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中考常考化学反应:复分解反应这样学
化学中考常考化学反应:复分解反应这样学A:知识拓展考向一、复分解反应1. 复分解反应的概念2.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及应用三:重点考向
复分解反应
一: 命题趋势
该考点的命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化学反应的类型判定、溶解现象与原理(或电离)、酸碱盐的溶解性、酸(或碱)的化学性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物质的推断和鉴别、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原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对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发生的条件及其判定方法的考查,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
二:考查重点
1. 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2.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及应用
三:重点考向
考向一、复分解反应
A:知识拓展
初中化学五个优先反应原则
(1)初中化学优先反应的原则之一:金属和酸反应时,较活泼的金属优先反应,如将锌、铁合金投入稀盐酸中,锌优先与稀盐酸反应。
(2)初中化学优先反应的原则之二:当金属与混合盐溶液反应时,金属中最活泼的金属优先置换出最不活泼的金属。
(3)初中化学优先反应的原则之三:当酸、碱、盐混合相互反应时,酸与碱的反应优先于酸与盐、碱与盐的反应。例:①将稀盐酸逐滴滴加到NaOH和Na2CO3的混合溶液中,先无明显现象,之后开始产生气泡。因为先发生的反应是HCl+NaOH===NaCl+H2O,此反应无明显现象,当NaOH被完全消耗后,又发生反应2HCl+Na2CO3===2NaCl+H2O+CO2↑,此反应有气泡产生。②将NaOH溶液逐滴滴加到稀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先无明显现象,之后开始产生蓝色沉淀。因为先发生的反应是H2SO4+2NaOH===Na2SO4+2H2O,此反应无明显现象,当稀硫酸被完全消耗后,又发生反应CuSO4+2NaOH===Na2SO4+Cu(OH)2↓。
(4)初中化学优先反应的原则之四:当酸与两种盐溶液混合反应产生气体、沉淀时,产生“气体”优于产生“沉淀”。例:向稀盐酸与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碳酸钠溶液时,先产生气泡,之后产生白色沉淀。
(5)初中化学优先反应的原则之五:当金属、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时,金属氧化物优先于金属与酸反应。
B:方法技巧
1.对于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其特点来说,可以联系着化学反应的实质和溶解原理,来理解和识记。并且,要抓住概念中的“化合物”和“互相交换成分”这两个关键词。
2.为了正确书写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还要求必须熟记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和正确地运用物质的溶解性。
3.酸、碱、盐溶液间发生的反应一般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而形成的,即参加复分解反应的化合物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并解离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离子间重新组合成新的化合物,因此酸、碱、盐溶液间的反应一般是复分解反应。
考向二、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酸、碱、盐之间某些复分解反应的发生必须满足:
类型 |
反应物 |
生成物 |
酸 碱 |
至少一种可溶 |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
酸 盐 |
盐可溶或难溶,酸可溶 | |
碱 盐 |
二者都可溶 | |
盐 盐 |
二者都可溶 |
A;知识拓展
四种基本反应的比较
基本反应类型 |
定义 |
特点 |
化合反应 |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
多变一,用字母表示为A B→AB |
分解反应 |
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
一变多,用字母表示为AB →A B |
置换反应 |
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
化合价一定发生变化,用字母表示为AB C→CB A |
复分解反应 |
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
元素化合价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 CD→CB AD |
B:方法技巧
①某些金属氧化物+酸→盐+水;
②酸+碱→盐+水;
③酸+盐→另一种酸+另一种盐;
上述反应条件,可简单记成:有酸就反应。
④碱+盐→另一种碱+另一种盐
⑤盐+盐→另两种盐。
上述反应条件,可简单记成:无酸皆可溶。
考向三、离子共存
①与OH-不能共存的离子:H 、NH 、Cu2 、Fe3 、Fe2 、Mg2 等。
②与H 不能共存的离子:OH-、-、-等
③与CO不能共存的离子:H 、Ca2 、Ba2 等。
④与Cl-不能共存的离子:Ag 。
⑤与SO不能共存的离子:Ba2 、Pb2 。
A:知识拓展
1. 酸性溶液(或pH<7)应在每组离子后加上H ,再做判断;
常见的叙述有酸性溶液、pH=1的溶液(或其他pH<7的表述形式)、能使pH试纸变红的溶液等。若题目中限定溶液呈碱性,则溶液中有OH—存在,其中不能大量含有H 、如CO32-、OH-、HCO3-等阴离子。
如:在pH=1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是( )。
A.K 、Na 、SO42-、CO32-
B.NH4 、Mg2 、SO42-、Cl-
C.Na 、K 、OH-、Cl-
D.K 、Na 、HCO3-、NO3-
解析:在每组后加上H 后,A、C、D三组均不能和H 共存,故答案为B项。
2. 碱性溶液(或pH>7)应在每组离子后加上OH—,再做判断。
常见的叙述有碱性溶液、pH=14的溶液、能使pH试纸变蓝的溶液等。若题目中限定溶液呈碱性,则溶液中有OH—存在,其中不能大量含有H 、如NH4 、Mg2 、Ag 、Al3 、Zn2 、Cu2 、Fe2 、Fe3 等阳离子。
如:在某碱性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K 、Na 、H 、NO3-
B.Na 、SO42-、Cl-、CO32-
C.H 、Mg2 、SO42-、NO3-
D.Ag 、K 、NO3-、Na
解析:正确选项应满足溶液有OH-存在、可以大量共存两个条件,只有B项符合题意。
3. “无色透明”条件型
若题目限定溶液“无色”,则不含有色离子,即Fe2 (浅绿色)、Fe3 (棕黄色)、Cu2 (蓝色)、MnO4-(紫色)等离子。若“透明”,则溶液不形成混浊或沉淀(与溶液有无颜色无关)。如Ag 与Cl-、SO42-;Ca2 与CO32-;Ba2 与CO32-、SO42-;Fe3 、Cu2 、Mg2 与OH-等在水溶液中会发生反应,有浑浊或明显的沉淀生成,它们不能大量共存。
如:某无色透明的溶液中,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 )。
A.H 、Cl-、Ba2 、CO32-
B.Ag 、Cl-、K 、NO3-
C.K 、OH-、Cl-、Na
D.Fe3 、Cl-、NO3-、Na
解析:正确选项应满足无色透明、能大量共存两个条件。答案为C项。
B;方法技巧
容易反应的离子对