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见的三国京剧:闲聊成都京剧百年风云
少见的三国京剧:闲聊成都京剧百年风云成都平原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随着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的发掘,出土了大量神秘无解的文物,大量的象牙,大量的青铜器,特别是青铜大立人,太阳神鸟,青铜神树,像外星人一样的突眼青铜人头像,等等,天府之国的上古文明,冲上了热搜,有人说:当年走马锦城西 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 青羊宫到浣花溪。成都,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依山傍水,人杰地灵。
唐朝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
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
宋陆游《梅花绝句》:
当年走马锦城西 曾为梅花醉似泥。
二十里中香不断 青羊宫到浣花溪。
成都,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依山傍水,人杰地灵。
随着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的发掘,出土了大量神秘无解的文物,大量的象牙,大量的青铜器,特别是青铜大立人,太阳神鸟,青铜神树,像外星人一样的突眼青铜人头像,等等,天府之国的上古文明,冲上了热搜,有人说:
成都平原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
《山海经》不是神话,而是真实的历史!
秦汉以来,尤其李冰开凿都江堰以来,成都被誉为“天府之国”,物阜民丰,商贸繁荣,文化发达,自古就有“扬一益二”之称,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成都,是一座具有包容精神的城市,从湖广填四川,到抗日战争的文化迁川,再到上世纪的“三线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大量的新移民来到成都,和谐共生,造就了成都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化。
京剧,这朵开放在北京的梨园之花,在清末民初传入四川,进入成都,在成都独具特色的氛围和土壤之中,扎根生长,开花结果,产生和拥有了大量的观众和戏迷。
一、 成都的“川剧窝子”——悦来茶园
春熙路对面,曾经风光无限的商业场后面,那里有一条小巷叫做华兴正街,华兴正街上的悦来茶园,据说建于1905年,是著名川剧班社“三庆会”的据点,解放初改建,取“锦江春色来天地”之意,取名锦江剧场,是有名的川剧窝子,是川剧演员心中的国家大剧院。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曾经居家在此。每天清晨,就有老茶客喝早茶,有的还提笼架鸟,然后依次主要是上午、中午、下午、晚上几批茶客。晚上茶客散尽,舞台人去场空,我常常一个人,独自徘徊在茶园,在古色古香的回廊里漫步,颇有点阴森恐怖的感觉。
我隔壁住的人家是川剧演员,对门50米是剧场的舞台乐队位置。演员随时吊嗓,乐队随时来一通锣鼓,我站在门口就可以望见对面舞美队的灯控室,川剧对于我,真算是耳濡目染了。
成都最早的川剧演出,都是在茶园,茶园就是听戏看戏的地方。悦来茶园,因为“三庆会”1912年在此成立,在此演出活动近40年,因此成为“川剧窝子”,也是川剧演员向往的圣地。
悦来茶园,犹如饱经沧桑的老人,看惯了太多的人间喜剧: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你方唱罢我登场。
现在,锦江剧场改建成了成都市川剧艺术中心,悦来茶园名字虽在,但已经不是当初的悦来了。
二、 成都的京剧演出,始于清光绪末期
京剧,形成于1790年的徽班进京,有200多年的历史。
追溯成都的京剧演出历史,有100年以上。
成都的京剧活动,始于清光绪末期。
1911年,成都悦来茶园、可园,先后有京剧班来此演出。
1912年成都的大观茶园、群仙茶园亦有京剧演出。
1913年冬,成都的第一个京剧科班---“剧部科班”,开始在少城关帝庙演出。
此后,锦新舞台、钧乐剧院、春熙大舞台、西蜀大舞台、华瀛大舞台、三益公大戏院等地方,也先后断续有京剧演出。
抗战前后,有很多京剧艺人南下西迁到达成都,开启了京剧和川剧,同城竞技,相互打擂的文化景象,民国时期的报纸、书籍和成都竹枝词都有大量记载。
曾经的成都市副市长李劼人先生,他的小说《死水微澜》,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他在长篇小说《暴风雨前》中写道:清末民初,辛亥革命前,华兴正街悦来茶园就有京剧上演,剧目有《大溪皇庄》和《打棍出箱》等。
三、 成都京剧百年风云,你方唱罢我登场
京剧,无言不歌,无动不舞。
京剧艺术最主要特征:写意性和虚拟性。
京剧的脸谱,京剧的服饰,无一不美,无处不美。
京剧是中国戏曲的典型代表,生旦净丑,行当全面,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舞,表演成熟,唱腔优美,气势恢弘,被称为“国剧”和“国粹”。
成都本土京剧的传承,源远流长,传承谱系大致如下:
第一代(1910--1960年)的京剧艺术家主要有:筱月亭、王少泉、段丽君、筱樊春楼、张英琴、蒋叔岩、张燕华等,都是解放前都已经成名的艺术家,分别在各自行当担当传承教学的任务;
第二代(1960---1990年)的艺术家主要有:王美蓉、丁治国、王天仪等为代表,他们从上世纪60年代——80年代,在成都京剧舞台大放异彩;
谭愫、曹顺成、谭昕编剧《陈毅回川》,张莉饰演奶娘、魏积军饰演陈毅、苏媛媛饰演张茜
第三代(1970年--现在)传承人:侯承志、魏积强、魏积军(现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陈磊(现上海京剧院一级演奏员)、于代君等为代表;
第四代(1990年——现在)传承人:刘露、刘洁、张莉、郑洁、卿松、唐雅丽、朱毕华、白洪波、肖旭等为代表;
第五代(2010年---现在)传承人:是京剧院当下的优秀青年演员和演奏员,主要有:张辉、孙欣、苏媛媛、崔伟杰、李杰、兰家雄、郑丽娟等为代表。
刘洁在《霸王别姬》中饰演虞姬
刘洁,国家一级演员,现任成都市京剧研究院副院长,出生在京剧梨园世家,1986年考入成都市京剧团,是成都京剧团自己培养、成都京剧家族传承的典型代表,传承历史在三代和100年以上,传承谱系清晰:
第一代艺术家——王全友(外公),是解放前入川的京剧名丑;
第二代艺术家——王美蓉(母亲)、王丽蓉(姨妈)、张燕华(师徒);
第三代传承人——刘洁。
四、 军管会成立“新声京剧社”,成都京剧的黄金岁月
1950年1月,成都市军管会整合成都的京剧班社和艺人,成立地方公营的“新声京剧社”,演出场地取名“新声剧场”,地点在现在天府广场西南侧的西御街。
当年的主要演员有老生兼工红生的筱月亭、段丽君、女须生王素砚、武生孙雁鹏等,后来吸收了王少泉、筱樊春楼、张燕华,又从川西公安厅前进文工团调来女老生蒋叔岩等。
蒋叔岩,现在108岁,是成都京剧老艺人里面的长寿之星,依现在的说法,是著名的京剧艺术家。
军管会撤消后,新声京剧社由川西文联代管,1952年西康省合并进四川后,划归四川省文化事业管理局领导。
1955年交成都市领导,改名成都市京剧团。
1953年,由王少泉、牛万顺等13人组队参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在朝鲜战场慰问演出6个多月。
1954年,代表“中央政府慰问团四川分团”,赴阿坝州等地慰问解放军演出。
1955年,代表“四川慰问团”两次到宝成铁路工地慰问演出,受到广大官兵的热烈欢迎。
1960年,赴重庆、武汉、安庆、南京、苏州、杭州、上海、北京、太原、昆明等地,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演出《钟离春》《杨八姐智取金刀》《白蛇传》《蔡文姬》《闹天宫》《走麦城》《满江红》《挑滑车》《虹桥赠珠》等优秀剧目,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1960年7月3日,怀仁堂演出后,同中央领导李先念、罗瑞卿、宋任穷等合影
在上海演出期间,麒派艺术家周信芳先生,专程观看演出,并到后天看望演员,还邀请王美蓉等部分演员到上海戏校进行交流活动。
1960年,在中南海怀仁堂汇报演出,受到周恩来、朱德、陈毅、邓小平、李先念、彭真、罗瑞卿、薄一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鼓励。
1960年,北京演出同梅兰芳、欧阳予倩、尚小云、马连良、郭沫若、田汉等合影
北京演出期间,著名艺术家和文化界领导梅兰芳、欧阳予倩、尚小云、马连良、郭沫若、田汉等先后观看演出,并给剧团题词、与演职人员合影留念。
五、 成都的“京剧窝子”——新声剧场
新声剧场,无论是在过去的西御街,还是现在的抚琴路,都是成都名副其实的“京剧窝子”。
新声剧场,这里有几代成都京剧人的奋斗、梦想和追求。
从建国初期到现在,几代成都京剧人,潜心耕耘,被誉为“大西南的京剧劲旅”,近年来依托新声剧场打造的“一月一名剧”品牌,深受戏迷观众的认可,在全国也产生一定影响;在对外演出中,也得到了海外华人及国际友人的一致认可。
刘露在《浣花吟》中饰演薛涛,获得梅花奖
刘露,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现任成都市京剧研究院院长,是当下成都京剧艺术的领军人物,2022年四川省文化旅游厅首批授牌的十大戏剧名家工作室,刘露是其中的名家之一。
刘露毕业于河北艺校京剧科,授业恩师有何俊英、周长芸等先生,1991年回团,先后得到本团老艺术家段丽君、张燕华、王美容等的教授和指点。
六、对成都京剧院演出的祝福和期盼
京剧艺术,不仅是中国的非遗,也是世界的非遗。
京剧,是中国戏剧无可替代的杰出代表,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承载的文化意义远远大于京剧本身,具有巨大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京剧,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尤其是古代政治和军事斗争,堪称普通民众的历史教科书和生活教科书。
随着中国的日益强盛,京剧在同世界文化艺术的交流中不断掀起了中国热、东方文化热、京剧热。
成都京剧院编剧曹顺成,同青年演员苏媛媛、崔伟杰伉俪合影
祝愿国粹京剧,在成都永远有一席之地!
祝愿成都的“京剧窝子”,永不关门,成都永远有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