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暮秋闲吟,花褪残红青杏小
蝶恋花暮秋闲吟,花褪残红青杏小这首词于婉约中见沉郁。苏轼因一首“大江东去”,后人多视之为豪放派词人。其实,综观苏词,其风格大多婉约,并非豪放一宗。清代人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评论说:“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髯直是轶伦绝群。”这个评论正是抓住了本词的特点,指出了苏词风格的多样性。可以说,他即是豪放词的大腕,又是婉约词的大咖,伯仲之间,由你权衡!祥和的乡村,一座高墙围绕的院落,墙外是蜿蜒曲折的小路,墙里矗立着一架秋千。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正在无忧无虑地荡着秋千,嬉戏玩闹,不时发出阵阵清脆的欢声笑语。那欢快的笑声越过围墙,一直传到墙外踽踽独行的路人的耳边。他怔怔地站在墙外,静听少女们悦耳的笑声,但笑声却渐渐停息了。这少女们出于无意的笑声,使枉自多情的行人内心产生了一丝莫名的惆怅。评析:这是一首借惜春伤情表现作者远行的失意心境的词作,上阙写惜春。“花褪残红青杏小”,于写景中点明时令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解析】内容理解:艳丽的杏花已经凋落,小小的青杏挂满枝头。燕子呢喃、翩跹飞舞的时节,碧绿的溪水环绕春舍,静静地流淌。摇曳的柳枝上,被风吹起的柳絮稀稀落落地在天空中飘荡,越来越少了。原野上的萋萋芳草,郁郁葱葱,绿遍了天涯。
祥和的乡村,一座高墙围绕的院落,墙外是蜿蜒曲折的小路,墙里矗立着一架秋千。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正在无忧无虑地荡着秋千,嬉戏玩闹,不时发出阵阵清脆的欢声笑语。那欢快的笑声越过围墙,一直传到墙外踽踽独行的路人的耳边。他怔怔地站在墙外,静听少女们悦耳的笑声,但笑声却渐渐停息了。这少女们出于无意的笑声,使枉自多情的行人内心产生了一丝莫名的惆怅。
评析:这是一首借惜春伤情表现作者远行的失意心境的词作,上阙写惜春。“花褪残红青杏小”,于写景中点明时令——春夏之交,同时于写景之中寓含无限惜春之情。“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是春夏之交的另一组典型景物。本来,“燕子飞”与“绿水绕”两种景象原不干连,但其后著一“时”字,便把两种景物连成了一体——燕飞时节,只有绿水环绕人家,言外之意百花尽残,春光不再了。单从这两种景观来看,燕飞晴空,绿水绕舍,颇为赏心悦目,清丽可人,但放在全词所创设的特定意境中,就别具一层感伤色彩。“枝上柳绵吹又少”,柳絮蒙蒙不是暮春景色,著一“少”字,更准确地展示了春光将尽未尽的光景。“少”前再加一“又”字,一则就同一春天来说,写出了枝上柳絮由多到少的变化过程;二则就每年的春天来说,今年柳絮渐少的时节又到了,即春光又去了,说明词人对春光的年年关注和一往情深。“天涯何处无芳草”,以芳草萋萋,绿遍天涯来写春残,结合起句,正是绿肥红瘦的暮春景色,隐隐透出惜春伤春之情。上阙五句,一句一景,既有静景,也有动景;句句寓情,缠绵悱恻,感人至深。
下阙写伤情。前四句写所闻,末一句写所感。前四句为末一句铺垫蓄势,末一句是下阙精神的着眼处。墙里佳人与墙外行人本不想干,佳人之笑何以惹起行人的惆怅呢?表面的原因是上阙所写春意阑珊的郊野景色引起他诸多的愁绪,以致于产生“过敏性反应”,深层次的原因,可追溯到他的身世。词人后半生时贬时擢,时此时彼,迁徙不定,因此宦游途中每每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最后一句“多情却被无情恼”之说,并非词人对“墙里佳人”动了什么爱慕之情,而是说墙里佳人之笑,触发了饱经世事沧桑、谙尽宦途滋味的词人对往事和现实处境的某些联想,而表达出来的一种感伤,并借以自我解嘲吧。
这首词于婉约中见沉郁。苏轼因一首“大江东去”,后人多视之为豪放派词人。其实,综观苏词,其风格大多婉约,并非豪放一宗。清代人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评论说:“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髯直是轶伦绝群。”这个评论正是抓住了本词的特点,指出了苏词风格的多样性。可以说,他即是豪放词的大腕,又是婉约词的大咖,伯仲之间,由你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