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0万到1000万需要几年,10年里0到2000万
从100万到1000万需要几年,10年里0到2000万高碧武发展山药丰收的消息,在村里不胫而走。这也给正在苦寻出路的村党支部,无疑是一道可尝试的方子。家里两个小孩读书,高碧武光靠种菜,家里渐渐是入不敷出。2012年春,他从附近村岳父家借来山药种,种在地里。到了年底,3分地的山药卖了3000多元,比种植蔬菜的收入翻了一番。“今天挖1500斤左右,又有1万多元进账……”高碧武现场盘算着。高碧武在整理山药多年前,高碧武是村里的贫困户,种高山蔬菜是全家主要收入。由于当地多年种植,土壤酸化严重,村民种出来的蔬菜不仅品相不好,产量不高,还容易得根肿病。到了成熟季节,蔬菜烂在地里,却无人问津。
村民在挖山药
利川融媒记者 张宝训 蒋姮 谭莉
挖掘机摆臂凿出深沟、农民挥锄刨开泥土、一根根肥硕粗壮的山药装箱运出……深秋时节,在海拔1600米的利川市团堡镇大垭村田间地头,热火朝天的丰收场面,是随处可见。
看着满载山药的货车,沿着盘旋山路,最终消失在视野里,村民高碧武喜上眉梢。此时,丰收的笑容写满他中年黝黑的脸庞。
“今天挖1500斤左右,又有1万多元进账……”高碧武现场盘算着。
高碧武在整理山药
多年前,高碧武是村里的贫困户,种高山蔬菜是全家主要收入。由于当地多年种植,土壤酸化严重,村民种出来的蔬菜不仅品相不好,产量不高,还容易得根肿病。到了成熟季节,蔬菜烂在地里,却无人问津。
家里两个小孩读书,高碧武光靠种菜,家里渐渐是入不敷出。2012年春,他从附近村岳父家借来山药种,种在地里。到了年底,3分地的山药卖了3000多元,比种植蔬菜的收入翻了一番。
高碧武发展山药丰收的消息,在村里不胫而走。这也给正在苦寻出路的村党支部,无疑是一道可尝试的方子。
村里党员上门发动山药,村民积极性都很高。大垭村村委会主任邓钰回忆,为了免除村民后顾之忧,村里争取专项资金改良土壤,为村民免费提供有机肥,硬化产业路到田间地头,引入市场主体提供技术和市场……
10年间,大垭村的山药产业从“0”出发,面积增加到900余亩,产值成长到每年2000多万元。山药成为大垭村“一村一品”的拳头产品。村民人均收入3万元,靠发展山药,高碧武也在2018年脱贫摘了帽。
村民忙着装载山药
由于海拔高,土壤水分少,生长周期短,大垭村的山药品质好,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恩施市、重庆万州的客商上门订货,线上更是销到全国各地。
经过不断探索,村民逐渐改变种植模式,淘汰了原来用竹竿牵藤,改用环保、廉价的塑料网,用挖掘机起沟代替单纯的人工地里刨山药。
村民杨平种了3亩地山药,每年能收入4万多元。如今,她买了小轿车,每次到远处地里干活,将车直接开到田边。
今年连日干旱天气,藤蔓上的山药叶有的已在枯萎,着实让杨平捏了一把汗。
“这么多年,从来没有遇到过像今年这样的天气,刚开始就非常担心,长在地下的东西,谁也不知道,”杨平感慨道。
这时候,村党支部挺身而出。在最干旱时期,党支部发动党员,组织村民运水到田头,进行人工灌溉。
到了9月丰收季,刨开土,一条条山药根壮笔直,虽条形一般,但品质上乘,杨平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她3亩地的山药,早被抢订一空。
其实,大垭村山药丰收,只是团堡镇产业发展一个缩影。
近年来,团堡镇坚持党建引领,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以“合作社 基地 农户”的模式进行产业融合,以投入种子、农药、肥料、租金等各种形式对农户进行补贴,通过线上线下让产品出山。
编辑/卢华 审核/谭莉 审签/牟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