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四人谁取经心最坚定,师徒三人三首行香子
师徒四人谁取经心最坚定,师徒三人三首行香子前岁栽桃,今岁成蹊。晁补之 〔宋代〕后世也多有《行香子》词作,其中不乏好的作品。今附一位头条师友填的《行香子-思母》供大家欣赏。先看晁补之这首。行香子.同前
大文豪苏轼在地方任职时,不仅政绩斐然,而且奖掖后进,爱才惜才,著名的“苏门四学士”就是其中的重要例子。秦观,结识于颍州,晁补之结识于杭州,张耒和黄庭坚都很有名。师徒间结交莫逆,一时成为文坛佳话。今天说的与《行香子》这个词牌的有关。因注意到苏轼、秦观和晁补之师徒三人都填过这个词牌,那今天就撷取他们三人比较流行的作品,放在一起,看看究竟谁的文采更高一些呢?
前一时期,读了一些《行香子》词作,觉得,就这个词牌而言,虽然晁补之的格式为正体,苏轼也填了不少,但总感到秦观的《行香子.树绕村庄》最好。最近读《苏轼词集》后,这个看法有所改变。
行香子,词牌属于中调,正体,双调六十六字,前段八句四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另有双调六十八字,和双调六十四字等变体。此调以四字句和三字句为主,间以两个上三下四之七字句法。每段前半和缓,结尾由一个领字领三个三字句,每节之三字句须构词法相同,而又意义连贯。具有流畅奔放,意象优美,音节响亮,语意回环之艺术效果。
“行香,即释教之谓行道烧香也”。从南北朝开始,朝廷就有了举办"行香"法会的记载。唐张籍有:"行香暂出天桥上,巡礼常过禁殿中”。行香调名本意,即以小曲的形式歌咏拜佛仪式中的绕行上香活动。到了宋代,晁补之、苏轼等填行香子调,用于咏物、写景、酬赠、感叹人生。
后世也多有《行香子》词作,其中不乏好的作品。今附一位头条师友填的《行香子-思母》供大家欣赏。
先看晁补之这首。
行香子.同前
晁补之 〔宋代〕
前岁栽桃,今岁成蹊。
更黄鹂、久住相知。
微行清露,细履斜晖。
对林中侣,闲中我,醉中谁。
何妨到老,常闲常醉,
任功名、生事俱非。
衰颜难强,拙语多迟。
但酒同行,月同坐,影同嬉。
晁补之虽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但就行香子这个词牌而言,晁补之填的词被视为正体,显然其名气要比其老师苏轼大。苏轼知杭州时,19岁的晁补之以记述钱塘风物之盛,山川之秀的《七述》谒见苏轼。而此时苏轼正想为杭州的美景作赋。当读完晁作后,叹道“吾可以搁笔矣!”晁由是名显。
这首词反映的是晁补之晚年悠闲生活的片段。上片“林中侣,闲中我,醉中谁。”和下片“酒同行,月同坐,影同嬉。”体现了远离政治纷扰,抛却功名,归隐田园的趣向。这恰恰折射出他本人屡遭贬谪,沉浮宦海的失意和落寞。
这首词为什么被奉为《行香子》词牌的正体,没有查到相关资料。这里亦待师友们点拨指教。这首词读后感到句式活泼,画面感跃动外,总觉得格调不高,避世消极味太重。
行香子·树绕村庄
秦观 〔宋代〕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秦观这首词写于他年轻未出道时。词的字面透射出非常明丽的图画,由此也很容易感受到作者心境阳光,纯净。一个“偶然”展现,让人读到了秦观少见的另一面。有评价认为,秦观文字成就,策论第一,诗作第二,词作第三。只是后人把关注点过多地放在他婉约的柔情细语,缠绵缱卷中风格中去,而没注意到他是一位能吏,仕途坎坷的宦游失意者。
这首词上片引词“有”带出了春天的姹紫嫣红景色,下片引词“正”导出了生机勃勃的春日一刻。“村庄”、“陂塘”、“茅堂”“青旗”,熟悉的意象,放在一起,似已感觉到作者用清澈的目光,摄取了无邪的景致。我个人而言,这首《行香子》是秦观词作中我最喜欢的作品。在《行香子》词牌中,这一首也是我最爱读的。
行香子·过七里濑
苏轼 〔宋代〕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
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
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
算当年、虚老严陵。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这首词是熙宁六年,苏轼任杭州通判巡视富阳、新城时所作。
上片展示了乘舟过溪的美丽景色。水面如镜,鸥鹭翩翩。引导词“过”带动的“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丰富了舟渡的感受,让人亲近、陶醉于自然,瞬间忘了一切烦恼。
下片,马上转回现实中。这里巧妙地引入了严光的典故。严子陵,余姚人,与光武帝刘秀一同游学, 助光武成就大帝业后,隐姓埋名,归隐躬耕于富春山。帝念其贤,除其为谏议大夫而不就。韩偓有句“时人未会严陵志,不钓鲈鱼只钓名”。苏轼执掌杭州,远离政治漩涡,现在恰恰到了严子陵归隐的地方,发出“君臣一梦,今古空名”,是自然的事了。当然,如“世事一场大梦”,“古今如梦。何曾梦觉”都是一种化解郁闷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这首词,上片着墨于丽水,下片落笔于青山,看透名利,物我两忘,这正好与他另一段表述一脉相承,“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之前,我一直认为秦观《行香子·树绕村庄》是《行香子》词牌中的精品,得到《苏轼词全集》后,发现苏轼的《行香子·过七里濑》,不论是铺陈还是转接,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更高一格,当然,这只是我的陋见。
下面我们看一首头条作者的作品。
行香子-思母
作者 头条网名 沉醉9999
一夜风凉,花落堆窗。
浓云愁,雁不成行。
杜鹃声断,寸草心伤。
恨重山远,漫水阔,归路茫。
手中线短,身上衣长。
倚门望、鬓发如霜。
瞻云陟屺,顾怅萱堂。
愿竹生笋,冰求鲤,病尝汤。
这是一位羁旅在外的头条作者抒写对母亲的思念的词作,读后令人泪目潸然。
词的上片借春意阑珊、杜鹃哀鸣、芊草思报春晖,传递出对母亲的思念。引词“恨”引导 的“重山远,漫水阔,归路茫”,表达出的因山水相阻,不能回到母亲身边的憾慨。下片四行九句用了六个母慈子孝的经典典故,把自己对母亲的无限眷恋、拳拳之爱借用经典故事表达出来。信手拈来,不露雕琢痕迹,特别是引词“愿”所带的三个并列的、皆为孝顺儿女事迹的经典绝唱的三字句,所表达出的愿侍母膝下,想到却做不到而产生的愧歉之情,读后令人为之动容。由此这也更加强化了作者表达对母亲思念的艺术感染力。
把这首词放在上列先贤们的作品中一起赏析,是觉得这首《行香子.思母》风格淳厚,感情真挚充沛,词牌选择,典故引用,谋篇布局颇具匠心,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这首作品中看出了作者深厚的古典文学积淀和雄厚的驾驭语言的功力。如果不看署名,只看作品,以我的判断力是分不清这是出自一位头条作者之手,还是出自长髯雪发鸿儒之笔。可以肯定的说,就这位头条作者所填的这首《行香子》而言,其思想性和艺术性业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这也足以说明,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大业已呈蓬勃之势。
感谢师友们拨冗浏览。苏门师徒的《行香子》如何评价,欢迎赐教留言,并请加关注作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