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百岁感言手写:网络流传的杨绛百岁感言都是网友杜撰的吗
杨绛百岁感言手写:网络流传的杨绛百岁感言都是网友杜撰的吗原文:一以下是全文(点击看大图):其中,更以这张手写版感言流传最广。这些文字和图片究竟从何而来?我们这就来看看这些文章与图片的真正出处。
小文说
昨天,在杨绛先生去世的消息传出后,一篇署名“杨绛”的手写版《百岁感言》在各大社交媒体上疯传,网友们大量转发,以此悼念先生。此后,辟谣的声音渐起,“别再转《百岁感言》了,是假的!”之类的文章再次刷爆朋友圈。
《百岁感言》确实是假的,但要说里面的句子完全不是出自杨绛之手,其实也并不准确。为了表示对杨绛先生的尊重,小文查阅了一些资料,尽可能地找寻了网传《百岁感言》每一段的出处。如有错误,敬请指出。
昨日,我国著名作家、学者及翻译家,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先生在京辞世,享年105岁。随即,而其中一篇署名“杨绛”的《百岁感言》在各大社交媒体上疯传,网友们大量转发,以此悼念先生。
以下是全文(点击看大图):
其中,更以这张手写版感言流传最广。
这些文字和图片究竟从何而来?我们这就来看看这些文章与图片的真正出处。
一
原文: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出处:
2011年7月8日《文汇报》笔会《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一文,作者周毅。
杨绛先生百岁之际只接受过文汇报专访,有《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问世(刊于2011年7月8日文汇报笔会)。在这个“百岁答问”中,杨先生回答了文汇报笔会主编周毅提出的十三个问题,谈到做人,婚姻,教育,个性与自由等,其中亦有关于“百岁”生命体验的答问。
二
原文: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出处:
商务印书馆2007年8月版《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中的第7篇文章《人生实苦》。此散文集是杨绛先生于2005年-2007年之间完成的。该书出版时,杨绛先生96岁。
三
原文: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
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出处:
同上,《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中的第10篇文章《受锻炼的是灵魂》。
四
原文: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出处:
《羊城晚报》2011年7月17日B01版的文章《百岁杨绛:坐在人生边缘,看时间跑、地球转》,作者傅小平。
五
原文: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出处:
同二、三,《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中的第8篇文章《人需要锻炼》。
六
原文: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出处:
未能找确来源。有人表示源自网传文字《触动人心灵的6句话》,作者未知。
而恰恰是这段文字成为了网上流传最广的一句。这也许要归咎于开头提到的那张图片。
娟秀的字迹,让人误以为是杨绛先生亲笔。殊不知,这是去年12月7日,明星井柏然在自己微博上抄了一段话。是他#手写微博#系列之一。而昨天得知杨绛去世后,他转发了当时微博致哀:“杨绛先生千古”。
或许是“小鲜肉”的粉丝效应,在杨绛先生的纪念热潮里这张图片被不假思索地大量传播,韩寒亦曾引用这上面的文字,孙俪也在微博上转发了这张图片。当然,各类文化界人士同样在积极转发。
其实,人民文学出版社很早就辟谣过类似的文字
昨天人民文学出版社再次证实,在他们出版的《杨绛全集》中并没有收录这样的文字,“既然全集里都没有,自然是假的。市面上好多说是杨先生的文字其实都不是。”
杨绛先生真正的字迹是这样的……
《洗澡之后》前言部分手稿
事实上,杨绛先生素来低调,开始时连其讣闻都希望暂缓发布,在2012年已对社科院院长提出三要求:一、去世后,不开追悼会;二、不受奠仪;三、至多七八至亲送送。至于她前几年,每年生日几乎都是躲出去的,很难有《百岁感言》的机会。
如昨日小文推送的文章所说,对先生最好的悼念,就是再读先生的作品、回忆她曾经在作品中的金玉良言和精彩片段。这里面,有爱也有痛,有温暖也有悲怆,是一位智慧老人对人生的感悟和思索。
小文觉得,从这件事中可以得出一些教训,网络世界太复杂,如果想真正阅读大家的作品,还是去找来纸质书来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