深入整治管理层级过多、管理链条过长问题,切实防范化解风险隐患。经济的活力,来自企业的活力。激发企业的活力,一方面来自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提供公平、公正、有秩序的市场竞争空间;另一方面也来自企业内部治理的持续规范、优化。上海认为,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尤其需要更大力度的深化改革——激励机制是激发活力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由于下决心打破“大锅饭”“铁饭碗”,整个社会的活力和动力才有了质的提升。要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开搞活,健全国有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科学优化激励机制,强化价值激励导向。坚持激励与约束相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寒更催欲尽,曙色转鸡吭。
本周,长三角发展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在沪浙皖,上海提出需要更大力度的深化改革,浙江认为共富路上需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安徽正不遗余力共绘城乡区域共进共赢新画卷。
上海:以改革激发国企动力活力
经济的活力,来自企业的活力。激发企业的活力,一方面来自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提供公平、公正、有秩序的市场竞争空间;另一方面也来自企业内部治理的持续规范、优化。上海认为,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尤其需要更大力度的深化改革——
激励机制是激发活力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由于下决心打破“大锅饭”“铁饭碗”,整个社会的活力和动力才有了质的提升。要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开搞活,健全国有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科学优化激励机制,强化价值激励导向。坚持激励与约束相统一原则,在不同行业之间、不同企业之间、企业内部不同岗位之间,根据价值创造、行业地位、社会责任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要积极探索对企业紧缺人才、关键人才灵活多样的激励方式。
激发活力必须增强国企发展的内生动力。内生动力既靠使命责任引领,也离不开竞争驱动,以竞争机制来倒逼改革创新。比如,有的国有企业坐拥大量优质资源,要防止满足于过太平日子,激发出干事创业激情,就必须引入必要的竞争机制,打破“画地为牢”,推动国有企业与各类市场主体同台竞技。也要鼓励企业内部创设“赛马场”,展开良性竞争,支持“揭榜挂帅”,不断推动内部创业孵化。
没有完善的公司治理,不可能有持久的活力。要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有机统一起来,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切实做到党委会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突出讲政治、高效率,董事会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突出专业化、规范化。要严格建立健全企业内控体系,深入整治管理层级过多、管理链条过长问题,切实防范化解风险隐患。
浙江:共富路上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11月8日,浙江省“建设示范区迈向新征程”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为助力困难群众在实现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掉队”,浙江将推进全类型社会救助应助尽助,重点解决好“谁该帮、帮什么、谁来帮、帮到哪、帮得怎么样”5个问题,高水平建成精准保障、幸福颐养、人人慈善、和谐自治、暖心服务“五个标杆区”。
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尤其重要。浙江将拓展救助保障覆盖面,健全统一的城乡低收入群体精准识别办法,面向低保、低边、特困等弱势群体,进一步完善兜底型、支出型、急难型救助,探索发展型、关爱型救助,实施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精准救助,加大因病、因疫、因灾致困人员的支出型和急难型救助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将低保边缘认定标准由原来的1.5倍放宽到低保标准的2倍,但不超过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同时将救助对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拓展。
在解决“帮什么”问题上,浙江创新“物质 服务”模式。相关部门组织实施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灾害等救助“七大行动”,为困难群众全面提供探访照料、精神慰藉、人文关怀、能力提升等服务,救助“幸福清单”送达率达100%。
通过一系列举措,浙江将高标准、高层次打造“浙有众扶”“浙里长寿”两张金名片,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善行浙江”“基层治理现代化”两个示范区,实现到2025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年标准最低的县达到1.3万元以上,集中供养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年标准达到2.5万元等目标。
安徽:共绘城乡区域共进共赢新画卷
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共同富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关键是要下好下活协调发展这一盘“大棋”。
近年来,安徽省坚持协调发展,坚定贯彻国家战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一圈五区”协同发力,城与乡、板块与板块、省内与省外等几大关系统筹兼顾、协调并进,区域协调发展呈现共进共赢新局面。
下一步,安徽省将推进各区域板块基础设施、城镇布局、产业分工、公共服务联动协同水平明显提高,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联动合作,落实国家战略。不论是苏皖合作示范区建设,还是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不论是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还是共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合作”,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词。
振兴乡村,做强县域经济。安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动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打造“共进安徽”,就是要形成这样一种协调互促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在这种新型关系中,乡村是短板,更是关键。全面脱贫后,进一步激发经济增长点,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城乡“比翼齐飞”,是安徽省下一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任务。
区域协调,打造“一圈五区”。在“一圈五区”六大板块中,皖北是欠发达地区,要实现“共进”和“协调”,必须增强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围绕皖北振兴,安徽将高水平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除了皖北以外,合肥都市圈、皖西、皖江、皖南等板块将全面发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建朋
新华日报全媒体经济新闻部出品
编辑: 王静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