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需要什么人才?长三角青年人才流向哪里
长三角需要什么人才?长三角青年人才流向哪里镇江、泰州、淮安、扬州、盐城等13个城市隶属于第三集团,这些城市工业基础雄厚,需要的“制造业”人才较多,不过普遍面临着产业转型的压力。第四集团的城市大多位于苏北和安徽的偏远地区,人才流失较为严重,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位于长三角“引才”第二集团的分别是宁波、无锡、合肥、南通、嘉兴、绍兴、温州、常州、徐州、台州这10个城市。“这些城市位于中心城市的‘1小时都市圈’内,区位优势明显,是承接中心城市产业转移的‘主力军’,具有先发优势。”这些城市,大多处于重化工业后期,对人才需求,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上海社科院研究员,“长三角青年和人才友好城市课题组”负责人钱运春表示,长三角除上海之外的40个地级市,在吸引人才方面,呈现出明显的集团性发展特征。位于前三名的杭州、苏州、南京,城市综合实力较强,人才友好型特征明显,位于长三角吸引人才的第一集团。不过,在引才方面,三个城市各有特征:杭州为新兴产业带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讯 上海社科院日前发布题为《长三角地级和县级城市青年友好程度比较:从人口流动视角》的报告。
《报告》对除上海之外的40个地级市根据经济发展、青年引力、创新创业、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等5个二级指标,经济增长率、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首次认定补贴、体育场馆数、三级甲等医院数等20个三级指标,采用七普和2020年统计数据进行测度,结果显示杭州、苏州、南京、宁波、无锡、合肥、南通、绍兴、嘉兴和常州位列前十。
杭州、苏州、南京最吸引青年人才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长三角青年和人才友好城市课题组”负责人钱运春表示,长三角除上海之外的40个地级市,在吸引人才方面,呈现出明显的集团性发展特征。
位于前三名的杭州、苏州、南京,城市综合实力较强,人才友好型特征明显,位于长三角吸引人才的第一集团。
不过,在引才方面,三个城市各有特征:杭州为新兴产业带动型,数字化赋能带动了创新创业环境的提升。苏州依托园区,推动产城融合,完善产业链,青年人才和高端人才的集聚效应显著。南京高校云集,为青年人才带动型,尤其近年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新政,留住人才与吸引人才相结合。
位于长三角“引才”第二集团的分别是宁波、无锡、合肥、南通、嘉兴、绍兴、温州、常州、徐州、台州这10个城市。“这些城市位于中心城市的‘1小时都市圈’内,区位优势明显,是承接中心城市产业转移的‘主力军’,具有先发优势。”这些城市,大多处于重化工业后期,对人才需求,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
镇江、泰州、淮安、扬州、盐城等13个城市隶属于第三集团,这些城市工业基础雄厚,需要的“制造业”人才较多,不过普遍面临着产业转型的压力。第四集团的城市大多位于苏北和安徽的偏远地区,人才流失较为严重,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苏州人口“净流入”最多,苏北五市“净流出”
数据来源:第七次人口普查
外来人口大多是青壮年劳动力,不仅为产业发展带来充沛劳动力,也促进当地消费的繁荣。
根据七普统计数据,长三角40个地级市中,有17个城市为人口净流入。其中9城位于浙江,7城位于江苏,安徽仅有合肥入选。
人口净流入值最高的是苏州,常住人口是户籍人口的1.76倍。在区市县层面,昆山对青年人才最有吸引力,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的比重接近于1:1。
“城区和下属市区县,均为人口净流入,说明双方在产业布局上形成均衡稳定的格局。”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院长助理陆远博士认为,优厚人才政策,能在短期内影响人口流动,有前景的产业布局,是吸引人才的不竭动力。
昆山被称为“最强县级市”,集聚着来自56个国家和地区的8600多家企业。学习电焊技术的刘彬从上海、南京等多家企业中选择了昆山的三一重机,除了食宿条件外,薪酬是吸引他的主要因素:“电子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企业多,不愁没工作,有经验的焊接工月平均工资有一万多元,每年公司还拿出2000万元为员工培训。”刘彬老家在徐州,不过他更喜欢江南,昆山基础设施完善,还有很多苏北老乡,不排外,刘彬打算再干两年,在公司附近买个房子。
“除了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昆山扶持人才的力度也大”,据统计,仅2020年,昆山发放各类创业补贴924.07万元,累计建立创业孵化基地42家,带动就业3.9万人。31岁的陈家轲是“草根创业”的典型。5年前,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后,他到昆山创办环保科技公司,致力于为医药、化工、电镀、电子、印染等高污染行业企业定制处理方案,多项技术走在市场前端。“一开始,从办公场地,到个人生活,政府给予了全方位支持。”另外,昆山还提供了很多大赛机会,帮助企业快速提升行业影响力。
据《报告》,人口净流出的地级市主要分布在苏北、浙南、安徽等地,连云港、徐州、盐城、淮安、宿迁等苏北5市人口净流出介于10-20%之间。
“人才流动是城市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陆远说,长三角地区,是全国城市化率最高的地方之一,“经济薄弱地区,要抓住跨地区合作的机会,创造良好营商环境,引导人才流入,”政府也要搭台,从长三角层面统一调配资源,打破城市之间行政壁垒,促进均衡发展。
上海、北京、苏州到南京求职的人较多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
流动人才有哪些特征?长三角人才是如何流动的?据《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从年龄看,超8成流动人才为18-35岁;本科及以上的占56.7%,工作5年及以下的占48.2%,月收入超6000元的占41.7%,也就是说,高学历、工作年限短、收入较高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行业看,半数以上的流动人才分布在IT、房地产、制造业。
从具体的流向来看,人才向南京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苏州、合肥、无锡、杭州、西安、徐州、南通、扬州,其中有8个是长三角城市。从去向看,南京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上海、无锡、苏州、杭州、北京、徐州、常州、南通、合肥、扬州,有9个是长三角地区。
同时,因以电商为代表的产业发展迅速、宜居的人文环境、杭州人才净流入连续四年逐年攀升。人才向杭州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南京、西安、郑州、宁波、成都、广州、武汉、绍兴。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上海、宁波、苏州、北京、南京、广州、西安、绍兴、深圳、嘉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周娴 文/制图
编辑: 纪树霞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