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最后疯了吗?路遥写孙少平会见外星人是多余情节吗
路遥最后疯了吗?路遥写孙少平会见外星人是多余情节吗沉思在《早晨从中午开始》里,他写道:“我们最终要彻底改变我国广大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落后的生活观念和生活习俗,填平城乡之间的沟壑,我们今天奋斗的正是这样一个伟大目标,这也是全人类的目标。”“但是,不要忘记,在这一巨大的历史进程里,我们也将付出巨大的代价,其中将包含着我们不得不抛弃许多珍视的东西。”“当历史要求我们拔腿走向新生活的彼岸时,我们对生活‘老土地’是珍惜地告别还是无情地斩断?”“我迄今为止的所有小说,都可以包含在这一主题中。”“广大落后的农村是中国迈向未来的沉重负担。”电视导演的解释路遥是一位出生于农村的作家,对农民具有深厚感情。无论是他《惊心动魄的一幕》,还是《人生》、《月夜静悄悄》、《最困难的日子里》、《姐姐》、《风雪腊梅》、《青松与小红花》,还是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都能看出作者对土地深深的眷恋。也难怪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写完后,很多评论家对这部小说评价不高
电视剧里的外星人场景
《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三十六章很奇怪,写田晓霞去世后,思念过度的孙少平到他们经常谈恋爱的地方去,朦朦胧胧中遇到了一个外星人,两人用黄原话谈了很长时间:从地球生命到外星生命,从意念交流到人类语言,从美国电影《超人》到世界各国政府……当孙少平刚要问外星人一些天体物理学的问题时,外星人却拍拍手跟他告别了。孙少平恍然醒来,不知道自己刚才做了一个梦,还是有了“第三类接触”,见暮色四合,便慌慌张张地朝城里跑去。
剧照
路遥为什么在这里写“孙少平会见外星人”呢?这个章节是不是有些多余?因为《平凡的世界》是一部乡土小说,不是科幻小说?我们也看到,在有些《平凡的世界》选本里,这个情节被删去,同时被删去的还有第三十八章的开头部分,孙兰香和他的男朋友吴仲平谈论爱因斯坦相对论和三维空间的段落——大概编者认为这一部分也太多余?但是在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里,孙少平会见外星人的情节被完整保留了下来,这也引起一些争议,有观众称导演的“脑洞太大”,一部乡土电视剧引入了“科幻元素”,显得很离奇:而读过原著小说的观众也认为,这个情节不应该用在电视剧里,因为路遥写的这一段本身就是败笔,说明他写作长篇小说的能力不强!也有人说,那时候UFO热,路遥对外星人感兴趣是一种自然反应,没什么奇怪的!那么,这个“离奇”的情节是否没有留存的必要?或者,是我们没有读懂路遥呢?
电视导演的解释
路遥是一位出生于农村的作家,对农民具有深厚感情。无论是他《惊心动魄的一幕》,还是《人生》、《月夜静悄悄》、《最困难的日子里》、《姐姐》、《风雪腊梅》、《青松与小红花》,还是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都能看出作者对土地深深的眷恋。也难怪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写完后,很多评论家对这部小说评价不高,认为是“过时”的“恋土派”,他的写作已经“落伍”,“跟不上时代潮流了”。尤其对于《人生》的评价,认为作者让高加林又回归了农村,说明他有极强的“恋土情结”,没有“割断旧观念的脐带”,等等。这曾经让路遥很困惑,对自己的写作能力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但在冷静思考后,他还是决定用这种“过时”的方法继续创作,因为他有一个判断:决定作品有没有价值的不是运用什么“形式”,而是取决于作家如何克服思想和艺术上的平庸,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写出经得起历史“审视”的作品,一如托尔斯泰和曹雪芹,他们的写作手法都是传统现实主义的,但并不影响他们的作品流传千古!
读者并不认同这一情节
在《早晨从中午开始》里,他写道:“我们最终要彻底改变我国广大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落后的生活观念和生活习俗,填平城乡之间的沟壑,我们今天奋斗的正是这样一个伟大目标,这也是全人类的目标。”“但是,不要忘记,在这一巨大的历史进程里,我们也将付出巨大的代价,其中将包含着我们不得不抛弃许多珍视的东西。”“当历史要求我们拔腿走向新生活的彼岸时,我们对生活‘老土地’是珍惜地告别还是无情地斩断?”“我迄今为止的所有小说,都可以包含在这一主题中。”“广大落后的农村是中国迈向未来的沉重负担。”
沉思
路遥的思路很清晰:他用传统现实主义的手法写农村,一方面固然表明他对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但也表明他对土地的深深“悲悯”和不满:农民需要改变,农村需要发展,不仅仅在表面上,更重要的是在思想观念上。就像他在《人生》里所写的刘巧珍刷牙,高加林和刘巧珍把漂白粉洒在水井里搞“卫生革命”,高加林骑着直行车带刘巧珍到城里去赶集——这些举动在那时候都被看做伤风败俗的,路遥对农村和农民是既爱又恨!与鲁迅一样,路遥也想进行“启蒙”,用自己的笔来改变农村和农民的落后面貌,惟其爱地强烈,所以才有一种使命感,不断写出一部又一部关于农村的作品,以至于为了写作《平凡的世界》,付出了生命代价!
路遥住院期间
路遥是一个具有“大视野”和“大悲悯”的作家,他的目光不仅关注农村的“一亩三分地”,而是还“面向国际”,用他的话来说,“整个第三世界不就是全球的农村吗?”《人生》里高加林到城里去卖馍,馍没有卖掉,却跑到图书馆看了一下午《参考消息》,这不同样也是路遥自身的写照吗?他写作之余最喜欢看的有四种报纸:《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陕西日报》、《参考消息》。据路遥的弟弟王天乐说,路遥病重时还在谋划出院后要写的小说,其中有一部名为《崩溃》,以前苏联的解体为素材——这说明,他关心中国的命运,也关心世界的命运!
与实习护士合影
他写道:“必须达成全社会的共识,农村的问题也就是城市的问题,人们共有的问题。”“广大的农村人是我们的兄弟姊妹,我们要真心理解他们的处境和痛苦,而不是优越而痛快地指责甚至丑化他们——就像某些发达国家对待不发达国家一样。”“作为血统的农民儿子,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我对中国农民的命运充满了焦灼的关切之情,我更多关注他们走向新生活的艰辛痛苦,而不仅是到达彼岸后的大欢乐。我同时认为,文学的‘先进’不仅描写了‘先进’的生活,而是对特定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做了准确而深刻地描写。”“人类常常是一边眷恋着过去,一边坚定地走向未来,永远在过去与未来交叉的界线上,失落和欢欣共存,尤其是人类和土地的关系,如同儿女和父母的关系,儿女终有一天会离开父母自己去做父母,但相互之间的感情联系却永远不可能完全割舍,由此而论,就别想用简单的理论和观念来武断地判定这种感情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
访欧期间与友人吃西餐
在这里,我们可以说基本上捋清路遥的思路了:土地是联系中国过去与未来的纽带,在走向未来的过程中,中国人展现出的昂扬斗志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因为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发展成未来更高级的生活和文明,用路遥的话来说,就是“拔腿走向新生活的彼岸”,只有这时候,我们才可以无情地斩断“老土地情结”!现在我们的“文明”与“未来”相比还不太“高级”,因此不能“斩断老土地情结”,只有歌颂这个矢志不渝“进行斩断”的进程,才是艺术应该达成的目标!
外星人情节令很多观众困惑
换言之,路遥写外星人是对“人类终极命运”的一个思考:土地孕育了人类,人类的目标却是为了告别土地,走向更深的宇宙空间,这一过程是悲壮的,也是必然的!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路遥的思维绝对不是评论家所说的那样“落伍了”,“有恋土情结”,“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而是我们没有读懂路遥:他的思维非但不过时,反而比我们更先进!他的所有作品都是歌颂中国人民向更加美好生活奋斗的历程,而这个“美好的生活”,还不仅仅局限于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现在已经得到的生活,而是有更高级的追求——像外星人一样发展成一种宇宙高等生命和文明,告别地球的“老土地”,奔向更为广阔的宇宙空间!也就是说,他站在老土地上仰望星空,就像《人生》里他给主人公起名为高加林,就是希望中国人不断发展、超越太空,比人类第一个宇航员加加林还要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