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文化用品批发市场,开了27年的文化用品市场要关
哪里有文化用品批发市场,开了27年的文化用品市场要关“退市”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多人都赶过来打卡,炒了一波人气。“我可没有营销呀,看身体,能做到什么时候就做到什么时候。”老头说,杭州人爱的这一口,不会那么轻易消失。“没有关门啦,也没有不做,文化用品市场一直在,我们的小店也会在。”老头一边做着葱包桧,一边给食客们解释。惋惜又不舍,不少人趁机去“故地重游”。这是真的吗?11月12日,记者来到庆春路燕子弄的庆春文化用品市场。大门对面就是“老头葱包”。
钱江晚报微信公众号
对三四十岁的杭州人来说,儿时的记忆里都会有这么一幅场景:周末去庆春路文化用品市场闲逛,买一堆杂七杂八的文具,本子、笔、贴画等,逛到最后一定要买一个老头葱包桧,吃得嘴角都是甜甜的酱汁才觉得圆满。
人都是怀旧的,从孩童转眼到了中年,有时也会怀念单纯时光里的甜。
这两天,网上有消息说,开了二十多年的文化用品市场到明年年底就不开了,就连“老头葱包”都会跟着和大家说再见。
惋惜又不舍,不少人趁机去“故地重游”。
这是真的吗?
11月12日,记者来到庆春路燕子弄的庆春文化用品市场。大门对面就是“老头葱包”。
“没有关门啦,也没有不做,文化用品市场一直在,我们的小店也会在。”老头一边做着葱包桧,一边给食客们解释。
“退市”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多人都赶过来打卡,炒了一波人气。“我可没有营销呀,看身体,能做到什么时候就做到什么时候。”老头说,杭州人爱的这一口,不会那么轻易消失。
好多人以为要关门了
特意过来打卡
昨天上午10点,老头背对着店门,一边听着广播,一边做着葱包桧。
一张薄薄的面皮,放上两小节老油条,中间裹一整根葱,一卷一包,完成了。他做了满满两大笼,用保鲜膜包裹着。
有客人要,现拿现做。
一块圆圆的铁板,用炭火烧热的,淋上一点点油,葱包放在上面。精髓就是用平铲压着葱包。这要讲究力道,老头几乎双臂撑在平铲上,用尽全身力道去压。“看,油条里的油都被压出来了。”
做一副葱包桧,来回翻面好几回。老头说,前后得要两三分钟。
桌板上摆着简单的两桶酱料,一桶甜面酱,一桶辣面酱。遇到不吃辣的,老头总会建议:“稍微加点辣,味道会更好。”
一口下去,酥脆得要命,酱汁浓郁,真的好吃。
可能是听到的夸奖太多了,老头挺淡定的,“很多人从小吃到大的,就算搬家了也会来吃上一口。”
不少小姑娘都来排队,葱包桧、或者再加个蛋,还有加了咖喱粉的鸡蛋饼,绝绝子。
“我们网上看到消息的,就想来尝尝。”三个时髦的小姑娘,等在店门口。他们从下沙赶到市区,已经去打卡了一家糕点店,这是她们的第二站。
小小的小吃,转眼做了29年了
店铺合约明年4月到期,但会续约
老头做了这么多年,几乎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
“我姓潘。”老头剃着平头,能看出不少白发。1992年,他从杭州铝制品总厂下岗后,就摆起了小吃摊,这么多年,没离开过这个地方。
三年前,才有了这么一个小店铺,还是和别人合租的。
做小吃,硬件条件没那么看重,一个小炉子,他就开张了。“那个时候年轻呀,手脚快,什么都卖,葱包桧、鸡蛋饼、油墩儿、唯新的贡丸和豆腐干。”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要用300根油条。
最早的时候,一个葱包桧,1.2元,现在4.5元,也算良心。“明年要涨价了,因为油条贵了。”
一眨眼,老头葱包都做了29年了。当年还是壮年的潘师傅也63岁了 ,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头。
生意不比以前,但是老头每天做得也挺开心。
他就住在隔壁一幢楼,每天清晨5点半下楼开店,一直忙活到晚上7点,除了春节11天假期,他都在店里。
老婆还在上班,做一休一,一到休息天就会来店里帮忙。
上午10点半,老头要去菜场买菜,老婆看店。她做得也很用心,但是味道和老头做的就是有区别。“有些老客人就指定要他,我呀,还真是难为情。”
店铺的合约明年4月底到期,但老头会续约的。
“年纪大了,有时候身体跟不上了。别看是做这个,用的力道很大的。”老头说,“老头葱包会一直在的,大家想吃,我还做。要是哪天真的不做了,就是身体吃不消了。”
很多人的青春都在这里
不少店主靠这生意房子都买了好几套
一条弄堂里的庆春路文化用品市场,虽然透着陈旧的气息,但依然有人气,门口还堆着不少快递盒。
阳光下,几个店主都在讨论。
“也不知道谁说的,我们这里要关门了。太生气了。”
“是呀,生意做得好好的。”
正巧碰到市场管理方的工作人员,她也是一脸不解。“我们和商铺的合同是明年年底到期,但是每三年续约的呀,大家都做得好好的,很多人的青春都在这里,哪有关门一说呀。”
虽然生意的确不如以前,但零售只是一部分,现在很多店主依靠的是批发和电商。“很多人靠着这里开店,房子都买了好几套了。”这名工作人员说。
一个大姐也说:“我25岁在这里开店,现在都是做奶奶的人了。”
市场不大,只有997平方米,108家店铺,差不多10家是租来做仓库。
市场里挺拥挤,文具、挂历、证书等等,一应俱全。
“我女儿小时候就来这里买东西,现在我买给小孙子。”一个大姐特意从良渚赶过来买东西。在市场里,还是能看到有人逛的。
“做的都是老客了。”余大姐的店里专门卖学生用品,铺子里满满当当。她说,自己是外乡人,当时来杭州,庆春路文化用品市场是杭州第一家大型专门卖文化用品的。她在这里开店20年了。“当时,一到周末,通道里都是人,家长带着孩子的,还有孩子结伴来的。”
现在,她主要靠着老客户,做做批发生意。“年纪大了,眼睛也看不清,就不搞网店那一套了。过过日子还是可以的,总比出去打工强。”
55岁的余大姐说,应该会一直在这里开店,“看到一些客人特意跑过来,还是很感慨的。”
市场管理方:
每个商户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11月12日晚,记者又联系上了市场管理方负责人余诚杰。
“市场是不会关门的。这些商铺和市场是三年一签约,明年年底到期后,商铺们会根据自己意愿去签约。不过肯定的是,我们市场会一直在。”
庆春路文化用品市场是1994年9月开业的,比老头葱包要年轻些。
余总说,1992年庆春路改造,燕子弄就规划了一个市场,原本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农贸市场,后来生意不好,就改成了文化用品市场。在当时的杭州,这是第一家文化用品市场。
“火爆程度,真的是人挨着人。基本上以零售的为主,那时候的杭州没有那么多文具店,要买办公用品、学习用品都要到这里,多远就会骑车到这里买。而且,单位批发,渠道也是在这里。”
随着消费方式的改变,市场也在发生着变化。
来逛的人越来越少,但是商铺们很多都没有走。
“现在去市场里,白天基本上看不到人。但是每家商户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年轻的做电商,年长的依靠老客户,每家都经营得不错。”余总说,市场不大,商铺的租金也不高,一年几万块,相比外面大型新市场,这个价格大部分都是能够承担得起的,而且还有一个产业的聚集效应,每家都有营业执照。
“这里已经不是货物集散地了,更多的是信息交流平台。”
对于地道的杭州人来说,这里更是儿时的欢乐场。
孙女士小学初中时,住武林路一带,上学时候很多文具都是在庆春路文化用品市场买的。“在那儿能买到各式各样的文具、贺卡、礼品纸,老板们经常会上很多新款文具,相比普通的文具店,文化用品市场更像一个文具大卖场,逛一次能买一堆新奇的文化用品回来。”
如今,孙女士的女儿已经上小学,买超轻黏土、毽子之类的她还是会跑去那儿。“外面小店东西不全,网上又看不到实物,还是这里好。逛一逛,能发现好多小玩意儿,价格很公道的。”
你在庆春路文化用品市场里有哪些回忆,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原标题《开了27年的文化用品市场要关门 ?好多人赶去找青春,最新消息来了》,编辑 何双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