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线灯对孩子眼睛有伤害吗?印刻效应告诉父母
紫外线灯对孩子眼睛有伤害吗?印刻效应告诉父母丑小鸭的故事就是证明印刻效应的:一个天鹅蛋被放在鸭蛋堆了,孵化出来后,第一眼看到是鸭子。于是小天鹅就跟着鸭妈妈生活,直到自己长大了,才发现自己是美丽的天鹅。1910年,德国行为学家海因罗特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鹅,会本能地跟在它第一眼看到的自己的母亲后边。但是,如果它第一眼看到的不是自己的母亲,而是其他活动物体,它也会自动地跟随其后。尤为重要的是,一旦这小鹅形成对某个物体的追随反应,它就不可能再对其他物体形成追随反应。用专业术语来说,这种追随反应的形成是不可逆的,而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它只承认第一,无视第二。这种后来被另一位德国习性学家洛伦兹称为“印刻效应”的现象。随着小彤慢慢长大,到了该会说话的月龄了,其他同龄孩子都可以指着东西说出名字了,可是小彤却连“妈妈”都还不会叫,这可急坏妈妈了,以为孩子哪里发育滞后了,带着小彤去看医生,医生一句话让小彤妈妈恍然大悟——
文/澳贝格格
小彤的妈妈自己经营着一个母婴店,平时妈妈都是带着小彤在店里上班。
妈妈把小彤的婴儿车放在收银台旁边,收银台正对面有个大大的电视。有顾客来的时候招呼顾客,没有顾客的时候就照顾小彤。有时候,妈妈正在招呼顾客,小彤就在旁边哭闹,为了不影响生意,妈妈就会把电视打开,让还躺在婴儿车上的小彤听电视的声音。
等小彤会坐了,小彤坐在婴儿车上,嘴巴张开着,眼睛盯着电视看。妈妈觉得这个时候的小彤真乖,还特意给小彤选动画片看。而此时的小彤还不到1岁。
随着小彤慢慢长大,到了该会说话的月龄了,其他同龄孩子都可以指着东西说出名字了,可是小彤却连“妈妈”都还不会叫,这可急坏妈妈了,以为孩子哪里发育滞后了,带着小彤去看医生,医生一句话让小彤妈妈恍然大悟——原来是过早给孩子看电视造成的。
很多人不解,不是说想让孩子学会说话,就要让孩子多听声音吗?看电视时接收到的词汇还不够多吗?为什么电视看多了反而会影响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概念——印刻效应。
1910年,德国行为学家海因罗特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鹅,会本能地跟在它第一眼看到的自己的母亲后边。但是,如果它第一眼看到的不是自己的母亲,而是其他活动物体,它也会自动地跟随其后。尤为重要的是,一旦这小鹅形成对某个物体的追随反应,它就不可能再对其他物体形成追随反应。用专业术语来说,这种追随反应的形成是不可逆的,而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它只承认第一,无视第二。这种后来被另一位德国习性学家洛伦兹称为“印刻效应”的现象。
丑小鸭的故事就是证明印刻效应的:一个天鹅蛋被放在鸭蛋堆了,孵化出来后,第一眼看到是鸭子。于是小天鹅就跟着鸭妈妈生活,直到自己长大了,才发现自己是美丽的天鹅。
这种”印刻效应“不仅存在于低等动物里,而且同样存在于人类之中,包括人类的婴儿。
婴儿降生后一个半月左右,耳朵基本上能听到声音,眼睛也能看见东西了。如果这时就给他看电视,婴儿的头脑里就会刻上电视的印迹。
这样的话,婴儿就会认为电视才是他的”妈妈“,对母亲的声音反而会变得没有反应了,即使母亲把看到的东西讲给他听或给他唱歌,他也会无动于衷。
婴儿大脑因电视而产生的这种“印刻效应”,大约发生在他刚一出生到两岁左右这段时间里。
经常看电视的婴儿到了两三岁时,通常会表现出以下的倾向来:
(1)不会说话;
(2)不能注视母亲的视线;
(3)活动剧烈,无法安静;
(4)喜欢电视中的广告,爱哼唱广告音乐;
(5)独立能力差,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6)不知道什么是危险的事情
我们应该知道,婴儿不能看电视的原因,不仅仅是指他只是单方面地接受电视语言,没有说话的机会,而使得语言会话功能发展迟缓;除此之外还有更严重的危险,即印刻式危险。
被这样抚养的孩子,会对母亲的呼叫不予理睬。要扭转这种状况,则需要利用录音机,事先录好母亲呼叫孩子的磁带,然后反复地放给孩子听,渐渐地,母子对话的通道才会被打开,孩子也才会回答母亲的呼唤。
如何帮助孩子正确地对待电视现在是电子时代,每家每户都有电视和智能手机,电子产品充斥在我们生活里,除了2岁以下的孩子要避免看电视外,我们不可能完全让孩子不看电视,当然家长在这方面的引导工作也很重要。
1、控制看电视的时长
大家都知道长时间的看电视,会严重影响视力。
美国眼科学会(AAO)为看电视提出建议:运用“20-20-20”法则: 每观看电视屏幕20分钟,便把目光转向至少20英尺(约6米)远的地方,眺望至少20秒。
2-3岁孩子看电视时间以20分钟为宜,一般不要超过30分钟。3岁以上的孩子,差不多每天45分钟左右。待到学龄儿童,一天看一小时足够了。
2、控制离电视的距离
我们经常要求孩子看电视的时候,离电视远一点。其实眼睛并非离屏幕越远越好,如果离得太远,孩子看不清屏幕,反而会加重疲劳感。
比较权威的说法来自国际电影和电视工程师协会(SMPTE)的30度理论,即电视宽度所占眼睛视角的最佳角度为30度。换句话说,观看电视的合适距离=屏幕对角线长度*1.6。
所以,如果你家的电视是55寸,即对角线长度为1.4米,孩子的最佳看电视距离是2.2米左右。
不过,上述公式针对的是成人的用眼习惯,具体到幼儿身上,可能需要适当调整。家长不妨参照上述标准,询问孩子的观看感受,与孩子一起找到最舒适的观看距离,上述标准可以适当放宽,等到小学以后再按这个标准执行。
3、控制看电视的内容
一般给孩子看的电视都是动画片,但是不排除有些动画片有很多暴力的镜头,所以我们应该留意孩子看的动画片的内容,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跟孩子一起看看动画片,这样我们就能知道孩子平时喜欢什么,也可以借动画片的内容来拉近跟孩子之间的距离。
4、多带孩子去户外玩耍
孩子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会想看电视?无聊的时候。
如果有人陪他玩过家家,有人带着他玩积木,有人和他一起做运动,那么他是没有时间去想看电视的。
为了“触景生情”,我们不应该让孩子在家里待太久,而应该多带孩子到户外去,一则外面没有电视可以看,二则外面的世界那么精彩,远比电视精彩多了,孩子是想不起来看电视的。
5、多陪孩子看书
很多人说现在传统图书正在被淘汰,毕竟书也可以电子化了。但是我反而认为现在是传统图书正好的时代: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有那么多适合孩子阅读的书,以及那么多适合各个年龄的孩子购买书的地方。
哈利·波特现象就证明了传统书的魅力是无法被取代的。
即使是现在电子产品满天飞的时代,还有那么多的孩子会被传统图书所吸引。我们只要带孩子多去书店、多看书,孩子自然而然会爱上看书的。要知道养成一个爱看书的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生的。
书籍也会是让孩子远离电视的一个重要帮手,让我们给孩子制造更多跟书籍亲密接触的机会吧。
电视是把双刃剑,利用好了会让孩子了解更广阔的世界,利用不好就会成为伤害孩子的帮凶。不要过早地让孩子接触到电视,电视再精彩,也无法取代父母跟孩子之间互动所带来的爱。
——END——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删)
关注@澳贝格格,了解更多育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