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有哪几种:你需要知道这些
文学翻译有哪几种:你需要知道这些因此,到了明清这两代,整整500年,我国都在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封建思想变本加厉,在这种环境下,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非但没有提高和解放 在某些方面 甚至反而落后于前代。但同一时期,位于西半球的欧洲就不同了,他们经历了文艺复兴运动、法国大革命、资本主义的产业革命等等,使它们的文化和经济等迅速地超越在我国前面。可以说 在明代以前 中国所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最远只到地中海东岸,并没有越出亚洲大陆。而这些近邻国家的文化总体,都低于中国。因此,中国文化能吸收其所长,而不会被侵吞。于是,在当时这种井底之蛙的环境下,这很容易燃起人们“夜郎自大”的心理,认为自己的文明才是最先进的,而周围皆是蛮夷之地。而当时的对外交流并没有撼动汉族文化的地位。施蛰存在《西学东渐与外国文学的输入》中说:“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时期 几乎有一大半国土 被外来民族所侵占。鲜卑族的拓拔氏的侵入,造成了170年的南北朝时期;女真、蒙古
文/曼之恒
图/网络
关于文学翻译,人们的热爱和重视程度向来都有增无减。通过文学翻译,可以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品读原著一样从中受到启发、获得感动和美的享受,拥有一片观望世界的窗口,获得超越国界的心灵共鸣。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关于文学翻译的那些事。
一、文学翻译的起源文学翻译,最早可以上溯到秦汉时代,当时的中国实现了真正的大一统。汉武帝刘彻作为一个扩张主义者,十分注重对外交流。而在当时的交流中,在各种技术与文化相互融合,获得了诸多利益。而到了汉末,随着印度的佛典和哲学的引入,我国的对外交流也从物质领域进入到了精神领域。
而当时的对外交流并没有撼动汉族文化的地位。施蛰存在《西学东渐与外国文学的输入》中说: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时期 几乎有一大半国土 被外来民族所侵占。鲜卑族的拓拔氏的侵入,造成了170年的南北朝时期;女真、蒙古族的相继入侵 占领并统治了中国江淮以北的土地、人民有240 年之久。”
这么说来,汉族文化极有可能受到外来文化入侵,但事实上并没有。比如鲜卑文化,非但没有影响汉族人,反而为汉族文化所同化。到了唐代亦是如此。尽管唐代贵族家里有从非洲被贩卖来的黑奴为其服务,但他们对中国的贡献也只有劳动力而已。
可以说 在明代以前 中国所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最远只到地中海东岸,并没有越出亚洲大陆。而这些近邻国家的文化总体,都低于中国。因此,中国文化能吸收其所长,而不会被侵吞。于是,在当时这种井底之蛙的环境下,这很容易燃起人们“夜郎自大”的心理,认为自己的文明才是最先进的,而周围皆是蛮夷之地。
因此,到了明清这两代,整整500年,我国都在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封建思想变本加厉,在这种环境下,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非但没有提高和解放 在某些方面 甚至反而落后于前代。但同一时期,位于西半球的欧洲就不同了,他们经历了文艺复兴运动、法国大革命、资本主义的产业革命等等,使它们的文化和经济等迅速地超越在我国前面。
后来当我们接触到欧洲文化,欧洲用我们的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发明了海运、枪炮、炸弹等,这些也成为了帝国主义者的能源。掠夺者们利用这些技术发动了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等,让中国人大梦惊醒。
于是一方面输入轮船、火车、 大炮、步枪、电报、电话,一方面派遣留学生去东西洋学习政法、经济、科技、外语等。出现了物质与精神双管齐下地向西方大开放的形势。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清政府开始向西欧派遣留学生。留学生回国后对祖国的首要贡献,就是要以中文译本介绍、输入外国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推动中国固有的封建制度和文化的改革波澜。
欧洲文学名著输入中国第一部的是林纾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在当时的中国文坛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这也为我国读者认识到西式的爱情打开了一扇窗。而且在这种风格的引领下,当时的作家也发现了当时流行的“才子佳人”式的爱情小说的弊端,并模仿出了不少新结构的爱情小说,大大开拓了人们的眼界和欣赏水准。
之后,林纾又译出了美国作家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这是一部为被白人奴役的黑人诉苦伸冤的名著。它在中国出版后,中国读者慨叹于非洲大陆沦为白人的殖民地,非洲人民成为白人的奴隶。同时联系到当时的国运衰败、人民被掠卖到新大陆去做苦工的情况,也激发了国家要富强、民族要独立,反对帝国主义和争取自由平等的思想。
这两部译作的成功大大激发了林纾继续从事译述外国小说的志向。 后来,由于严复的邀请,林纾到京师译书局工作,得到几位精通英法语言、了解西方文学的青年学者的合作。他们翻译了大量的英、法、美国文学名著 包括司各特、狄更斯、笛福、斯威夫特、大仲马、欧文等的主要代表作。
到了1886年,清政府开始派遣日本留学生,北京的同文馆增设东文馆。天津、杭州、 福州、泉州等地 纷纷设立东交学堂。康有为、梁启超同时也在上海创办大同译书局,其译书对象“以东文为主,而辅以西文,以政学为先,而次以艺学。”
因此,这段时间,小说、外国文学大量输入。诗、小说、戏剧、散文等翻译也蓬勃发展。其中最重要的要数小说了。
在传统的知识分子的文学观念中,小说“是市井人的读物 不入著作之林,更不得谓之文学”。但当他们通过阅读许多译本,感觉到狄更斯、大小仲马、莫泊桑等人的著作,被其深深的感染力所折服。
在各种类型小说的故事情节、主题思想、 描写技巧各个方面 外国小说都显得更丰富、深刻、 高明。再加以梁启超、夏曾佑等人许多推崇小说的论文 使知识分子改变了对小说的观念。
文学翻译,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和人民的思想状态 都起过积极的冲击和提高作用。如果说国外的原著是一片碧空万里的海岛,那译者就是那辛勤的摆渡人。
大量外国文学的译本在中国读者中间广泛地传布了西方的新思想、新观念,使他们获得新知识,改变世界观。同时也坚信,应当取鉴于西方文化来挽救、 改造封建落后的中国文化。
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说过:
“好译本的作用是消灭自己;它把我们向原作过渡,倒是坏翻译会发生一种消灭原作的效力。拙劣晦涩的译文无形中替作品拒绝读者;他对译本看不下去,就连原作也不想看了。这类翻译不是居间,而是离间,摧灭了读者进一步和原作直接联系的可能性,扫尽读者的兴趣,同时也破坏原作的名誉。”
也就是说,一本好的译作,会大大地激起我们对于阅读原著的兴趣,成为沟通读者与原著的媒介。但当我们如果读到了一本拙劣的译本,只会让我们对该作品的印象大打折扣,就像我们都不愿意去通过一个人邋遢的外表去了解其内心一样。
文学翻译的翻译方法不外乎有两种: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异化法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作者所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归化法则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那什么样翻译更值得提倡,什么样的译本算是“好的译本”呢?我们不妨以钱钟书对于林纾翻译的评价中来窥探一二。
钱钟书最开始喜欢西洋小说,就是从林纾的译本开始的。尽管里面存在着一些“漏译”“误译”的现象,但这些都无伤大雅,瑕不掩瑜。内容是丰富且有趣的,林译本为钱钟书接触西洋文学打开了一扇大门。
但在欣赏的同时,钱钟书也客观地指出了关于林译的一些问题。他认为: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但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于是“媒”或“诱”产生了新的意义。翻译本来是要省人家的事,免得他们去学外文、读原作的,却一变而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它挑动了有些人的好奇心,惹得他们对原作无限向往。”
林纾的翻译,个人色彩很浓,为了追求文本的有趣和生动,以资笑柄谈助。不过有些过度“个性化”了,对文本不忠实的现象明显,对于原作改动甚多。比如在翻译狄更斯的《滑稽外史》时,对于时装店女店员的描写“锦上添花”了不少,夸大其动作,并加以文言来辅助描写,活生生把一副“泼妇”的形象展露无遗:
“那格……始笑而终哭,哭声似带讴歌。曰:‘嗟乎!吾来十五年,楼中咸谓我如名花之鲜妍’——歌时,顿其左足,曰:‘嗟夫天!’又顿其右足,曰:‘嗟夫天!十五年中未被人轻贱。竟有骚狐奔我前,辱我令我肝肠颤!’”
这段“似带讴歌”的顺口溜是林纾对原文的加工改造,钱钟书认为“他一定觉得迭更司的描写还不够淋漓尽致,所以浓浓地渲染一下,增添了人物和情景的可笑”。
钱钟书对于林译的态度是有褒有贬的。他认为这一好处是在于“有趣”,不同于梁启超译的《十五小豪杰》、周桂笙译的侦探小说那般的“沉闷乏味”,林纾在翻译过程中更多地迎合了中国人的口味。
有人说:“译本愈糟糕愈有趣。我们对照着原本,看翻译者如何异想天开,把胡乱猜测来填补理解上的空白,无中生有,指鹿为马。简直像一位“超现实主义”的诗人。”因此,林译本尽管不够忠实原著,但是读起来也不失为一种消遣。
但钱钟书又强调,“尽管添改得很好,终变换了本来面目,何况添改处不会一一都妥当。”林纾的改笔夸张过火,也许不失为插科打诨的游戏文章,可是损害了入情入理的写实,正所谓太过戏剧化,反而有些失真了。
“他根据自己的写作标准,要充当原作者的“诤友”,自以为有点铁成金或以石攻玉的义务和权利,把翻译变成借体寄生的、东鳞西爪的写作。”这里说明了林纾在翻译的过程中太过“自我”,有时自己添加的文本反而会起到画蛇添足的作用,不值得提倡。
因此,一个好的译本,一方面要忠实原著,不能对原作进行添油加醋式的修改,否则会曲解作者原意,还会闹出许多笑话。另一方面,要在原著的基础上将语言适当润色调整,以符合国人的阅读习惯,增加趣味。
就如同严复所说的“信达雅”理论:信者,真也,真者,不伪也;达者,至也,至者,无过无不及也;雅者,文学性也,文学性者,当雅则雅当俗则俗也。”当一个译本能尽最大可能地做到这几点,那么就不失为好译本了。
作者简介:
曼之恒,文学研究生。喜欢文学,旅行,音乐和舞蹈,理性与感性并存的双重人格,用文艺的观点,看世俗的纷繁,愿与你共同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