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城市里的自习吧:特稿都市自习人

城市里的自习吧:特稿都市自习人小崔是400多万考研人之一。她是一个南京西路上班族,同时备考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硕士。从2021年7月开始,她在每个工作日的下班后都去散人研习社自习。研习社晚上10点关门,她几乎总是最后离开。即便如此,仍然觉得时间不够用,她还去家附近的24小时快餐店再学习一会儿才回家。散人研习社门厅一隅,立着一卷卷“军令状”,是在这里自习的考生们签下的“备战书”。他们是下半年研习社最大的自习群体,研习社在考前设置了奖学金,鼓励考生努力冲刺。参与的会员一旦“上岸”,就能获得一定比例的奖金。奖金池包括研习社增发的部分,也有会员到店学习时长对应的花费。根据研习社的后台统计,参与活动的考研会员在去年12月平均学习时长为6小时/天,最努力的会员每天学习超过10小时。//为“上岸”立“军令状”2021年的最后一个周末或许是自习室最“空”的时间——全国研究生考试正在进行。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有462万人报名考研,

“灯已经发热了,笔芯写到头,但心里还有信仰,眼里还有光。”

“最痛苦的事,不是失败,是我本可以。”

城市里的自习吧:特稿都市自习人(1)

散人研习社的留言墙上,层层叠叠贴满了心事,有的是过去式,有的是进行时。2022年一开年,城市刚从辞旧迎新的欢腾中苏醒,这间位于市中心的自习室已迎来了勤奋的都市人。空调、台灯、热饮和努力的身影,一同在清冷的冬日散发着温暖的力量。学习、自省,是都市自习人的生活态度。

城市里的自习吧:特稿都市自习人(2)

//

为“上岸”立“军令状”


2021年的最后一个周末或许是自习室最“空”的时间——全国研究生考试正在进行。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有462万人报名考研,创下历史新高,比2020年增加了22.55%。“上岸”(初试分数超过国家分数线),是所有考研人的愿望。

城市里的自习吧:特稿都市自习人(3)


散人研习社门厅一隅,立着一卷卷“军令状”,是在这里自习的考生们签下的“备战书”。他们是下半年研习社最大的自习群体,研习社在考前设置了奖学金,鼓励考生努力冲刺。参与的会员一旦“上岸”,就能获得一定比例的奖金。奖金池包括研习社增发的部分,也有会员到店学习时长对应的花费。根据研习社的后台统计,参与活动的考研会员在去年12月平均学习时长为6小时/天,最努力的会员每天学习超过10小时。

城市里的自习吧:特稿都市自习人(4)


小崔是400多万考研人之一。她是一个南京西路上班族,同时备考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硕士。从2021年7月开始,她在每个工作日的下班后都去散人研习社自习。研习社晚上10点关门,她几乎总是最后离开。即便如此,仍然觉得时间不够用,她还去家附近的24小时快餐店再学习一会儿才回家。


小崔已经是一位母亲,周末要陪伴孩子,于是她压缩每个工作日的时间,争分夺秒地学习,就为了多一点“上岸”的机会。


共享自习室在上海蔚然成风,小时卡、周卡、月卡、季卡品类纷呈,平均每天花费20元至50元不等就能获得一个安静的学习空间。为什么要选择“付费学习”?小崔的答案是:“在家学习根本控制不了自己,有时候想吃个饭、刷个视频、外卖一叫、床上一躺,一天就过去了。”到了自习室,就不能“躺平”了,“一是花了钱的,二是有学习仪式感,三是氛围很好。当周围的人都在安静认真学习,玩手机会充满罪恶感。”考前一周,小崔特地请了年假,一整天泡在散人研习社,背水一战。


在散人研习社,不少“战友”与她很相似——他们都已经是职场拼搏的成年人,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有更清晰的规划,有的因为兴趣希望读研深造,有的为了准备专业技能类型的考试,想在职业发展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城市里的自习吧:特稿都市自习人(5)


“有一个在证券行业工作的哥们儿特别努力,他想考MBA,也是下了班、周末一有空就来。平时好像经常出差,考前一两个月请假待在这儿冲刺”,见证大家的努力,店长最有发言权。研习社有一面墙壁贴着不完全统计的“考试日历”,除了研究生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教师资格考、司法考试、语言类考试等等,几乎从5-12月贴得密密麻麻。在每个热门的考试季,自习室的座位几乎全满,“稍微来晚一点就可能没座位了,有的会员就找个角落席地而坐,窝着学习”。

//

世界廓开一扇窗


散人研习社的某些角落似乎藏着什么“魔法”,比如南京西路店的共享长桌。


店长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研习社的会员,几乎都是独行侠,最初都是奔着独立座位去的,可是时间一久,都喜欢去长桌找个位子。那张桌子其实只有8个座位,人多的时候最多再塞两三张椅子,没那么规整,有时候还会有点儿挤。即便如此,人气仍然最旺。“来这里学习的人一开始都是独来独往的,用热门话说,都不是有‘社交厉害症’的人。但是时间久了,渐渐找到有共同目标的人,就有了伙伴。大家都喜欢一起拼的感觉。”


共享自习室通常设有不同的学习空间——绝对安静、相对封闭的“小黑屋”,在黑暗的环境中,以台灯照明,连敲击电脑键盘的声音都不允许发出;允许有键盘声音的独立座位区域,相对敞亮;还有,能看得到伙伴的大桌子……刚来研习社的时候,小崔最喜欢的位置是“小黑屋”。当时她还要上网课,黑暗中一盏台灯点亮桌面,戴上耳机就能完全沉浸其中,感觉完全不会被打扰,学习的时候也更加能投入。不过后来,她更热衷在开放空间的长桌找个位子,因为这里有其他同学,大家各自努力并肩作战的感觉也很不错,“或许我们在这里购买的,不仅仅是这个座位的时间,还有散人提供给我们的服务和散人们营造出的氛围——一种所有人都沉浸其中不断学习的氛围”。

城市里的自习吧:特稿都市自习人(6)

相遇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


一个喜欢红茶鸳鸯,一个钟情美式咖啡;一个酷爱街舞,一个热衷“二次元”;一个热情外向,一个安静内敛;一个在美国主修物理,一个在日本主修经济……看似毫不相同的两个人,在散人研习社浦东八佰伴店“藕”遇。


疫情影响下,之前一段时间自习室也成为不少留学生“天涯共此时”的远程学习空间。“我外卖点多了,你要不要来一口?”小王没想到,在散人研习社浦东店的餐厅区安安静静拼桌“干饭”的时候,被一块糯米糖藕成功“搭讪”,收获知己小彭。“我真的只是想分享一下美食,嘿嘿!”小彭很高兴在自习室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那时候我刚回国,一边准备期末考,一边倒时差。那是我第一次来自习室,身边也没有认识的朋友”。

城市里的自习吧:特稿都市自习人(7)


“我还是比较向往回到大学生活的,但是那段时间出不去,一个人在家里读书很累很难,效率也很低下经常分心。”曾经在学校里可以和各国学生聊天,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去图书馆查资料,和朋友们周末打卡探店,还可以参加各种校园社团活动,可是以前的“日常”都因为疫情暂停了。小彭天性乐观开朗,大学同学都分散在各个城市,宅家学习实在孤单。于是她找到了自习室,哪怕每天公交颠簸要一个小时,因为有了新朋友,也有了盼头。


每天早上,两个姑娘相约在研习社楼下买上一杯饮料,就一起上楼开始学习。一进门,又很默契地“向左走,向右走”——王同学热爱阅读,同时希望能够出声朗读,练习日语口语,所以独立“小屋”是首选;而彭同学则喜欢在舒适环境学习,累了有时候还会小小眯上一会儿,所以可以休息的“树屋”是她的选择。学习时间,刻意分开,互不影响。


学习之余,聚在一起,吃吃饭,聊聊心事。大四小彭向研二小王取经,希望可以得到就业方面的建议;内敛的小王慢慢跟着热情的小彭展开社交,体会到“有时候多一个角度看世界,好像也会带来乐趣”。

//

遇见更好的自己


有人在口碑平台上评价说,散人研习社是自习室的“天花板”。但是也有人花了一块钱来体验,觉得免费甜品和学习空间不过如此。


但不管怎么样,不知不觉间,研习社里,是有了一些“双向奔赴”的——有想要支持的努力,也有想要珍视的呵护。


换上拖鞋,系好围裙,阿敏开始巡店,检查空调、灯光,整理餐厅,再熟悉不过的空间这会儿看起来却有点新鲜。因为会员阿敏有了一份新身份——兼职社员。

城市里的自习吧:特稿都市自习人(8)


阿敏算是散人研习社的第一批会员。“我是跨专业考研,所以第一次失败了,想要再战嘛,肯定要好好准备”,但是阿敏觉得在家学习难度很大,“我奶奶年纪大了耳朵不好,在家看电视那音量,是楼上楼下都能听见的程度,根本没办法学习的呀”!所以,当时准备“二战”的考生阿敏就成了每天进店的最早的“散人”。


而研习社店员眼里,这个到店最早的姑娘就好像邻家女孩,而且是一个特别有爱心的邻家女孩。细心的店员发现,这姑娘每天扛着一袋猫粮来来去去的。后来才知道,阿敏在学校里从大一开始就给流浪猫喂食,疫情不能回学校,父母又不支持她喂猫,她就每天背着猫粮进进出出赶地铁。“社员姐姐知道以后,就清了一小格鞋柜专门给我放猫粮,方便我每天取一点,回家路上喂一下看到的小可爱们”,每天总有好几只憨态可掬的流浪小猫在固定的地方等着阿敏来喂食。想起这些小猫,阿敏脸上浮出了笑容。


那段自习室备考的时光,对阿敏来说,获得的远不止是一个安静的学习空间,“这里的店员都很温柔,对会员都很热心。有一次我痛经,他们就给我一个人烧了一锅红糖姜茶”。散人研习社刚起步的时候,收到过一些恶意差评,阿敏看到忍不住“多管闲事”:“那时候我和店员们都不熟,不怎么交流,可是看到网上那些人说明明很温柔的店员不好,我就会替他们感到生气,忍不住反驳。不知不觉地,原来已经把他们当作朋友了。”


于是后来,学生阿敏加入了散人研习社,成了兼职店员。她还补充说:“这是独一家的自习室,是一家‘有态度’的自习室。”


散人研习社是在被誉为中国共享自习室元年的2019年诞生的。据创始人徐晓宇统计,研习社创办伊始,上海有50余家自习室,一年之后这个数字翻了三番。经历疫情,自习室也经过一轮残酷的洗牌,但现在上海仍有百余间自习室。


有人评价说,自习室是一项“二房东”生意——租赁一个空间,装修,再分割成座位转租。而且这门生意还应运而生于一个富饶的土壤——疫情后的焦虑,不少人因疫情造成工作变动,或者更渴望职业晋升,或者希望转换赛道,无论哪一种,都需要通过提升自己来获得新的发展机会。


不断变化的现实格局中,无论何种视角,机会和挑战,散人研习社都没有回避。但有一点徐晓宇很明确:散人不是赚快钱。


2021年末,散人研习社迎来第三家门店开张。百年建筑的墨香与现代派钟楼的钢窗之间,散人研习社觅得一方空间。新店选址普陀区澳门路,所在建筑是中华书局发源地“上海总厂”的厂房。


新店延续了一贯的风格——大片大片暖色的木纹,让学习回归到最本真的初衷;除了常规座位,还有为情侣、朋友结伴而行的双人座位,以及可以躺着学习的“阁”式空间等等,满足不同人群和学习类型的场景需求。书香环绕也是这间自习室的特色,南京西路店和八佰伴店上架图书已经达到5000册和8000册。从工具书到漫画书再到哲学书,无论装帧精美的散文随笔小册、独具一格自说自话的概念漫画,抑或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瑰宝画册等,不经意间的一次拆封,可能就带来一次不一样的惊喜。

城市里的自习吧:特稿都市自习人(9)


“学习应该是一个生活状态,我们希望为来到这里的‘散人’,提供缓解压力和提升助力的场所,提供社交和排解情绪的场所,提供知识分享和流动的场所。他们或许会在这里待上很长的时间,也希望自习室能给予‘散人’更多的回忆和情感。”徐晓宇说。

城市里的自习吧:特稿都市自习人(10)

收到一份来自陌生人的善意,传递一份自己的祝福与期许,不久前,散人研习社刚刚发起一场“陌生人祝福明信片”活动。落款是“平平无奇的高三生”写道:“来到散人的第七个月零三天……如果说在这七个月里等来了谁,想必是更好的自己。”

“平凡过客”留下了祝愿:“前方的路,还请自己勇敢地冲过去。也愿明年的此刻,可以无悔矣。我们谁不是平平无奇,却又不断地创造奇迹?前方的路需要我们勇敢地闯,但也别忘了回头,许许多多个平平无奇的‘我们’一定在背后。”


“所谓什么年龄去做什么事,只会给自己平添焦虑和不安,不要让这个社会来给你指明什么年纪该做什么事。而是要由自己做出判断,没有人能比自己更了解自己。” “未来的巨星”写下给自己的话。

新民眼工作室

作者 | 新民晚报记者 易蓉 实习生 陈晓

编辑 | 顾莹颖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