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能够抵抗的极寒天气(居民死亡与温度相关)
人类能够抵抗的极寒天气(居民死亡与温度相关)极端天气会带来哪些健康风险?我国地处在东亚的季风区,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且气候波动性强,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受到全球变暖的程度影响相对较高。根据《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中国正处在20世纪初以来的“最暖时期”。1961-2020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全球平均气温上升速率为0.26℃/10年,0.15℃/10年,明显高于全球同期水平,由此可见中国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很高。极端天气的“幕后推手”究竟是谁?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地球气候系统正在经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近50年全球变暖的速度前所未有。人们已经认识到,人类活动所致CO2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是造成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随着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越来越多使用化石燃料,排放到大气圈中的CO2等温室气体越来越多,它们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
来源:【医师报】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管颜青)国家气候中心9月发文,2022年夏季,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全国平均降水量为历史同期第二少,多地出现电网紧张、旱情、多例热射病确诊乃至死亡案例夏季高温极端性显著,366个国家气象站(占全国总站数15.1%)日最高气温持平或突破历史极值。
不仅在我国,欧洲今夏热浪爆发一周就导致1000多人遇难,多地山火肆虐,多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英国更是发布了该国历史上第一个“极端高温”红色预警。
与此同时,野火、干旱、洪水、暴雨、冰川融化频发,也正威胁着全人类的命运与健康。人们不禁要问,这个世界究竟怎么了?我们正面临哪些气候变化及相关健康风险?人们是否可以减缓极端天气的进程?为此,《医师报》特邀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教授详细解读极端天气与人类健康的热门问题。
极端天气的“幕后推手”究竟是谁?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地球气候系统正在经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近50年全球变暖的速度前所未有。人们已经认识到,人类活动所致CO2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是造成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
“随着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越来越多使用化石燃料,排放到大气圈中的CO2等温室气体越来越多,它们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形成了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阚海东教授介绍说,全球变暖不仅意味着全球温度的上升,也意味着气候系统的改变,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与气候关系极为密切的大气圈中的水汽含量变化,这导致了热浪、寒潮、暴雨、洪水、干旱等极端事件的发生。
我国地处在东亚的季风区,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且气候波动性强,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受到全球变暖的程度影响相对较高。根据《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中国正处在20世纪初以来的“最暖时期”。1961-2020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全球平均气温上升速率为0.26℃/10年,0.15℃/10年,明显高于全球同期水平,由此可见中国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很高。
极端天气会带来哪些健康风险?
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风险上,我国的数据并不乐观。一项发表在《柳叶刀》上的多国研究显示,环境温度与死亡风险高度关联。在所有研究观察的13个国家中,我国是归因于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的死亡人数比例最多的国家[1]。
阚海东教授团队也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脉耕研究员团队联手,在全国层面系统评估了环境温度对居民死亡的影响,研究覆盖中国272个主要城市,收集182.6万人的非意外死亡数据[2]。结果显示,死亡风险最低的温度是22.8℃,14%的居民死亡与不利环境温度有关,其中低温相关的比例为11%,高温相关的比例为3%。冠心病、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呼吸系统疾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死亡中,与不利环境温度相关的比例分别为19%、14%、18%、11%和13%。
除了不利温度带来的死亡风险外,极端天气带来的健康风险可以分为直接风险和间接风险两类。
该如何应对?
“从根源上看,我们需要靠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来控制气候变化。然而,比较大的挑战是,就算人类现在实现了碳中和,也就是CO2零排放,早年产生的温室气体也会带来温度的上升。”阚海东教授表示,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全球各国都应该采取行动,减少碳排放,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类对以化石燃料为代表的自然资源的滥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抑制全球气候加速变暖。我国也提出了“双碳”目标,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是其中的关键。
今年6月,我国发布了《国家气候变化适应战略2035》,提出要强化城市气候风险评估、调整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完善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加强城市洪涝防御能力建设与供水保障、提升城市气候风险应对能力。
阚海东教授表示,医疗公共卫生系统要积极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健康风险的挑战。例如,强化热浪预警系统建设,持续检测热舒适度,在城市增设气候避难所,帮助居民找到最近的冷却空间等。
在个人防护上,老人、婴幼儿、孕妇、肥胖人士和行动受限的人以及某些特殊工作人员,如运动员、农民、建筑工人和快递员等都是极端天气中的脆弱人群,尤其需要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注意减少暴露在不利环境温度和气象灾害中的机会。
在不利温度下,很多人会选择开空调,阚海东教授建议要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若频繁进出低温、高温环境,忽冷忽热,可能引发感冒,引起血管突然收缩痉挛或扩张,尤其是老年人适应性较差,血管调节功能不佳,容易引发脑供血不足。为了防止出门温差过大,最好提早30~60分钟内关闭空调,可以让室内温度逐渐与室外温度一致。
专家简介
阚海东 教授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从事空气污染、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群健康的教学科研工作,任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空气质量准则制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环境与健康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科学首席传播专家。其代表性论文发表于《自然》、《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等期刊,多次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中国高被引学者”,曾获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国务院特殊津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年度最佳论文奖等。
参考文献:(滑动查看)
[1] Gasparrini Antonio Yuming et al. Mortality risk attributable to high and low ambient temperature: a multicountry observational study.
[2] Chen R Yin P Wang L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mortality risk and burden: time series study in 272 main Chinese cities[J]. BMJ 2018 363: k4306.
[3] Huiqi Chen et al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mortality burden attributable to heatwaves in China 1979–2020 Science Bulletin (2022).
[4] He C Kim H Hashizume M Lee W Honda Y Kim SE Kinney PL Schneider A Zhang Y Zhu Y Zhou L Chen R Kan H. The effects of night-time warming on mortality burden under future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a modelling study. Lancet Planet Health. 2022 Aug;6(8):e648-e657.
[5] Lei J Chen R Yin P Meng X Zhang L Liu C Qiu Y Ji JS Kan H Zhou M. Association between Cold Spells and Mortality Risk and Burden: A Nationwide Study in China.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2022 Feb;130(2):27006.
[6] Liu C Chen R et al Ambient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and Daily Mortality in 652 Cities. N Engl J Med. 2019 Aug 22;381(8):705-715.
[7]刘钊 蔡闻佳 罗勇 等. "柳叶刀倒计时: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2020年度报告解读[J]. 科技导报 2021 39(19):8.
[8] Mora C. McKenzie T. Gaw I.M. et al. Over half of known human pathogenic diseases can be aggravated by climate change. Nat. Clim. Chang. 12 869–875 (2022).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排版:管颜青
编辑:管颜青
本文来自【医师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