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对前辈们求学经历的感悟:一位深漂的艰难求学经历

对前辈们求学经历的感悟:一位深漂的艰难求学经历小学毕业照(左一蹲者)   五年过去了,也没有等来高中或者中专学校的入学通知书。我们这一代人的求学梦算是断了。但是,我不愿意放弃,我也不能放弃。我从小就不爱玩,只喜欢读书。爷爷的概念是读书多了伤身体。我放羊去,把书藏在笼里,用草盖着。羊吃草,我就看书。爷爷有一个习惯,时不时像有咽炎病的人那样咳嗽一声,这就是报信,知道爷爷来了,赶紧把书藏起来。爷爷就诈我:“又偷着看书了!”小学二年级,我就能读《敌后武工队》。姑父是中学老师,家里有很多书。初中毕业照 一、我当了工人 一九六六年“五一六”通知下达以后,学校正式进入文化大革命。停课。到六月份,中央通知,初中生不参加文革。我们已经初中毕业,照了毕业照。从此,告别了学生生活,回乡当了农民。 九月份,学校通知返校,进行升学推荐。因为家庭阶级成分比较高,是富裕中农,再加上其他因素,我没有被推荐升学,仍然回家当农民。 十一月份,学校二次升学推荐,同学们一致

作者:王兵舰

对前辈们求学经历的感悟:一位深漂的艰难求学经历(1)

1966年,我初中毕业。我就读的是陕西省蒲城县尧山中学。尧山中学是蒲城籍的爱国将领杨虎城创办的一所具有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省级重点中学。1934年初名“私立蒲城尧山中学”,1937年改名为“陕西省立蒲城中学”,1949年5月更名为“陕甘宁边区东府分区蒲城中学”,解放后更名为“陕西省尧山中学”,1958年改为“蒲城县尧山中学”至今。1963年国家教育部公布为全国重点中学。

对前辈们求学经历的感悟:一位深漂的艰难求学经历(2)

东北大学

  我大学和研究生都是在东北大学就读。说起来也挺有意思,我中学读书是杨虎城将军创办的学校,大学是张学良将军任校长的学校。 东北大学始建于1923年4月。1928年8月至1937年1月,张学良将军任校长。 章士钊、梁漱溟、罗文干、冯祖荀、刘仙洲、黄侃、刘半农、梁思成、林徽因、陆侃如、冯沅君、金毓黻、高亨、杨荣国、姚雪垠等著名学者都曾经在东北大学任过教。徐灏教授解放前毕业于西南联大。我于一九七九年秋有幸成为徐灏教授在文革后招收的第一期研究生。

对前辈们求学经历的感悟:一位深漂的艰难求学经历(3)

初中毕业照

一、我当了工人

一九六六年“五一六”通知下达以后,学校正式进入文化大革命。停课。到六月份,中央通知,初中生不参加文革。我们已经初中毕业,照了毕业照。从此,告别了学生生活,回乡当了农民。 九月份,学校通知返校,进行升学推荐。因为家庭阶级成分比较高,是富裕中农,再加上其他因素,我没有被推荐升学,仍然回家当农民。 十一月份,学校二次升学推荐,同学们一致推荐我升学。但是,我清晰地感觉到,三年内学校不可能正常开学,就要求父亲把我的户口转到兰州。当时的政策是,十六岁以下的子女可以随父母把农村户口变成城市户口。我离十六周岁只有四个月时间了,过了一九六七年二月份,就是永远的农民了。当年十二月底,我们完成从蒲城到延安的步行串联以后,就到兰州去了。第二年三月,三线建设的205厂招工,我报名当了工人,一名修理机床的钳工学徒。

   五年过去了,也没有等来高中或者中专学校的入学通知书。我们这一代人的求学梦算是断了。但是,我不愿意放弃,我也不能放弃。我从小就不爱玩,只喜欢读书。爷爷的概念是读书多了伤身体。我放羊去,把书藏在笼里,用草盖着。羊吃草,我就看书。爷爷有一个习惯,时不时像有咽炎病的人那样咳嗽一声,这就是报信,知道爷爷来了,赶紧把书藏起来。爷爷就诈我:“又偷着看书了!”小学二年级,我就能读《敌后武工队》。姑父是中学老师,家里有很多书。

对前辈们求学经历的感悟:一位深漂的艰难求学经历(4)

小学毕业照(左一蹲者)

一九六三年,我以优异成绩考上当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重点中学,蒲城县尧山中学。全县只录取两个班九十名初中生。进入尧山中学,我对自己的前途有了朦胧的设想。一九六四年,国家公布政策,可以以同等学力报考大学,也就是不一定必须高中毕业,就可以考大学。我不知天高地厚,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高中只上两年,高二争取考大学。如果考不上,高中毕业再考。希望的专业是地质,能到处走,工资待遇还高。大学毕业,争取考上研究生。当时,出国留学只有苏联和东欧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留学条件非常苛刻,主要是政审条件非常严格,我的家庭成分决定了我不可能留学。考研究生是唯一出路。但是,能上大学才是前提条件。

对前辈们求学经历的感悟:一位深漂的艰难求学经历(5)

渊华舫(前右二)和学生们

   文革中断了我的求学梦,我就自己学习。同桌同学,也就是我后来的夫人和表哥给我寄过来全套高中课本。有了课本,就可以自学。数学不用实验,只要做题就行。不会的,写信请教尧山中学著名物理老师渊华舫,他是我九外爷。他写给我的信,说解方程组,一条方程只能解一个未知数。有几个未知数,就要想办法列出几条方程。这个知识我记了一辈子。后来学线性方程组,线性代数都用得上。 化学不能做实验,只能看书。物理尽量自己做实验。用妈妈的缝纫机线轴和纳鞋底的绳子做滑轮实验。拣来煤矿放炮的炮线绕线圈,用八号铁线做磁芯实验电磁。自己还装晶体管收音机。

参加工作以后,下了班,别人打牌我读书。值四点班和夜班,机加工工人干活,机床不坏,我就没有事情,可以有大把时间学习。上白班,不忙的时候,我也抓紧时间看书。一九六八年是文革进行最激烈的时刻,厂里发生两次不同派别的武斗,生产基本停止,车间也不用去,正是我读书的好机会。有工资发,有时间读书,两不耽误,也是奇遇。后来,我上大学和读研究生都是带工资。西北和东北的地区差别使我的工资比大学年轻老师的工资还高一点。当时,全国分为十一类工资区,东部沿海地区类低,沈阳是四类,兰州是十一类。地区类别高,条件艰苦,工资也高。

结果,在那个荒谬的时代,读书无用,读书有罪,我发狂地学习技术,被车间革命领导小组组长在全车间大会公开批评,说有的学徒要走白专道路。吓得我把所有书拿回宿舍,藏起来。兰州天黑得晚,吃完晚饭,太阳还老高,我就把书掖在衣服下面,跑到铁道北的玉米地里去看,一直到看不见了才回去。

二、我没有放弃学习

我在中学本来对平面几何学得就很好,上完课,不用看书,只做作业,考试一百分。所以,我很快就掌握了钣金下料技术。为了学习,我偶尔看到别人有一本《数学手册》,我很羡慕,但是没有地方去买。那时候,科技方面的书很少有卖的。没有办法,我干脆自己抄一本。这就是一九六八年,我手抄的《数学手册》。这次整理旧物,发现了它,很激动。这是我当年学习的纪念物呀!它的意义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它是我追求梦想的见证!它是我学习毅力的见证!

对前辈们求学经历的感悟:一位深漂的艰难求学经历(6)

数学笔记

   我既然当了工人,就认真学习技术。我学习识图,又学习画图。三年时间过去,一般的机械零件图我都会画。 有一次值夜班,粗加工工段加工石墨管的车床坏了,生产工人请我去修。这也是设计的毛病,石墨棒初加工,石墨颗粒很大,很多,却用普通的620车床。密封不好,石墨粉经常搞坏车床的传动部分。生产工人给我说,床头箱咔咔响。我把进给箱挂空挡,只试床头箱,没有问题。挂上进给箱,摘开溜板箱,车床开动,也没有问题。再挂上溜板箱,只要抬起丝杠螺母,立刻咔咔响。我断定是丝杠的螺母不能转了。就拆开溜板箱修理。生产工人很奇怪,说,这小子真行,我们听着是床头箱响,他却修溜板箱。 我修理机床,理所当然会操作,所以,车工、铣工、刨工技术我都掌握到一定程度。电焊、气焊、管工也能凑合着干干。一九六八年十一月,一个管工师兄弟被氧气瓶爆炸炸死了,从此,我再也不动气焊了。

我肯钻研技术,很得车间管生产和设备的领导喜爱。一九七一年,省冶金厅调我去山丹耐火材料厂支援。十月份,二0五厂加工的石墨块和石墨管有点问题,需要返修。核电厂在四川,要把机床拉去,就需要随机床的维修人员,车间主任一直不派别人,就等我从山丹回来,派我去。他认为我能完成任务,对别人的信心就没有那么大。结果,山丹的事情一直完不了,我到年底才回厂,就没有去四川。我学习技术很投入,基本上能够胜任全车间机床和通风、空调系统的维修。我还自己设计、自己加工、自己安装调试一套回转台。

对前辈们求学经历的感悟:一位深漂的艰难求学经历(7)

矿石收音机

   我对电也很痴迷,中学时期就装矿石收音机。那时候还没有出现晶体管,买一个锗石矿块,带一个触针,一个云母可调电容器,就是最简单的半导体收音机。用触针试探找锗石上最灵敏的点,声音很小,用耳机听。信号弱,还要一根很高的天线。后来有了二极管、三极管,我看了大量关于半导体收音机的书,买了铁淦氧永磁磁棒,一堆电阻、电容,电解电容,可调电容,二极管,三极管。在资料上找到线路图,学习推挽电路,电桥,要装一台八个晶体管的半导体收音机。买一个收音机需要120元,那可是一大笔钱。八管收音机的线路很复杂,用一般连线的方法焊接,可靠性差,还有杂散电容,对性能有影响,我就自己制作印刷电路板。把铜箔用环氧树脂粘在两毫米厚的电木板上,用黑油漆画出线路,再用酸腐蚀掉不是线路的部分。然后钻眼,插进电子原件,焊接。虽然是土造,却也像模像样。但是,毕竟只是一个初中毕业生,一个无线电业余爱好者,八管收音机太复杂了,最后调整时出了问题,调不出声音来。还是兰州大学一个物理专业毕业的技术员帮我调出来声音的。

我喜欢值班,值班跟生产工人三班倒,但是,只要生产设备不出故障,我就没有事,有大把时间看书。我看了大量机械、电工方面的书。只要能搞到手的书,我都看,包括一些被打为封资修的文学书籍。我把电工组拆下来的电器元件拆开,看看里面是什么结构,怎么动作。继电器、限位开关、接触器、时间继电器、过电流保护器,常开触点、常闭触点,电动机的星启动角运转的实现方法,控制线路和动力线路,都研究。甚至电工组长要我去学电工。他给车间管设备的副主任说了,不但不批,还被主任把我训了一顿。“钳工还学不下你了?还要去学电工?”主任是沈阳人,五十年代的八级钳工,他当然向着钳工。

对前辈们求学经历的感悟:一位深漂的艰难求学经历(8)

三线建设

三、学会适应当前环境

   我努力学习技术也有当时社会大形势的影响。那些年代,一切都要讲政治,政治第一,政治挂帅。年轻人要求进步的标志就是入党。我虽然也像其他年轻人一样写了入党申请书,但是,我心中明白,我入党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极左思潮占统治地位,每一个人都有家庭出身,阶级成分。在要求进步方面甚至是唯成分论,工人阶级,贫农、下中农成分的人是组织关注培养对象。我的家庭成分是跟随爷爷的成分,上中农,属于农村比较富裕的家庭,也叫富裕中农。1990年以前的农村,雇农、贫农、下中农属于依靠对象,中农和富裕中农属于团结对象。富裕中农的被团结性差一些,因为富裕中农有向富农发展的趋势。富农和地主属于专政对象。农村有地、富、反、坏、右五类分子,属于敌人。地指地主家庭主要成员被定为地主分子,富是富农家庭主要成员被定为富农分子。还有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和右派分子。这些人就是农村的贱民,家庭成员在招工、招干、参军、入党、提干方面几乎是不可能的。甚至子女找对象都很困难。

爷爷的家庭成分比较高,后人不属于依靠对象。父亲在文革中被打为走资派,属于批斗对象,子女当然也不是培养对象。这种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做法,使数量庞大的家庭成分不好和走资派的子女受到压制,成了社会问题。1970年,中央注意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提出来一个解决办法,把这些家庭的子女称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打上了一个新的标签,给一定出路。

文革中,许多老干部的家庭成分并不是贫下中农和工人阶级,子女继续报父母的家庭成分,就变得很滑稽。父母是革命者,子女却是不可依靠的对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央又发明了一个新的家庭成分“革命干部”。我想,父亲是党委书记,应该是革命干部,我就开始报父亲的家庭成分“革命干部”,简称“革干”。这个家庭成分没有经过任何一级党政机关正式确定,是我自己根据厂里传达的中央文件给自己填的。

家庭成分问题对我的影响一直延续到1986年。那一年,中央下达文件要求干部队伍年轻化,要培养第三梯队,我有幸被党委定为第三梯队,上报冶金部。在政治审查时,党委派人到兰州父亲的单位搞外调,可能主要是为了澄清我的家庭成分到底是上中农还是革命干部。调查回来,组织部正式通知我,经过调查,我的成分是革命干部。已经从我的档案袋里面把有关不实资料抽出销毁了。

我的思想观念是,人要在世上活下去,就要适应社会。我们一般人不可能改造世界,只能顺应世界,到哪山唱哪山歌。我的大学梦不能实现了,就好好当工人。努力学好技术,过些年也能够达到工人的最高水平——八级工,也算是有成就了。没有想到,努力学习技术,给我上大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很多机械方面的知识,我已经掌握了,尤其是机械的结构、运动、传动,我都很熟悉。也会机械制图,微积分和解析几何也学了一部分,所以,上大学很轻松。跟着老师到许多企业去调研,对辽宁省的鞍钢、抚钢等钢铁企业和沈阳重型机器厂、大连重型机器厂等等大厂也到过不少,对我的学习提供了其他同学所没有的机会,大大增加了我的见识。

当了六年半钳工,使我对机械、电气有很深刻的感性认识,也锻炼出了很强的动手能力。对我上大学,读研究生以及后来在大学教机械设计的帮助很大。这真是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

对前辈们求学经历的感悟:一位深漂的艰难求学经历(9)

学习资料

  《数学手册》上的图也照画下来了。五0五车间是加工核反应堆里面的石墨材料的,通风除尘系统很重要,我们要经常进行通风管道改造、修理,钣金下料事情很多。师傅们文化程度比较低,都是小学水平,只会少数几样。我看一本日本人写的钣金下料书,是铁道部出版的,上面有各种形状的下料方法,也有钣金求实长的方法和薄厚板在钣金加工上的区别。我视为珍宝,就把其中常用的天圆地方、裤裆叉、三通、虾米腰等下料方法抄了下来。可惜,找不到了那本笔记了。

   我爱学习在厂里是出了名的,我的技术水平也提高很快。五0五车间有一个工段,设备是当时最先进的,是昆明机床厂生产的仿型铣床。准备生产了,二0五厂设备科的技术人员和十冶机械、电气工程师,十冶的一位八级钳工带一个四级徒弟,我师傅带着我一个学徒,一起调试仿型铣。二十几个人围着仿形铣床转,都不明白丝杠上为什么有个蜗轮。中午,他们都吃饭去了,师傅叫我留下研究,他给我带师娘包的包子。中午,我转了一下手轮,马上明白是调节丝杠间隙的。下午,大家来了,我一说,大家一看,确实是这么回事。从此,厂里机电技术系统对我就有了比较高的评价。厂里的政治部何主任被下放到五0五车间装石墨灰。我不忙时,跟他聊天,他知道了我的学习精神。这些条件都为我在一九七三年考学打下了基础。

四、我要上大学

一九七二年,毛主席指示“大学还是要办的”,那一年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一九七三年,就变成限定指标考试,冶金部给二0五厂下达四个招生指标。厂里每一个指标安排五个人参加考试。我去找车间领导报名,书记是位老干部,喜欢年轻人学习,很支持。省革委会副主任曾经来厂里视察,那是个军队干部,居然让厂里把大食堂停了,学习军队,以连为单位办伙食,我们车间也有一个食堂。后来我参加考前辅导班,李书记特别叮嘱食堂给我留饭。

厂里有三千多符合条件的年轻人,竞争还是很厉害的。我壮着胆子去找政治部主任,他已经恢复工作了。他说,只有我能考上。这样,我就取得了参加考试的资格。厂长是留苏回来的,后来是甘肃省科委主任,当然很支持年轻人学习。他指示厂中学老师给我们二十个准备参加考试的人进行考前辅导。

我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参加红古区考试,名列第一。六年后,我参加研究生考试,区教育局的人还记得我。问我知道不知道自己当年考第一,我回答,记得。考完试,白卷英雄张铁生出来了,考试成绩作废,改为推荐,要是铁姑娘、小老虎才能上大学。厂里召开工人座谈会,推荐可以上大学人员。恰好七二年我被评为先进生产者,符合小老虎条件,考试成绩又好,工人代表们就说,谁的分高谁去。有人反对,说我父亲是领导,我们车间参加会议的马师傅反驳,哪里规定领导的孩子不能上学?我父亲不是我厂的领导,我不是走后门。

对前辈们求学经历的感悟:一位深漂的艰难求学经历(10)

东北大学校徽

就这样,初中毕业七年后,我终于迈进了大学校门。到东北工学院冶金机械专业读书。我当机修钳工六年半,一直没有放弃学习,机械原理,制图等等在工作中已经基本掌握。所以,上大学期间不感到吃力,轻轻松松上完了大学。(未完待续)

对前辈们求学经历的感悟:一位深漂的艰难求学经历(11)

王兵舰教授

作者简介:

王兵舰,一九五零年出生于蒲城贾曲(现归城关镇)小董村,一九六六年毕业于蒲城县尧山中学。在动荡年代,学校停办,去兰州参加工作。在那种轻视知识,粪土科学的年代,没有放弃学习,后以全区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大学,大学毕业担任机械技术员。一九七九年以高分考取东北大学机械学研究生,获得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曾经担任大学教务处长、校长助理。后到深圳担任职业技能鉴定所长和多家国有企业董事长、总经理。退休后从事安全生产技术咨询。任深圳市电池行业协会督导专家、广东省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专家、教授。现定居深圳,但对于故乡仍时常惦念,故乡小吃,故乡的兴镇腊八会,都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说明:文中图片大部分由作者提供,个别来自网络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